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新方式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07-22 10:58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应对老龄化成为迫在眉睫、亟待破解的难题。时间银行——全称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是指政府通过政策设计,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志愿者在相对年轻时按一定的规则储存服务时间,等到年老需要服务时,即可以提取兑换服务,为互助养老提供了新路径。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和多形式的居住方式,导致父母与子女在时空上严重分离,由此,越来越多的家庭无法独自承受老年人的全部照料责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政府积极作为外,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为了鼓励和提高参与度,需要建立激励机制,而时间银行的出现则为这种机制的建立提供了保证。

  养老的实质是代际转移,包括经济转移(指金钱、实物和不动产)和时间转移(指家务劳动和生活照顾),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原理正是将代际经济转移和代际时间转移分离,并将代际时间转移由过去的家庭范围拓展到全社会范围,促进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化。其创新在于用时间储蓄搭建桥梁,给遥远的未来提供保障,持续激发民众照顾老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实现全社会养老资源的跨时空配置,稳定提高可及的养老服务供给,弥补家庭养老代际交换的不足,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照料需求。

  推行时间银行进行互助养老,将促使很多人利用部分闲暇时间去照顾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也将调动低龄健康老人积极参与提供力所能及的养老服务。原本闲置的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可有效破解养老服务时空错配、资金短缺和护理人员不足等难题。推行时间银行进行互助养老,将使所有人都能够就近或就地提供和接受养老服务,有利于降低全社会的交通和时间成本。同时用优质的互助服务吸引更多的老人在家中和社区养老,增加用时间支付的互助服务、减少用金钱支付的有偿服务,大大降低了建设养老机构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经济成本。推行时间银行进行互助养老,将大大减少对国家有限资源的占用,减轻年轻人负担和压力,有利于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个人工作更高效。同时,互助养老降低了老人经济负担,有利于释放和扩大消费需求,从而促进“银发经济”和老龄产业发展。有利于敬老、爱老传统文化的回归,有利于老人实现自我价值认同,有利于重塑彼此信任、互相关爱的家园文化,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推行时间银行互助养老,首先要明确其在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要以互助服务为基础、社区服务为补充,大力提高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规范化水平,以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为载体,推动家庭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规模最大化。与此同时,大力提高政府兜底、市场补充的机构养老服务的精准性和布局的合理性。将低技术非专业的项目从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剥离,改由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方式提供,高技术专业化需求则由社区依托相应社会组织有偿提供。也就是政府投资由重养老机构建设转向重老旧社区和小区的老化改造、市场主体定位由提供机构养老服务为主转向提供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为主、社区居家养老由注重阵地硬件建设转向注重专业能力培养。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储蓄制度,只有储户基数足够大,才能保证项目运转,只有实现通存通兑,才能吸引储户参与,而储户的多少、流通的范围均取决于发起机构的公信力。因此,必须坚持全局统筹、高位推动,用足够的公信力给民众以安全和信心保障。一是发行统一的时间货币。时间货币作为养老服务延期支付和时间银行的储蓄媒介,可以有效发挥货币的创造乘数作用,促进互助养老服务的供给规模化。时间货币服务社会功能,与服务经济功能的金钱货币并行,有利于在实现社会目标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时间货币流通的范围越大,越有利于扩大社会参与覆盖面,互助养老的可得性和可及性越好。二是建设统一的时间银行,由时间银行统一经营和管理时间货币,以实现时间货币在较大范围的通存通兑和储蓄、流通、转移等规范性、便利性,可以防止人口流动导致存储时间失效,又可以实现异地工作子女参与时间银行并用转赠时间的方式为父母养老的愿望,有利于激发各社会主体参与养老储备的积极性。三是建设统一的技术标准,包括信息管理平台、服务计量标准、质量评价体系、信用保证机制等,保证各地信息对接和共享无障碍。四是建立税收调节机制,研究征收以时间货币为媒介的社会养老税,要求每个人退休前须完成一定时间的照护老人义务并缴纳税金,以此驱动社会对时间货币的需求,保障在老年阶段得到必要的社会照顾。(周庆荣)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