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经验
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文化融通发展的历史,是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致力于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取得了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必须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的内在融通性,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很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核心要义是相融相通的,如实事求是、整体主义、一主多元的思维方法,公大于私、以民为贵、重大义轻小利的价值观,德刑并重、选贤任能的政治文化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内在相互融通,是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并能够不断实现中国化的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使得中华文化日益走向完善成熟,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不断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二、必须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不足和局限,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进行改造提升,在综合创新的历程中增强其科学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历史上的剥削制度和相关社会条件是其产生发展的土壤,自然被深深地打上了剥削阶级的烙印。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之进行改造提升,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上文所述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为例,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中国古代的实事求是思想传统也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朴素的认识而已,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事求是;中国传统的以民为本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方法,今天的人民本位则既是方法也是目的。从官与民的关系来看也带有浓厚的施舍成分,并没有把人民群众看做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整体主义、一主多元等优良思想传统虽然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但也带有浓厚的经验主义等色彩,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哲学观点和方法还有距离;关于公与私、义与利、忠与奸等关系的认识,也常常因为带有阶级局限性而不能真正揭示这些社会关系的实质。
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而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建党百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对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的认识更加理性,形成了革命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在综合创新中实现了新发展、达到了新高度、获得了新优势。那种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一动也不能动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时代需要。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正确的方法改造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其科学性、先进性。
三、必须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本位价值导向,使中华文化始终成为人民的文化。
中国共产党就是中国劳苦大众的代表,自成立之初,就把宣传民众、唤醒民众、组织民众、解放劳苦大众、为人民谋幸福当做自己的使命,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解放和发展文化,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得中华文化始终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喜爱,始终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人民本位,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就是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解决文化建设为了谁的根本问题。在文化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文化就不能被人民群众所喜爱,更谈不让文化创造的价值。
坚持文化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就是要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把人民群众视为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创新精神,释放蕴藏于人民群众之中的文化创造潜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当文化与人民群众共呼吸、共命运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繁荣发展。
四、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特征,坚持与时俱进,使中华文化不断实现创新性发展,永葆先进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是时代的产物,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够顺应时代潮流,就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循守旧、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文化建设就会落后于时代,就没有生命力。
回顾我党百年史,既是一部政治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也是一部文化上不断创新发展的历史。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阶段性任务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致力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和具体政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根据不同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与时俱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把文化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为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回顾我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历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其鲜明的特征,也是中华文化长盛不衰的奥秘所在,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
五、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不断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让中华文化始终走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列。
任何文化必须开放包容才能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注入新的血液,获得新的生机。中华文化之所以历经磨难而又能一次次浴火重生、凤凰涅槃,长盛不衰、不断强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放包容。近现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开启了文化反思、学习西方文化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启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的新境界、新阶段。如果没有开放包容的原则,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不会传入中国并被先进知识分子接受。在民主革命时期,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凝聚革命力量的伟大旗帜。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引进来、中华文化走出去,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互鉴进入了全方位的新时期。总之,不拒细流才能成江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开放包容的原则。
六、必须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水平,又要高度重视思想文化的引领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和主导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推动或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与变革。这一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必须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科技文化水平,应跳出文化看文化,不能就文化看文化,脱离发展阶段必然走向反面。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屡屡出现的“左”的错误,尤其是十年“文革”那样的错误,教训极其深刻。反过来,也必须看到文化对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相对超前性、先导性作用,不能被动、机械地为现实条件所限制而无所作为。而种种“右”倾错误,就根源上看就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错误所致。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文化工作提供了深刻的启示,那就是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有左反左,有右反右。
七、必须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正确领导,为中华文化发展繁荣提供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强的组织保证。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而坚强的领导是中华文化发展繁荣的根本原因。近代以来而各种政治势力,虽然从不同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造提升做出一定的贡献,但从根本上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待古今中外文化,致力于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党提出了文艺的“二为”、“双百”等一系列正确的指导方针,在实践中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提高全体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科学文化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根本特征的中华文化得到了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自信日益增强,正在走向文化强国。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正确领导,中华文化的解放、发展、繁荣才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强的组织保证,才可能从发展规划、顶层设计、体制机制、条件保证等方面统筹谋划、不断推进。
(作者饶明奇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