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强调政治站位的逻辑及历史演进
核心提示:政治站位问题聚焦于历史个体同时反映国家、民族和政党在历史发展中所作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决断。政治站位从本质上反映出政治路线和政治目的,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受所在时代政治价值观直接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历史属性。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一直强调政治站位问题,经历了“找准”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站位和“提高”政治站位三个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站位呈现出贯穿于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全过程的特征,强调政治站位具有三重逻辑理路。一是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属性的根本要求;二是现实逻辑: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反复强调党的政治建设重要性问题,涉及的有关概念包括:政治本色、政治灵魂、政治道路、政治气节、政治智慧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站在全局高度开拓党的政治建设适用新领域,全面认识党的政治建设内核,充分把握政治建设具体内涵和发展规律。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政治站位”包含于党的政治建设之中,是新时代关乎国计民生、党的建设和领导的关键性词汇,理清其适用的场域范围、逻辑理路和历史演进对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政治站位的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一直强调政治站位问题。政治站位问题聚焦于历史个体同时反映国家、民族和政党在历史发展中所作的道路选择和价值决断。政治站位从本质上反映出政治路线和政治目的,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受所在时代政治价值观直接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性和历史属性。
“找准”站位:明确“为了谁、依靠谁”在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近代中国经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社会各阶级从自身视角出发提出各不相同的救国理念和主张,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改变器物到演变制度,无一能够彻底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遭受苦难的同时,各阶层先进人物都在追寻属于自己的政治归属。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得到比较迅速的发展,与此紧密相连的是工人阶级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逐渐壮大。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与发展催生了近代中国新生力量作为革命阶级推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工人阶级相较于其他力量具有人数少、年龄低、文化水平差等劣势,但其彻底的革命性是资产阶级所不具有的,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土壤上,工人阶级必将成为革命的基本动力。尽管中国革命前期存在理论准备不充分的问题,但先进的革命阶级一旦领悟马克思主义信仰精髓,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后,便以此为指导,积极投身到革命队伍的发展中去。五四运动中,革命知识分子亲眼看到工人阶级展现出的巨大力量,在李大钊的带领下集体到工人聚居区调查他们的生活起居和薪资待遇问题,了解到工人阶级被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工厂和封建地主阶级极度剥削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现状。陈独秀、邓中夏主动联络工人,进行革命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力量,积极在工人阶级队伍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的革命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结合的过程使得工人阶级提升了阶级觉悟,团结起来应对各种力量的剥削压迫,工人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先进分子,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明确了政治站位问题后,建立代表广大工人阶级政党的历史任务亟需提上议事日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至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人自建党伊始便找准了“为了谁、依靠谁”的政治站位问题,在革命时期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救国大业。
“站稳”站位: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在建设时期实现富国大业。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领导人民夺取国家政权而奋斗转变为带领人民在全国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定位转变,面临如何在全国执政的新考验,党如何继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站稳政治站位,围绕经济建设和治理国家“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亟待明确。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属性彻底改变,进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新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实现了两个伟大历史转变。依据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后必须更加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努力恢复国营工业并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政权所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从经济上实现农民大翻身,完成土地改革巩固广大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发展要求。与此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并推进一系列民主改革,新中国成立三年后,国家面貌焕然一新,为恢复发展国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和社会环境。同时,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毛泽东同志对开好各级代表大会十分关注,认为这是我党联络数以万计人民代表的重要政治工作,不能马虎。在政权民主建设过程中格外重视党外民主人士和普通群众的立场问题,积极主动吸纳各界人士从事新中国民主改革事业,以此扩充统一战线工作范畴。1953年正式提出社会主义过渡路线总任务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对各行各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既是立场问题,也是明确工作中的政治站位问题,因为此时工作重心一旦偏离,就会犯“左”或右的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由此起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正式起步。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中国的社会应该怎么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又要如何巩固?这是摆在我党面前的全新课题。
党的八大召开时,党的组织已经分布到全国各地区、各个单位和各个民族,党员人数比七大时增加了八倍,代表人士既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还有外国共产党人,这表明党的政治影响力明显提升,更多阶级人士的站位意识流入正统。在解决政治问题时,革命时期传统使用的疾风骤雨式的阶级斗争也被改变,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也强调绝大多数人都是站在人民阵营中的,只有少数知识分子抱着敌对情绪,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但随后的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导致人民阵营与敌对阵营划分不清,站位不明。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泛滥,对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损失。随着“四人帮”的粉碎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再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来,经过艰难努力,许多领域重回发展健康轨道,取得众多重大建设成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明确“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增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与决心,党的政治建设以此为中心,围绕“干什么、怎么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现了富国大业。
“提高”站位:强化“靠谁执政、怎样执政”在改革时期推进强国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接过历史接力棒,带领全国人民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政治站位呈现出贯穿从严治党和治国理政全过程的特征。从2013年围绕党的纯净性、先进性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始,时至今日全党共开展党内学习教育活动五次,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着力点开展反腐败斗争,严整“四风”从严治吏,严肃整治党内不良风气。党中央明确强调群众反映最突出、损害群众利益最严重的“四风”问题是党集中整治、着力解决的工作重心。一切损害干群、党群关系的重要问题都坚决反对,严刹不正之风处理特权现象。任何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时接受人民考验和现实检验,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和爱戴与党自觉保持纯洁性、先进性和勇于自我革命的政治本色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现的党风廉政问题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政治定位不清、政治站位不高、政治立场模糊直接挂钩,明确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坚定人民立场,扩大群众基础,才能凝聚党心民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写时代发展新篇章,凝聚中华民族集体力量亟需统一而明确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阐述关于“中国梦”的概念,这既体现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伟大夙愿,也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期盼。中国梦所代表的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展示出党同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的政治站位意识,激励着人民大众团结奋进、开创未来。站在百年征程新起点,强化靠人民执政、为人民执政理念,提高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站位意识,在新时代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强国大业。
强调政治站位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 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头等大事。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守政治规矩,提高政治站位,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政治站位问题的核心紧紧围绕着中国共产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而展开,体现出坚定人民立场的政治意识和以“四个意识”为统领的站位意识高度融合的内核表征,聚焦党的自身建设即狭义范围内党的政治建设。所以,理清弄懂关于政治站位的逻辑理路对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向纵深发展至关重要。
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属性的根本要求。党的属性是一政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特性,政治性是其核心要义。旗帜鲜明讲政治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要求,强调政治站位问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落实到治党治国全过程、全方位、多层面的。政党政治所涉及的基本关系主要包括四类:党内关系、党际关系、党政关系和党群关系。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两个先锋队”性质决定其成为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这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意识;同时,作为执政党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政党观与人民立场的站位意识。政治意识和站位意识所蕴含的政治站位要求均落实到了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成为党的全面领导内容布局的关键部分,同时也必然融入到了治国理政全过程之中,这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所决定的政治站位问题,不仅聚焦党内关系中的党员干部层面,而且广泛涵盖并渗透于党的领导和治国理政全过程之中。政治站位问题就是要把“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搞清楚,同时也是衡量党的本体建设是否到位,党员领导干部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
现实逻辑: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乎生死存亡的党风廉政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政治主线,这也反映出“四风”问题蔓延、腐败问题频发,作风问题已然成为影响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历史与现实反复告诫我们“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立足百年新起点,如何解决历史上“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问题,再次摆在全党面前亟需解答。
面对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针对党的建设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党内集中教育为线索,精心谋划审时度势,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严整“四风”、严惩腐败,开启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篇章。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强有力地对如何防范政治风险、把准政治方向做出了系统部署。严肃政治生活、净化队伍政治生态,强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高度统一,找准代表人民的政治站位,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尤其以提高政治站位为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作为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保障。
从历史梳理来看,党的十九大之前党内面临严峻的挑战,强调政治站位多集中于贯彻落实路线、方针、政策等内部内容为主,党的十九大后党的全面领导卓有成效,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党的政治建设要求进一步深化,站在党的全面领导高度不断开拓使用新场域,政治站位问题作为党的全面领导的“题眼”所在,对提升党员领导干部在开创党的建设新格局背景下深化鉴别力、执行力和组织力至关重要,同时需要明确强调政治站位是以巩固党的全面领导为使命,使命的实现亦侧重于在执政过程中明确“干什么”和“怎么干”等基础性问题而言。在今年2月20日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铿锵宣誓表明了党的政治站位和坚实根基,成功应对“四大危险”化解“四大挑战”的主动权已经把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存在的“四风”问题、“为官不为”问题不仅是个别党员思想问题,更是政治生态在个体影响下产生的宗旨性质异化、人民立场丧失的政治站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应深入践行群众路线,自觉提升政治免疫力,强基固本增强“精神之钙”,把牢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从源头上根治个体思想和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实践逻辑: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立场原则。立场问题决定人们面对问题时的看法与态度,政治站位影响处理具体事务时的高度与深度。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根本立场就是人民立场,立场问题是根本性问题。进入新时代,明晰立场原则,发挥政治优势,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做到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积极主动消除风险需要党员领导干部在政治立场问题上明确态度与认识,紧紧地同人民站在一起,在工作实践的各个环节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主动提高政治站位,在行动上做好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思想准备。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共产党站在百年征程新起点,在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新老难题接踵而至。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许多难啃的“硬骨头”逐渐浮现,这对全党和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都是前所未有的考验。作为人民群众最忠实的利益代表,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绝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站在人民立场就是站在党的立场,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全面提升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水平,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
(作者张振为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社科联副主席)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