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机遇与策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07-13 15:10

  一、中小学校长管理现状

  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重要的职业群体,一直以来都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职务级别体系。多数学校采取的是与一线教师相同的职称管理,即校长的薪资待遇与校长的专业技术职称相适应,薪资待遇随职称级别的变动而改变。部分学校采取的是机关的行政级别管理,即校长的薪资待遇与校长的行政级别相适应,薪资待遇随行政级别的变动而改变。两种模式均没有根据校长自身的职业特点对其加以调整,忽视教育的特点,忽视学校的独特性质。两种模式下校长与一线教师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均在本单位发放,校长与相同职称级别的教师并无区分,根据对郑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的统计,校长的奖励性绩效工资普遍等于或低于相同职称的一线教师。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基础教育的发展,这种缺乏竞争机制、缺乏职业发展规划的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发展更加公平更加均衡更有质量的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追求,现行校长管理模式不符合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基于职务管理过分强调职务,造成校长在不同学校间交流困难,不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尤其阻碍了普通学校的发展。校长使用机制不符合人才成长规律,难以调动校长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不利于校长专业化发展。

  根据教育部官网公布的2019年教育统计数据,全国共有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4375所、初中阶段教育学校数52895所、普通小学160148所、工读学校94所、特殊教育学校2192所、学前教育幼儿园281174所、共计520878所。全国中小学校长(园长)数量大体与学校数量相当。中小学校长作为一个独立职业群体,应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对其培养激励。应采取区别于机关行政人员的管理方式,也区别于一线任课教师的管理方式。校长管理制度改革刻不容缓,推行校长职级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实践历程与政策背景

  上海在1994年首次试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这一制度从设想转变为实践。校长职级制改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3年,局部试点校长职级制改革,为校长职级制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1998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认真做好“两基”验收后巩固提高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逐步试行校长职级制,加强校长队伍整体建设。”这是教育部层面首次以正式文件提出试行职级制度改革。第二阶段从2004年到2011年,部分区域推进,各类制度初步成型。这一阶段山东省潍坊市、广东省中山市、天津市北辰区等区域加速推进,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深化改革。这一阶段关于校长职级制的结论更具有说服力。201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提出“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并确定了一批国家级改革试点地区。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以正式文件提出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改革,校长职级制改革正式列入国家改革的重要议程。第三阶段从2011年至今,国家层面上下联动,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各类制度逐步完善。

  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多个文件均明确提出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2017年1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提出“加快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推行校长职级制,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2020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制订校长职级制实施办法。”

  从“推进”到“加快推进”,从“推进改革”到“制订实施办法”,从“促进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到“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校长职级制改革紧锣密鼓的推进,是基础教育的迫切需要。国家政策也为我省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河南省“十四五”时期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开展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试点,完善中小学校长管理机制,提高校长队伍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逐步形成教育家办学治校的良好局面。

  三、我省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可行性策略

  (一)提高认识,凝聚合力

  经过试点探索和区域推进,校长职级制出现明显的分化。部分地区卓有成效,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教育的满意度;亦有地区出现了“两掺”,职级制成为了鸡肋,并无明显成效。原因在于校长职级制的良好实施需要充分的条件,要解决好改革中发现的各种挑战。河南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财政状况差异较大。财政充裕的地区较容易获得相关部门的支持,财政紧张的地区推进会存在困难。教育部门通常大力推进,各个平行部门如何认识,如何协调就成为改革推进的关键。建议选择部分地市和县市积极推进试点,提高认识,凝聚合力,为全省推进积累经验。

  (二)设置单独的职级序列,建构校长职业发展梯级

  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是按照校长的个人素养、专业职责、办学成效等将中小学校长的岗位分设为若干的级等,为校长的考核、奖惩、晋升、待遇提供依据和评价标准。中小学校长职级设置从高到低依次为特级校长、高级校长、中级校长和初级校长,其中高中级校长可设三个等次,分别是一等、二等、三等,初级校长可设两个等次,分别是一等、二等,共计四级九等。四个级别分别对应校长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新手适应阶段、成长稳定阶段、专业成熟阶段、示范引领阶段。根据河南统计年鉴,2019年河南省各级各类学校数分别是:普通中学(含高中和初中)5492所,职业中学270所,小学18117所,幼儿园23181所,共计47060所。河南省中小学校长(园长)数量大体与学校数量相当。校长职级设置、职级评定为校长明确自身专业成长目标、履行校长专业职责、提升学校治理效能形成可视化的校长梯级建设系列,建构校长职业发展梯级机制。要坚持校长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原则。明确校长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注重校长“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调适外部环境”等专业能力的提升。

  (三)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通过校长职级制改革取消中小学校机构规格和校长行政级别,由主办部门归口管理,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行“档案管理”。推进城乡基础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优秀校长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鼓励优秀校长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从优质学校向一般学校流动,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设置一定比例的高级以上校长指标作为校长交流专项指标,经评审认定后直接交流到农村学校或一般学校工作。校长离开校长岗位的,其职级和职级待遇自然取消。实现校长职级“能上能下”,让校长职级动态调整合理、合规,真正能够起到对校长队伍的激励作用。建立校长职级和职级绩效对应岗位、不对应个人的岗位激励机制。同时有效避免结构比例内满额时,弱化激励效果的矛盾。随着制度在现实中的执行和不断完善,校长职级能上能下将成为常态,真正发挥这一制度的激励带动作用。校长职级制改革将促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为培养一批教育家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郑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来松涛)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