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种业科技自主可控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3-16 08:41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农业产业链的起点,是不可替代的农业生产资料,种业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食物安全与战略安全。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种子紧紧抓在自己手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种业发展,历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对种业发展予以强调,国务院也相继出台文件对种业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种业改革的“四梁八柱”已经搭建起来,种业管理的机构也不断建立健全,为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制度环境。目前,我国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已经选育出了多个亩产超过1000公斤的超级稻新品种,紧凑型玉米、优质小麦、设施蔬菜等一大批新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也已纳入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目录,为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也应当看到,近年来发达国家通过种质资源、基因资源和技术资源的垄断地位控制种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而抢占发展先机与市场,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种业安全构成了威胁。我国虽然是农作物种质资源大国,每年审定的新品种数量多,但突破性品种少。企业和社会资本进入种业领域的内生动力不足,且偏向“短平快”的研究方向。从资源利用、基因挖掘、品种选育到产品研发、推广和应用,我国种业企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化链条。可以说,种业发展滞后、受制于人,是农业科技“卡脖子”的集中“卡点”。当前,我国种业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水平总体还不高,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新兴交叉领域的技术研发短板明显;种子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亟待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少重大理论突破性成果,对人工智能育种等技术路线和方法论也缺少积累,国际竞争优势相对较弱;知识产权和种质资源保护还比较薄弱,种业发展的制度环境还有待优化等。这些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化种业体制改革,加快种子“育繁推”一体化体系建设步伐,以尽快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在种业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创新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筑牢种业安全根基,牢牢把握农业发展主动权。

  接下来,有必要牢牢把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立足种业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地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真正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战略上,应把种源自主可控、技术自强自立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突出位置,把种业科技攻关列为农业科技攻关的重点任务。在战术上,为种业翻身仗作详尽谋划,集中资源和力量,集中攻关、集中突破,做强企业、建好基地、管控风险,提升种业质量效益竞争力。

  同时,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构建种子质量标准体系,实施新一轮畜禽水产遗传改良计划和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争取自主培育一批突破性品种。开展第三次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和畜禽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我国种质资源的“家底”,明确主攻方向,收集建好农作物和海洋渔业两大国家种质资源库,深入推进国家家禽畜禽种质资源库建设。重点培育优质绿色超级稻、优质功能水稻、优质节水小麦、抗赤霉病小麦、耐旱宜机收玉米、抗虫耐除草剂玉米、优质蛋白玉米、高产高蛋白大豆、耐除草剂大豆等重大新品种。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挖掘真正有用的基因,创制有突破性的种质,实现种业科技自主可控。推进科技深度融合,支持种业龙头企业,培育大型龙头企业,细分市场专业化企业、平台型企业等商业化育种主体,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建立规模化商业化研发平台和创新联合体,推动资源、人才、资本向企业聚集,形成科学合理的发展“雁阵”,激发种业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建设好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核心育种场和区域性良繁基地,尤其是高质量建设国家南繁基地,把南繁基地真正打造成为我国的“种业硅谷”。加大制种大县支持力度,开发适用于种子生产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保险产品,争取把畜禽良种也纳入中央财政保险保费补贴范围。加强种业市场监管整治,坚决打击“假种子”坑农害农行为,保障良种调得出、买得起、用得上。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健全种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治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为种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朱信凯)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