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农村改厕这件民生“小事”
农村厕所革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是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关系亿万农民生活品质,体现现代文明水平,需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为此,应进一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完善机制、把好方法。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厕所革命,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五个问题。
一是坚定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信心与决心。2018年4月以来,有关部门协调联动,坚持好字当头、质量优先、分类指导、注重实效,加强顶层设计和工作指导,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建立健全技术标准,强化督促检查,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总体上看,农村厕所革命进展向好,成绩值得肯定。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68%以上,2018年以来每年提高约5个百分点,累计改造农村户厕4000多万户。农村卫生厕所进一步推广普及,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提升农民文明卫生观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接下来,我们需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乡村振兴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抓实,一年接着一年干,真正把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是正视农村改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正视农村改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从技术支撑看,缺乏干旱、寒冷等特殊条件地区农村改厕的适宜技术产品,一些设施产品缺乏标准规范。有的照抄照搬城市或其他地方做法,有的新技术新产品未经试验示范就大范围推开。从质量实效看,有的重数量轻质量,产品质量、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有的重建设轻管护,缺乏配套服务体系,设施坏了没人修、粪污满了没人掏。从群众发动看,有的政府包揽过多,未充分听取农民意愿,甚至强行推进。受传统观念和长期生活习惯影响,部分农民卫生意识和参与意识不强。这些问题表面看是工作方式不细致、推进机制不完善,但归根结底还是工作作风不扎实,甚至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今年以来,围绕解决上述问题,牵头部门在全国部署开展了农村改厕问题摸排整改,同时组织专家下基层,重点对中西部地区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派出调研组对中西部地区摸排整改情况逐省进行暗访调研,督促地方较真碰硬抓好问题整改,进一步推动健全机制、完善政策,切实提高农村改厕质量和实效。
三是求好不求快,科学稳步高质量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一个核心目标是让农村具备基本的现代生活条件。推动农村卫生厕所改造,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考虑到农村厕所革命涉及农民千百年来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变革,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而且中西部尤其是经济欠发达、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还面临着改厕任务重、技术要求高、资金缺口大等特殊困难,推进厕所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既应积极稳妥,又需实事求是,总的计划是到2035年高质量完成全国改厕任务。“十四五”时期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没有提出全国性的总体定量指标,而是由各地根据实际分类确定具体目标,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在重点任务上,围绕切实提高改厕质量,主要做好合理确定目标任务、选择适宜技术模式、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全程质量管控、抓好厕所粪污治理、完善建设管护机制等,确保干一个成一个、管用可持续。
四是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坚持因地制宜原则贯穿始终。厕所虽小但关乎民生,关系亿万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改善。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应不断提高对农村厕所革命的规律性认识,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等重要原则和要求,体现到工作谋划、政策设计、推进落实等方方面面。应明确农村厕所是为农民而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农民愿不愿意、满不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搞大包大揽、强迫命令;分清政府和农民的责任,厕屋内以农民自建为主,厕屋外可由政府适当补助,并做好技术模式选择、供水保障、粪污综合处理等,真正实现农民参与、知情、自愿、满意。此外,还应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环境条件、经济水平、农民习惯等因素谋划改厕工作,选择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改厕模式、技术和产品,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积极研发可行适用的改厕技术模式,建立健全建设验收、运行维护、管理服务等标准体系,确保农民愿用、会用、能用、长用。
五是推动形成上下协作、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农村厕所革命涉及面广部门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有力有序向前推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切实负起牵头责任,做好任务分工、信息沟通、督促落实等工作。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政策措施,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五级书记一起抓,进一步压实地方责任,把改厕工作作为基层党委和政府的重大任务,落实到县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同时,强化督促检查和工作调度,健全问题反映和核查整改机制,加大宣传发动和科普教育力度,及时推动解决困难和问题,形成鼓励实干担当的鲜明导向,让农村厕所革命成效经得起实践、历史和群众的检验。
农村厕所革命是一项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民生工程,是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的民心工程。为把这场关乎社会文明进步的“革命”抓紧抓实,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以宣传、保障、示范三到位的务实举措,引领农村面貌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实现农民生活质量的较大提升。
宣传动员到位,不断营造“我要改”的浓厚氛围。在厕所革命进程中,群众参与与否,事关改厕工作成效,关乎改厕工作效率。因此,需精准把握自身定位,深刻认识到改厕工作只有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让群众参与进来、动起手来,才能把这场革命进行到底,才能真正促使农民由“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一是全方位宣传。以在农村集市、主要道路、进村入口等人流密集场所悬挂标语、横幅、发放政策明白卡等形式,逐级召开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等方式,全方位解读改厕工作内涵,宣传改厕工作意义。二是深层次动员。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积极履行改厕工作主体责任,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历史形成的居住现状和习惯,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基本要求,坚持农户自愿申报,不搞强迫命令,全力调动群众参与改厕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三是多层次巩固。有关部门通过理论讲解、首厕过关试点、现场观摩、一对一指导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乡镇街道、项目村进行改厕培训。同时,加强改厕管理人员和技术指导员培训,提供统一施工图纸,下达施工标准,要求各乡镇街道、村社区组织专门技术人员严格按标准施工。同时,对参培人员进行能力测验,确保考核过关、学习过关、人人过关。
要素保障到位,不断夯实“我要改”的行动基础。要想推进厕所革命取得实效,就需要在强化要素保障上倾力作为、扎实作为,不断凝聚改厕工作合力,以要素的保障夯实农民“我要改”的行动基础。一是以组织保障抓推进。可通过县(市、区)委常委会议、县(市、区)政府常务会议、乡镇党政联席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成立由县(市、区)长任组长,县(市、区)委副书记、县(市、区)政府分管副县(市、区)长任副组长的农村改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农村改厕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村改厕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和督查工作,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农村改厕办,各村明确改厕专干,确保县、乡、村三级都有专门机构、专人抓改厕工作。二是以资金保障抓推进。全力保障农村改厕工作经费。只有经费有保障、可持续,才能确保改厕工作顺利进行不荒废。三是以责任保障抓推进。应根据县域实际,制定农村改厕工作方案,明确改厕对象、奖补标准和改厕的技术流程。也可根据实际制定分管县(市、区)领导联点包乡镇(街道)、驻村乡镇干部包村(社区)、村干部包改厕户“三包一”机制,将工作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具体责任单位。要求每个项目村向县(市、区)改厕办递交改厕项目承诺书,改厕办对照改厕工作要求开展专项督查,每周通报各乡镇街道的农村改厕进度,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掀起比学赶超、争取先进的浓厚氛围,确保改厕工作挂图作战推进。
示范引领到位,不断探索“我要改”的合理路径。为避免改厕工作落入贪大求快、脱离实际的窠臼,可以示范引领为抓手,积极探索改厕“农民想为”的路径。一是规划先行、统筹兼顾。坚持先搞规划、后搞建设,先建机制、后建工程,以户用厕所改造为主,统筹衔接污水处理设施,协调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和旅游厕所建设,将农村改厕与乡村产业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一体化推进。二是好字当头、质量优先。坚持质量优先于进度,数量服从质量,讲究科学,讲究生态环保,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好字当头、质量优先的原则,严格落实首厕过关制,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改厕示范点,每个示范点先建成一个标准的三格式的无害化化粪池样板,然后组织乡镇、村组干部以及改厕群众、技术人员现场观摩,看懂学会后再进行试建,达到标准后再全面铺开。三是强化监管、全程把关。由改厕办组织专门技术人员定期对乡镇改厕情况进行巡查,相关部门均安排联系乡镇改厕工作,相关人员下沉到各村改厕施工现场进行督促,现场发现问题现场解决,杜绝改厕户自行摸索施工,减少浪费和返工。加强验收管理,对验收不合格的取消奖补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不得评优评先,提高验收合格率,有效确保改一个、成一个、老百姓受益一个。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革命是一场生活方式的伟大革命,承载着非比寻常的时代意义。推进厕所革命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必然要求,关系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关系着乡村振兴的全局,也关系着农民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根本前提。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只有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才能有效推进厕所革命。对此,一是宣传到民,坚持做好群众的思想引导工作,让群众认识到厕所改造的目的和好处,消除群众对于厕所改造的顾虑和担忧。二是问计于民,充分借助群众智慧、考虑群众需求、解决群众问题、保障群众利益。三是实施靠民,牢固确立“农村厕改为农民,农村厕改靠农民”的建设导向,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到厕所改造的过程中去,提高群众对于厕所革命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基本原则。我国各地农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千差万别,推进厕所革命应坚持分区分类科学施策。一是科学规划,明确厕所革命的建设规划、工作重点、技术标准、施工标准、验收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多重标准以及劳民伤财、摆样子的面子工程。二是因地制宜,结合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经济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不同地区改厕重点难点。例如,北方地区多干旱少雨,冬季又多严寒,在厕所改造的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厕所节水和冬季防冻等问题;而南方地区湿润多雨,就需重点考虑农村厕所污水的多样化降解、排放问题。三是分类施策,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方便、实用为原则,宜建则建、宜改则改,不搞“一刀切”“齐步走”,不搞千村一面、千厕一面,因村制宜、分户指导、分类施策,合理科学选择改厕模式。
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总体要求。厕所革命是一项关系千家万户的复杂工程,贪大求快要不得,注重实效是根本。一是狠抓质量。在推进厕所革命的过程中必须科学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真正做到改一户、成一户。二是注重实效。农村厕所归根到底是为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而建,农民满不满意,终究是要看厕改有没有为农村群众生活带来便利,有没有为农村人居环境增添靓丽,真正做到用一户、好一户。三是把握进度。厕改既应符合国家确定的总体规划要求,又需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工作难度、改厕任务量等来合理确定各自时间表、路线图,做到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发扬钉钉子精神、积小胜为大胜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的重要保障。农村厕所革命绝非一时之功。这件民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必须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持之以恒。一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广大党员干部需立愚公之志,聚焦工作目标,找准工作重心,持之以恒地积小胜为大胜,真正将厕所改革的各项工作砸准、砸实、砸硬,不达目标不放松。二是千磨万击还坚劲。厕改是一项复杂系统性工程,任务重、难度大,工作环境、条件相对恶劣,广大党员干部需克服畏难情绪,牢记初心、艰苦奋斗,坚持在厕改这个改善民生的第一线建功立业。三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厕改工作也应与时俱进,改善农村群众基本生活条件仅仅是初级目标,仍需持续不断满足农村群众新的需求。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厕所革命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必须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将之进行到底。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发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厕所供给的历史欠账太多,厕所数量质量、管理服务、如厕文明等仍有不小差距。接下来,需让厕所革命成为树立文明新风、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从思想认识、文化观念、政策措施、体制机制等各方面统筹谋划、科学实施,深入推进农村改厕的规范化、人性化、节约化和长效化,照亮每村每户的“小角落”,切实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为群众创造实实在在的福祉。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