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6-02 09:09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在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进一步畅通,多数地区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下乡带动农民形成规模效应、发挥农业多功能性,实现产业融合式发展,提升产业增值收益,解决农民就业增收难题。当前,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农民主体性参与不足、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组织程度不高等问题,使得农民并没有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从龙头企业分析,为保证经营决策效率,倾向于抑制民主管理与监督机制,与农民的关系仅限于资源出租和劳务雇佣,农民的资源和劳动贡献被局限在生产环节。从新型经营主体分析,目前不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经营规模较小,缺乏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的资本、科技、市场条件,政策跟风情况较多,地方特色不足,更多呈现为同质化竞争,增值收益受平均利润限制。从农民分析,大多数农民满足于稳定的购销优惠和市场渠道,对需承担风险的增值环节缺乏投资经营热情。
  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以来,中央政策文件对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建立健全收益分享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二是强化县域产业体量,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尽可能把产业链留在县域,改变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三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性,进一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和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和乡村文化、康养、旅游的深度融合。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需要重点发挥三项机制。首先是供需平衡机制。寻找比较效益更高的产业是破解难题的关键。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自身特色,让有效供给与需求实现精准对接。农民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要与市场需求相匹配,重点是在生产供给、产前、产中及产后服务和带动农民进入市场等方面提供支撑。其次是产业融合机制。适应经济规律发展,农村产业发展要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服务业发展,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传统农业变为“六次产业”。“1+2+3”等于6,“1×2× 3”也等于6,不论是加还是乘,“六次产业”给农业带来丰富的发展空间,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增值收益。最后是产权保护机制。为激发农民主体性参与,需提供选择性激励,制定“产权明晰、责权明确、分配合理”的产权制度,形成多元化股权设置,建立日常性的监管参与和财务公开机制。
  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应在已有政策基础上,因地制宜,给予农民进一步的体制机制保障。
  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全产业链。一是聚焦主导产业,重点壮大粮棉油糖、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进一步提升重要农产品的供给能力。二是聚集农业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三是聚合上中下游完整环节,推动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品”“卖品牌产品”“卖服务”转变。四是聚拢全链各类经营主体。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一是加强对乡村人才的指导,选派具备经济工作能力的人才进入基层党组织,完善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制度,落实经济工作责任。同时,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建设,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实好农技人员福利待遇,解决一些地方存在的队伍老化、人才断层问题。二是加强县域产业补贴政策,完善基础配套设备设施,提升农民职业教育,引导经济能人带动村民承接产业增值环节,探索增加按劳分配比例的新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根据企业与农民签订全产业链收益分配契约的履约效果,实行差异化扶持和优待。
  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分散资源,产生规模经济效益,有效降低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达到高附加值产业的准入门槛,提升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一是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成员认定、股权设置、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规定,遵循市场规律,逐步从资源出租机构转为村级资产投资公司。同时防止歧视性的排外措施和恶意增加退出成本等不良行为。二是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在成熟地区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鼓励建设“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联合社,实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推动产加销收益的内部化。
  加强社会化服务能力。在鼓励农民发展集互联网+、文化休闲、乡村旅游等于一体的功能农业前,优先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问题,即单个农业生产者的供给能力难以满足中间商,尤其是加工商在品种、规格、质量等高度均一性的大批量收购需求。对于农民组织程度较低的地区,建立健全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以供销社、农业科技部门、龙头企业等为核心,以基层合作社为纽带,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的农业产业联合体和地区性助农服务平台。同时,重点解决“销售难”问题,加快完善县乡农村冷链物流体系,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温啸宇)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