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这样强调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将优秀黄河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是近年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坚持的探索和尝试。
一、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应有之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对几乎所有学科知识吸收继承和综合创新的结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最大的交叉学科群,必须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和知识融会贯通、深入阐述,才能深入透彻揭示真理、引领价值。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教学,需要吸收多学科营养,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展始终是教学改革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拓展,范围很广,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史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良黄河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治黄思想,在人民治黄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国外优良水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也不断被我国借鉴吸收,这些共同构成了贯通古今的优秀黄河文化资源宝库。一般认为,黄河文化是指人类在与黄河打交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结构和形式上看,有精神形态、制度形态、行为形态、物质形态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的关系以及人水关系影响下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日益严峻的水安全形势和频发的水灾害要求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普及水文化教育。黄河文化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黄河文化研究和思政课教学改革分别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中华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均有较大深入的空间。
二、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教改实践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是一所以水利水电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特色骨干大学。近年来,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致力于将优秀黄河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具体做法是:
(一)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实现有机融入:
1.将中华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思想道德情感教育。(1)运用大禹、贾让、潘季驯、黎世序、李仪祉等水利名人事迹,增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等道德情感教育的效果。(2)运用以水言志、以水寄情等大量水诗歌、水文字、水绘画、水歌曲等资源,潜移默化地使在校大学生陶冶爱国之情、忧国之情、思乡之情、友谊之情、爱恋之情、离别之情、愁绪之情等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感,完善人格、健全心智。
2.将中华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法治教育。1.运用以水利法规、管理制度、水规渠册等为载体的制度形态黄河文化资源,增强大学生节水护水、遵纪守法等法治规则意识。2.融入以河长制为核心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有关内容,深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实践逻辑、内在要求等的理解。
3.将中华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1)讲好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代领导人关于水利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化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2)深入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实践要求,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神实质。(3)运用黄河文化建设成就,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认识;(4)融入水资源管理、水市场要素培育的内容,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体系建设、短板、对策等问题的认识;(5)融入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饮用水保障、旱涝灾害防治、水景观建设、黄河文化审美等民生水利建设内容,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6)融入海洋文化有关内容,深化对海洋权益保护、领海争端与新型大国外交的认识。(7)融入水资源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水问题多发、全球气候变化、国际水事争端增加等内容,深化对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4.将中华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灿烂文化、辉煌成就、革命史教育。(1)运用黄河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的相关素材,可以增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悠久历史的教育。(2)融入黄河水利建设成就和黄河文化遗产的内容,深化对中华文明史、新中国建设史的认识。古往今来,围绕黄河治理,中华民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治黄劳动工具、现代水利科技发明、现代水利施工机械、星罗棋布的黄河水利工程、钟灵毓秀的水利风景区等,这些物质形态上的黄河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科技的国际地位,增强科技创新精神、民族自豪感、制度优势等方面的教育效果。(3)融入精神形态黄河文化元素,增强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教育效果。黄河流域从先秦诸子百家到近现代各学科思想家们的思想观点让人感叹,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之博大精深、中国智慧之高深莫测;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绘画音乐等文化成就让中华儿女无比自豪、令世人叹为观止;近代以来黄河儿女不屈不挠、反对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斗争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使得黄河文化几乎成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的代名词……等等。(4)运用中国近现代以来黄河年久失修、旱涝灾害频发、人民流离失所的资料,增加大学生对旧中国灾难深重、阶级矛盾尖锐的认识;(5)运用花园口决堤事件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及抗战胜利后围绕黄河回归故道国共两党的尖锐斗争等史料,增强大学生对国民党反动阶级本质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
5.将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古往今来黄河治理工作的种种偏差和问题,最根本的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说到底是思维方式问题,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运用好这些案例素材,可以大大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学说服力。(1)运用黄河水情变化与文明兴衰、政权更迭等人水关系的发展演变规律,深化对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理解;(2)运用水的资产属性,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实践规律的认识。(3)从水的资源属性,揭示其对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的影响。(4)运用“上善若水”“柔弱胜坚强”“堵疏结合”“智者乐水”“载舟覆舟”等水哲学素材,加强辩证思维教育。
(二)在教育教学体系上,坚持“三个结合”,构建育人大格局
1.思政必修课与黄河文化类配套课程相结合。为了形成合力,在思政必修课中融入黄河文化内容之外,我们组织思政课教师和相关教师,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水利水电概论》必修课,开设《中华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国水利史》等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专业限选课或专业任选课。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结合思政课不同教学内容专题,设计读书会、水情调查、居民水素养调查、黄河文化遗产调查、节水宣传、黄河文化知识竞赛、摄影大赛、水文化类挑战杯竞赛活动、水利科技创新大赛、黄河文化节等系列活动。
3.校内教育资源与校外教育资源相结合。一是充分发挥设在该校的国家水情教育基地作用,建设好水文化陈列馆,经常性接待校内外参观活动。二是与35家单位签订了水情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协议,丰富了水情教育资源。三是建设水情教育专题书库和黄河文化专题数据库。四是发挥好水利部水务培训中心、河南河长学院等培训平台建设,将黄河文化列为培训内容,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授课,培养师资,服务社会。
(三)在教学设计上,坚持“三个注重”,实现守正创新
1.在黄河文化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关系上,注重目的性、主导性。处理好目的和手段、主导和辅助的关系。在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各门思政课教学中,讲深讲透讲活讲实思想政治理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事实是目的、主导,黄河文化资源是素材、手段和补充。我们坚持以讲好思政课为主,以说明黄河文化本身为辅,最大限度避免“种了黄河文化的地、荒了思政课的田”。在黄河文化相关选修课程中,坚持以讲透讲足黄河文化的基本内容为主,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为辅的原则,尽可能拓宽视野。
2.在黄河文化实践活动和资源平台建设中,注重参与性、体验性。通过承担具体工作任务、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让更多师生参与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体验黄河文化的魅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深化、拓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3、在教学案例使用过程中,注重有机性、典型性。我们组织教师将可以融入思政课的黄河文化内容编写成教学案例,并提前进行内容分析和教学设计。在使用这些案例进行教学时,特别注重二者结合的内在有机联系和典型性,做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不牵强附会,不漏刻意雕琢的痕迹。
三、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近年来,该学院将优秀黄河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且极具特色,教学效果不断增强,学生对思政课教师评教的平均满意率2020年下半年为96.17%,2021年上半年为96.32%.师生也取得了一系列荣誉或成果,《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讲四联动”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荣获河南省2019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获得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河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特等奖2人,教学能手3人,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6人,河南省教学标兵6人,河南省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6人,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大赛一等奖10余人次。
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相互促进。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承担了2项水文化领域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此外还有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了黄河文化、水文化研究丛书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批水文化研究中心、黄河流域生态文明研究中心、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重要社科研究基地,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效益正在持续深化。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优秀水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案例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