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培养基层理论传播人才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4-25 08:54

  理论传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处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员、舆论支持的重要地位。理论传播做好了,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拥有更坚实的群众基础,党的执政根基会更加稳固,党的战斗力会有效增强。加快培育一支忠诚可靠、勇于担当、本领出众的基层理论传播人才队伍,对推动党的事业发展意义重大。

  选拔有坚定政治立场的理论传播人才

  依理论传播渠道及方式划分,理论传播人才大体包括理论宣讲人才、新闻舆论(含网络媒体)人才、理论研究成果出版发表人才等三类。后两类人才因其自身独具优势发挥着传播理论的固有重要作用,理论宣讲人才则因其直接面对群众的不可替代性而攸关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在新时代的基层显得尤为不可或缺,更加迫切需要加快培养。

  注重选拔优质理论人才参与理论宣讲工作,按照政治素质强、理论素养高、宣讲水平好的标准,统筹培养理论宣讲队伍。挖掘基层理论宣讲骨干,探索党委(党组)中心组宣讲进礼堂、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机制,形成理论宣讲“龙头”队伍。进一步完善理论宣讲人才库,从各地各部门推荐的党政领导、基层干部、社科专家、百姓名嘴、宣讲志愿者中遴选人员与理论宣讲团成员一并纳入宣讲人才库。选拔“特色苗”,培养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等群众身边的“民间高手”,组成“宣讲轻骑兵”和“田间地头宣讲队”,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集中式、小型化、分众式、一对一等方式宣讲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互动中把政策讲实讲透。充分发挥“民间高手”作用,建立风格多样的基层理论宣讲队伍,网上网下有效互动、群里群外相互交流,形成群众教育群众的巨大效应。

  建立结对帮带培养机制

  把“红苗壮苗”锻造成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理论传播人才,需要实践出一套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培养机制。理论宣讲的过程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能不能入脑入心只能由群众来评判、由实践来检验。让一大批来自群众的“红苗壮苗”,经过有素训练植根基层,通过“接地气”地服务群众,一批成熟的理论传播人才自然而然应运而生。

  遴选德才兼备的专家担任“红苗壮苗”指导老师,建立起一对一的导师帮带关系,给导师定任务,给培养对象定计划。根据宣讲命题,将“红苗壮苗”科学分组,安排经验丰富的宣讲人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方式,与初进“人才苗圃”之“苗”结对,传授宣讲经验和方式方法,实现传帮带。以“集中学习、集中备课、集中宣讲、现场观摩示范”之循环传授方式,以试讲对比、逐一点评,帮助其认识自身的不足,提升宣讲能力技巧。引导他们结合自身能力特长,快速形成自己的宣讲风格,尽快融入角色。

  完善党委主导、全社会支持的培养培训体系

  各级党委应把加快培养理论传播人才作为一项政治责任,以更长远的眼光、更有效的举措,及时发现、培养起用优秀理论宣讲人才,形成优秀理论宣讲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健全完善梯队培养体系,促进队伍可持续发展。健全完善学习培训机制,提升理论宣讲人才素质能力和实践水平。完善培训研修制度,积极探索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帮助人才提升能力、拓宽视野。

  充分发挥“鲶鱼效应”,全面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建立起理论传播人才竞争环境,全面形成奋发向上、勇于担当、干事谋事的良好氛围。建立和完善理论传播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体系,将理论传播人才的理论宣讲当作破格使用干部的“演兵场”,坚持从理论宣讲一线选拔重用优秀干部的用人导向,对理论宣讲成绩突出者给予提拔重用,用好“红苗壮苗”,形成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

  (作者何伟系河南省洛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