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怎么建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5-11 07:35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培育与职业教育发展。前不久,他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推动职普融通,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怎样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围绕这些问题,学习时报高端智库版特约请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院校领导展开三方会谈。

  抓好六大重点任务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 陈子季

  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根本遵循,也是职业教育面向2035年的核心任务和逻辑主线。围绕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特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全面把握实施六大重点任务。一是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育人方式等方面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区别,“不同类型,同等重要”已成为广泛共识。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必须遵循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准确把握现代职业教育的思路和地位,突出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调整层次布局结构,帮助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突出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聚焦能力培养这个关键点完善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教法;突出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建立统筹发展机制,有效整合企业、院校、行业、政府各类资源,促进人才和技能供需匹配;突出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为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二是构建一体化职业教育体系。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成为一种类型教育的前提,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有利于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让“想就业上职校、抓民生办职校、兴产业找职校”成为社会共识。其中,学校体系一体化是基石,巩固中职基础地位,推进高职专科提质培优,稳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标准体系一体化是核心,加快完善专业、教学、课程、实习、实训条件“五位一体”的国家标准;培养体系一体化是支撑,稳妥推进职教高考改革,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完善“五年一贯制”“高本贯通”等培养形式;育人机制一体化是保障,坚持德技并修、育训结合,加强以培养工匠精神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一体化是导向,建立科学的、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评价体系。

  三是健全多元融合开放的办学格局。职业教育是面向所有行业领域的教育,没有各方面参与就办不好职业教育。应在保证职业教育基本公益属性的前提下,加快由“办”职业教育向“管”职业教育转变。创新校企合作基本办学形式,抓好激励政策落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通过联合办专业、办二级学院、共建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校企互利共赢。丰富多元办学主体,发挥国有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优势,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支持行业办学,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办职业教育,财政经费对参与办学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提高开放水平,有序吸引境外高水平职业院校来华合作办学,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探索“中文+职业技能”发展模式,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品牌。

  四是构建灵活多样的育人模式。职业学校生源渠道多样、市场需求多样,因而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灵活多样。坚持校企双主体育人,在及时总结学徒制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学徒制。积极探索岗课赛证融合(岗是工作岗位,课是课程体系,赛是职业技能大赛,证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把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及时纳入教学,把企业典型案例及时引入教学,把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时融入教学。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内容方式改革,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开发课程,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五是理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体制机制事关内生动力、发展活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部门、央地、政府、学校应各自定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形成宏观有序、微观合力的体制机制,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处理好部门间关系,跳出部门利益,加强分工合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落实好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关系,在中央科学规划、宏观管理基础上压实地方主体责任,尊重基层首创,建立有效的容错纠错机制,地方应把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把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扛牢扛实。处理好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政府应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给职业院校松绑,充分落实办学自主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学校应用好办学自主权,积极主动作为。

  六是强化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管根本、管长远。从人财物、软硬件等方面健全机制,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完善多元投入机制,进一步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的要求,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破学历和文凭的条框限制,健全“固定岗+流动岗”的教师管理制度,拓宽从行业企业选拔优秀教师的渠道,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校企双主体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立科学的领导干部选用、培养、交流、退出机制。发挥信息化支撑作用,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创新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教学模式。

  以上这六大重点任务,既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也是我们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道路的关键所在。把这些工作做到位、做扎实绝非易事,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困难,需要我们付出极大心血和智慧,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韧劲,不断用聚焦重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的实际成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增强适应性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党委书记、校长 陈保峰

  当前,家长们有着根深蒂固的名校情结,对接受职业教育顾虑较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焦虑更是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其实,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是非常大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应该说,职业教育是针对学生发展特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的分层设计,但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尚未达到我们的预期。因此,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如何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为职业教育发展破题,就成为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7年初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认为,到2025年,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将出现3000万的人才缺口。近日,人社部发布了一季度“最缺工”的100个职业,制造业专业人才需求继续保持旺盛势头,新进排行29个职业中,有20个与制造业相关,占比69%。要解决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用工荒”问题,提升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职业院校需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与此同时,应将课程思政理念渗入专业学习中,使同学们成为思想政治坚定、技术能力精湛的高技能人才。由此,技能人才队伍素质才能不断提升,社会地位、薪资水平也才能不断提高。同时,职教本科和应用型本科设置也将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上升的渠道。

  立足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社会特点,建设特色专业。职业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在专业建设上下足功夫。一方面,需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趋势有充分的把握,另一方面,也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充分的调研。比如,有北京地区的职业院校,按照首都功能定位和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设立民航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大兴机场人才需求;通过建设轨道交通专业,服务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这一协同发展思路的要求,从而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专业建设和发展中,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首先,学校需落实好“三教”即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就教师而言,应加强校企双方师资互兼互聘,加大培训和引进力度,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邀请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走入校园,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其次,注重教材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适应当前职业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需要,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再次,明确培养目标,适应行业企业对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在教法上力求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通过重点专业的建设,进而在教学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师资队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扩大职业教育毕业生优质就业。职业教育应始终坚持“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办学特色,一方面,学校应引厂入校,加强并扩大与优质企业的合作,使学生实现优质就业。优质就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要高,二是学生的薪金水平应合乎一定预期,以及稳定率较高。另外,职业院校还应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推进新型学徒制建设,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当就业和招生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互动时,就会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加入职业教育行列中来,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

  发挥世赛引领作用,加强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应依托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优势,对标世界技能大赛,结合专业特色,将竞赛标准转化为专业课程标准,制订好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学校需把参与世界技能大赛手段转化成日常教学手段,组织世赛专项教研活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向世赛选手看齐,加大对学生职业技能和素养的培养,在技能大赛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通过激励师生积极参与技能比赛,不仅有利于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力,而且也使学生拥有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艺的平台,促进了学生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学校专业的发展。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同向同行,提高职业教育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提升学校的服务能力,要求职业院校不仅要抓好学历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打造特色专业,而且应扎实做好招生和就业工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扩大学生优质就业,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进行职业技能学习,成为国家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此外,职业院校也应开展好职业培训工作,进一步服务社会、企业、职工的继续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总之,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学校应根据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去建设重点专业,并形成品牌效应;通过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职业本科的建设,为毕业生优质就业、继续求学提供相应的空间和上升渠道;通过求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素质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在技能竞赛中专业能力的锻炼,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适应角色转换,并成为社会和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如此,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会显著增强,能够赢得良好的口碑和社会声誉,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选择职业教育。

  不能把学校和教育等级化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

  增强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这是当前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坦率地说,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和吸引力还不高。今年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提高普高录取率到80%以上,这一建议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由于社会、家长、学生、教师对中职认可度低,严重影响了中职的办学质量,又进一步降低了中职吸引力,家长担心孩子上中职非但不能学到技能,还会被“带坏”。要改变这一局面,一方面,必须推进教育管理与评价改革,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学历的倾向,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应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办好每一所职业院校。

  如果简单用升学率评价初中和高中的办学质量,就会导致职业教育低人一等。以普高率评价初中办学,就是把普高视为比中职更优的教育;用一本率、本科率评价普通高中办学,就是强化唯名校、唯学历的倾向,也是矮化职业院校。近年来,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用升本率评价中职办学的情况。从根本上说,发展教育的职责是办好各类教育,对于基础教育学校办学,应该关注学校是否按法律规定开齐了所有课程,并保障课程质量。至于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选择什么院校,是升学还是就业,这是受教育者的个体选择,不应有高低之分。

  另外,近年来,我国学历高消费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家长们心中存在一条最优成才路径:好小学—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学—好职业。有高学历才会有社会地位高的“好”工作,如此一来,很多人开始追逐高学历。要改变“唯学历”的状况,必须转变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同时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技能人才的薪资水平提高了,其社会认可度也会随之提升,进而形成高收入待遇——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收入待遇的良性循环。

  去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正确政绩观,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中高考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等。还要求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具体地说,首先,需充分认识到,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最基本的教育职责,如果把教育和学校等级化,不管怎么扩大教育资源,都难以缓解社会的教育焦虑。到2020年,我国已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但“教育内卷”却成为2020年的流行词,学生的升学竞争已经从上大学“独木桥”升级为上名校“独木桥”。对此,就要从导向上着力,逐步引导。其次,应对依旧强调升学率、用升学率考核学校办学的地方政府,以及在用人中不断提高学历要求、强化“唯名校”导向的企事业单位进行问责。从一定程度上说,只有从根本上扭转升学政绩观以及社会用人的唯学历导向,才能不断提升职业教育的地位,进而办好职业教育。

  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要把职业教育办成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就需要进行发展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比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后,我国怎么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推进职普融通?是继续坚持职普分离,即分普通高中和中职的方式?还是取消中职、建设综合高中,把技能教育融入综合高中,由学生自主选择,到高中毕业后再选进综合性大学或职业院校?因此,进入高中普及时代,如何规划普高与中职发展,需要科学的论证、设计。

  与此同时,职业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灵活地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改革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至关重要。一方面,只有让职业院校自主设置专业,以及落实教育教学自主权,才能办出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也需要现代职业院校制度的支撑。对此,应由学校的教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负责选定合作的企业,设计合作培养的模式,评估合作的质量,进行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的产教合作。还需注意的是,落实职业院校自主权要着力避免空心化倾向,招生只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环,办好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其内涵发展,包括大力加强师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以及统筹区域内职业院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培养满足各方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期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