“一岁”小目标意义太大了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3-11 09:11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一经公布,其中关于“十四五”时期“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的话题即刻登上微博热搜榜。“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这个在“十四五”规划的宏大叙事中的“小目标”,之所以会被人们如此热烈关注,是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长度,更关乎与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与每一个老百姓都息息相关,是人们能直接感受到的切身利益。

  从2000年前“尽享天年乐百岁”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理想,到如今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关切,中国人始终对于生命长度有着不懈地追求。如今,我们党和政府正在用真实的数字证明,中国人的生命长度正在得以延伸。2020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2019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7.3岁。70年间,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增长超过42岁,翻了1倍多,创造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奇迹。这同样是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

  实现人的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因此,从“十二五”规划首次将“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纳入我国5年规划纲要预期性指标之一的时候开始,“提高1岁”便成为我们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一项庄重承诺。是承诺,就要兑现。兑现就需要魄力和底气。而我们的魄力和底气来自于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夯实发展基础,更来自于惠及全体人民的完善完整的医疗卫生系统提供有力支撑。现在来看,“十二五”“十三五”的“小目标”已经兑现。而这兑现,正是我们下一个5年实现突破的最大底气。

  进入新发展阶段,制约人均预期寿命的因素,不再是吃饱穿暖等基本物质需求,更要追求生命质量,也就意味着必须面对存在的新问题、新挑战。可别小看这“1”,虽然只是统计学上的一个小小的增量。但这“1岁”的增加,背后是切实的国家利益和民生福祉,是乡村振兴、社会保障、科技创新、医保补助、环境改善、医疗体制改革、生物医疗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去年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重大战略成果雄辩地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卫生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我们还要看到的是平均数背后隐藏的意义,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不是说每个中国人都多活1年,但是14亿多人口的大国平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提出的要求远超人们的想象。2020年,北京市民预期寿命是82岁多,上海市民是83岁多,甚至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当然也要看到,我国在人均收入、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还存在地域差异。因此,在提高人均预期寿命这个关系所有人生活质量的大事上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们广袤的尤其是刚刚摆脱贫困的农村,在那些有待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更多资源扶持和政策倾斜的地区,都需要在“十四五”建设中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党和政府在协调城乡均衡发展下大力气。近些年出台的新农合、城镇医保政策,增加公共卫生费用、提高人均基本医疗保障补助标准等措施在消除差距、加强薄弱环节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社会发展最终造福的是我们每一个人,新的征程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起点。征途漫漫,唯有奋斗!党和政府在努力,而我们更不能忘记自己才是健康的守门人。要和国家一起使劲,从自身做起,管住嘴、迈开腿。我们一起加油,为实现这个“小目标”再多加一点底气!(徐黎)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