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1-03-31 09:4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政策导向和目标要求。作为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的职教大省,河南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具有适应发展需求、遵循客观规律、回应民心所盼的现实意义。

  形势与任务

  更加适应产业升级、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职业教育是辅助实业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类型。目前,我国正在从出口、制造、投资拉动型经济,转向内需、服务、创新驱动型经济。生产力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驱动力量,对于劳动者的技能与知识的要求不断更新。据不完全统计,当前全国高技能人才缺口达2000多万,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就是要以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导向,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顺应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客观规律。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来看,高校分层分类和高等学校多样化是其大众化的必然结果。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时具有“同质化”特征,到了大众化阶段后,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相适应,必须实现结构调整和高等学校多样化。当前,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正在深入推进,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是要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构建与普通高校相衔接的、多层次的立体职业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

  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与就业和民生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切。就我省而言,河南是职业教育生源大省,职业教育总体规模和校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但职业教育强校不多。从入选国家“双高计划”的职业院校总体情况来看,2019年,我省仅有1所高职院校入选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有5所院校入选B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我省教育大省的规模不相匹配,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美好期盼有很大差距。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就是要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高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满意度。

  对策与建议

  “十四五”时期,是河南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起步阶段,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既是河南立足省情实际、将人口优势转变成人力资本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服务大局、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举措。为此,我省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要抓住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有利时机,在以下四个方面着力推进:

  构建完善立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探索建立“职教高考”制度,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资源,努力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在教育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安排部署下,河南将部分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确保职业教育既能“上接天线”、又能“下接地气”。努力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至研究生上升通道,积极探索中职与高职“3+2”、中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4”、高职与职业教育本科和应用型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积极打造多层级产教融合平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关键所在。积极对接国家级产业学院落地河南,在产教融合方面争取国家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把职业教育建在需求链上,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健全校企合作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企业根据校企合作办学成本获得合理回报机制和实施办法,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鼓励企业依法参与公办职业院校的产业学院和实训基地建设,推动学校、行业、企业形成产教融合综合体。

  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十四五”是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的重要五年,我省应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加快办学体制改革,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在内部管理、教师招聘、教师待遇、职称评聘、校企合作、专业设置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自主权。同时,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探索由学校自主聘用内设机构负责人。

  加强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既对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更高水平开放的格局下,为职业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争取引进国(境)外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和先进教育模式,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构建教师互动、学生互派、学历互认的“双向交流”机制。

  (作者白玉单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