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两个确保” 交上出彩答卷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1-10-14 14:18

  为全面学习贯彻省委工作会议精神,迎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省委宣传部、省委政策研究室、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省社科院联合主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理论研讨会(第二场)。10月11日,研讨会在承办方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锚定‘两个确保’交上出彩答卷”主题,荟萃思想,建言献策。今天,本报摘要编发,以飨读者。

  提升工业化水平是城镇化提质的关键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

  河南省委工作会议瞄准现代化目标、立足河南实际提出了“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十大战略”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化率从1979年的10.7%提高到2020年的63.89%,这意味着我国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已经达到了9亿多人。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有3亿多农民工虽然工作生活居住在城市,由于户籍没有改变,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很多人的家属还在农村,这是影响我国消费市场扩大的重要制约因素。2020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55.43%,比全国水平低8.46个百分点。因此,把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作为“十大战略”之一,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不仅要提高城镇化质量,还要在未来15年在数量上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本在于提高工业化水平

  河南乃至中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低,根本原因是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是居住在城市和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人口逐步转移到城市和城镇,不是主观上想提高就能提高,需要城市和城镇提供比较多的就业岗位和比农村更高的收入。现在很多农村人到城市里买了房子,但是并不经常在城里居住,原因是城里缺乏就业岗位,不能获得比农村更高的收入。城镇化水平低就意味着工业化水平低,就业岗位不够多,因为只有工业化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河南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就要提高工业化水平。

  实际上,提高工业化水平始终是各级政府的目标,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全国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是一致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业化水平?工业化之路如何走?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最根本的变化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的发展主要靠企业。企业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等。企业作为投资者,在哪里投资具有自主权。企业要进行选择,要做横向比较,基础条件、营商环境、配套条件都是其考虑的因素。能不能到你这儿来?考虑最多的是回报有多少,能不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投资者来了,产业发展了,就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就业岗位增加了,农村的劳动者就会到城市来,他把全家带到城市来,于是城市规模就扩大了,城市化水平就提高了,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所以,表面上看是城镇化水平高低问题,本质上是工业化水平问题。

  打造产业高地是一个突破口

  营商环境是关键。营商环境过去叫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包括投资硬环境和投资软环境,缺一不可。改善营商环境,怎么改?如果只是提供优惠政策,服务态度很好,是不够的。我很赞同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县域经济“成高原”。建高地就是打造产业发展高地,我认为这很可能是一个突破口。如何打造产业发展高地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就很容易让人想到特区、新区、开发区。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哪个省市发展得比较快、比较好,根本原因是开发区搞得比较好。开发区搞得比较好,是指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比较完善,体制机制创新比较快。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就意味着开发区的投入比较大。很多地方,开发区的数量多、面积大,但是投入比较少。投入的多少,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如何,事关搞好开发区的基础。

  仅仅完善基础设施是不够的,还需要体制创新。开发区普遍采取的是管委会模式,我把开发区管委会模式和战争时期的前敌指挥部进行了比较,两者很相似,都是机构比较小、功能比较强、效率比较高。推进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就要把开发区的管委会搞得人数比较少、功能比较强、效率比较高。让投资者感到到这儿投资,能够实现企业的盈利目标。开发区既是产业发展高地,又是体制创新高地,体制创新更关键。

  最后讲一下投资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不是你想投资多少就能投资多少。财政实力不强,如何投入呢?上世纪末,各地建了一些开发投资公司,被称为平台公司,这些平台公司融了很多资,后来很难偿还债务。我们认为平台公司是个好东西,建平台公司就是体制创新。有些平台公司出问题了,并非所有的公司都不行了。有些地方成立了公司,用土地做抵押,到银行借了很多钱,到期偿还不了,就让财政兜底。财政部最怕地方政府这种隐形债务,现在越来越清醒,发现平台公司借的债最终要政府来还,地方政府还不了,中央财政还要帮还,这是不行的。建设平台公司需要重视这一点,首先要有优质资产,其次负债率不能太高,第三要有现金流。

  管委会加平台公司这种模式,我是比较赞同的。对于开发区、新区、特区,管委会加平台公司模式是一种体制创新。平台公司在融资上功能一定要强,融资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拿什么来偿还,而不是让政府来兜底,更不能让中央财政来兜底。搞开发区也好,搞新区也好,平台公司是个好东西。好东西,就要把它当成婴儿一样培养大。不能出了问题,像倒洗澡水一样把婴儿一起倒掉。开发区的问题在于数量太多、面积太大、投入太少,解决了这个问题,就会焕发出活力,就能拉动经济发展,就能使产业在开发区集聚,产业集聚就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就能使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同步得到提高。

  努力厚植实现“两个确保”的产业基础

  □省发改委产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许贵舫

  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围绕这一目标,要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把夯实产业基础、激发产业活力作为实现“两个确保”的根本保证。

  构建全域产业布局

  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为支撑,构建分工协作特色鲜明各具优势的全域产业空间地理布局。都市圈集聚能力强、资源配置效率高、规模效益明显,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增长极和发动机。要以都市圈为重要空间载体,适度集中要素资源,合理利用政策引导,在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集聚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空间大、盈利能力高、在国际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头部企业。要提升都市圈内优势产业链的匹配度,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城乡社会共治、营商环境共通、生态文明共享,推动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利用规划引导,避免同质化竞争。郑州、洛阳等都市圈内核心城市要发挥资本、技术、专业人才优势,集中布局带动能力强的高端产业,同时从技术溢出、产业链延伸等方面向外圈层辐射,在都市圈内形成差异化布局、互补性提升、包容性增长。郑州、洛阳两大都市圈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板块,要增强两大都市圈的黏合度,从一般空间溢出过渡到效益组合倍增,形成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双圈双核双中心”的空间体系结构。特别是要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旅产业等三条主线展开融合发展,强化两大都市圈的协调协作。

  实现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重构

  以市场需求为优先选项,深入挖掘我省及周边地区的巨大市场潜力,实现我省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的重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变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疫情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成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我省拥有一个具有1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加上地处中部的区位条件能够辐射周围几亿人的消费市场。2021年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1%,随着国家共同富裕政策的推动,全省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会越来越高。这就必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让供给端有能力适应、引领、创造市场需求。从满足消费需求的角度来说,我省产业升级的重点要沿着几条产业链展开。一是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链。从光伏产业链来看,硅片、组件、光伏玻璃、胶膜、逆变器等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我省66个县(市、区)开展屋顶光伏整县开发试点建设,直接投资约600亿元,完全具备以市场换取产业发展的条件。二是现代生活用品制造业。主要包括智能家居用品、现代厨卫产品、家纺产品等。三是健康食品产业。解决吃得好、吃得健康是个永恒的主题,要通过科技创新、企业重塑、品牌建设等途径,在我省形成优质主食、肉蛋奶、食用油、酒、火锅料制品、卤制品、酱油、醋等具有永恒市场的产品供应链。四是城乡建设提质改造所需物料制造业。随着我省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百城提质工程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对包括沥青、水泥、防水材料、新型防护设备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要促进这些市场稳定、利润有保障的产品的在地供应。五是提升品质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涉农产业。从种子开发、植物保护、地力修复、水利条件、储运等方面加快涉农产业的发展,推动我省农业向高质高效转化。

  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以突出效益、着眼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产业升级累积能量。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工业母机、新基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以精益化发展为导向,以基础元器件、核心零部件、关键新材料为突破口,在全省筛选1000家企业重点培育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达到小而美、小而新、小而强,使其逐步成长为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上关键环节的掌控者,实现产业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

  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圈、群、带、廊

  以开发区为重要载体,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的产业圈、群、带、廊,成为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开发区是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最集聚最活跃的平台,要发挥空间集聚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以集聚形成产业链优势和规模效益。产业是开发区发展的重点,要突出主导产业,形成局部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营商环境是开发区发展的支点,要坚持放权赋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能。抓好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的各个节点,真正做到项目为王、企业为先、服务至上。

  打造四支产业队伍

  以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活力为导向,打造企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车间主任班组长人才、蓝领技工人才等四支产业队伍。企业家是企业之魂,要从增强国有企业领导人本领、提升民营企业家能力和从党政部门分流有志于企业管理的优秀人才三个方面重铸企业之魂。科研人员是企业之剑,要在开拓创新上披荆斩棘、破浪前行,必须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形成快出成果、出大成果的创新生态。车间主任班组长是企业之柱,他们扛起了一线的管理责任,对产品质量提升、工艺流程改造、物料用料节约具有重要作用。技术工人是企业之基,要加大职业教育培训力度,改变轻视产业工人的社会偏见,重塑工匠精神,培养一大批企业紧缺的车工、钳工、铣工、刨工、焊接工等技术工人,为产业发展创造人才条件。

  补齐科教短板 提高集聚质量 打造开放高地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

  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我认为这一目标的提出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基于责任和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河南视察,都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让中原更加出彩”。向着“两个确保”奋进,就是让中原更加出彩的使命担当。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与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两者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是过程和结果的统一。高水平的建设目标有赖于高质量的建设过程,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必然能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二是基于对现代化建设规律性的认识。围绕“两个确保”,提出“十大战略”,形成清晰的方向和路径,诸如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转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深化改革与开放合作,都要按照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来推进。三是基于对省情区情和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因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同的地区发展的阶段也不同。“两个确保”要达到的目标经过认真测算和比较分析,具有可行性和可及性。围绕“十大战略”,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高度重视并加快推进。

  举全省之力补齐科技教育短板

  科技教育短板是河南的一个软肋,要让创新真正成为中原更加出彩的最大动力引擎。“十大战略”中,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处于第一位,抓住了前行的“牛鼻子”。推进现代化建设,要解决三大来源问题,第一是科技,第二是人才,第三是资金。对河南来讲,技术、人才还处在一个需要爬坡过坎的阶段。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关键,是核心。目前创新驱动在我国大概有三种模式:一种是北京、上海的模式,主要靠国家的力量投入创新,生产“国之重器”;一种是杭州、合肥这样一些城市的模式,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在前沿应用技术及商业模式方面形成创新特色;一种是深圳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模式,其创新的研发投入、专利成果及其转化,90%以上都来源于企业,创造了华为、中兴、腾讯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这些做法都值得融汇性学习借鉴。

  科技创新的前提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国家级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域创新体系和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目前,国家级大科学装置主要布局在四个地方,分别是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广东深圳,这四个地方要建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河南要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不仅要有国家级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也要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落地。除了建设超级计算中心,还要争取建新一代“中原光源”,同步辐射光源是观察微观世界的最先进工具,应用领域非常广,涉及材料科学、生命科学、药物学等诸多科学领域,对河南打造中部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方面,河南最缺乏的是一流高校,建设国家一流的高等教育甚至要不惜以全省之力来实现,这是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本大省转变的关键。要让科技教育强起来,补齐科教短板,真正让我们的创新驱动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最大动力。

  “高峰”与“高原”并举,提高集聚质量

  河南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的同时,推动县域经济“成高原”。既推动中心城市“起高峰”,也重视县域经济“成高原”,两者并举充分体现了区域发展所追求的效率与均衡两大目标。中心城市的建设重点是形成要素和产业的集聚效应,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则更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一个省域的现代化建设主要决定于中心城市的能级和水平,尤其是作为省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省会中心城市,要发挥其对全省的引领、集聚、带动、示范、平台等主引擎功能。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能够进入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对河南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近些年郑州城市建设提速,集聚效应凸显,各项功能完善,人口和经济的首位度提升,但相比国内其他省会城市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正处在发展上升阶段的郑州市,如何高质量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并发挥好对全省及中原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还需要认真思考。目前总体上看,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在集聚的质量、引领的水平、带动的能力等方面做得不够,高端要素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较少,在创新引领和创新带动上,要实现从集聚策源转为扩散溢出效应,在改革创新上发挥出示范效应,要走的路还很长,还要继续努力。

  内外并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作为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省份,河南要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必须把对外开放与对内合作结合起来,内外并举,不能重外轻内。河南在内陆开放上做出了出色成绩,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在国内领先,开放通道、口岸、平台、产业、环境都不断在完善,但是总体上对外开放的水平还不高,外贸外资外经的规模小、结构单一,还需要加快构筑“四条丝路”,依托自贸试验区,真正建成内陆开放高地。

  同时,要发挥河南“居中”的区位交通优势,更加重视做好对内合作的大文章,特别是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上下大力气。河南离京津冀比较近,而且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为京豫合作搭桥,对接首都的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便利。要主动争取与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是获取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来源。目前,“中关村论坛”已成为进行科技交流、成果展示和交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平台,可以争取“中关村论坛”在中原设立分论坛,以外力助推科技赋能。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目前正有一批中央企业总部外迁,一些地区纷纷给出优惠条件吸引央企落户,例如武汉已有三家央企总部。要及时发现这个集聚高端企业的机会,争取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央企总部外迁落户河南。

  开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省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赵西三

  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通过实施一大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来育先机、开新局。“十大战略”中,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都与制造业相关,明确了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与突破路径。

  提升与突破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省委工作会议对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再部署、再提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标杆拉高。首先,提出努力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意味着要让更多产业产品进入价值链关键环。其次,提出建设全国创新高地。之前对于河南在创新上的定位是中西部创新高地,定位全国创新高地具有很大挑战。再次,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河南“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到布局未来产业,但分量不重,这次提出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抢滩占先、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将未来产业放在最前面,直接对标发达地区,抢占未来产业发展新的起跑线。这些新思路拉高了标杆,对河南制造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路径突破。省委工作会议提出,要突破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在探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上有新突破。首先,强调换道领跑。近年来,区域制造业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格局重构加速,一些地方能够实现优势再造、后发赶超,关键在于换道领跑。如安徽重点培育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为标识的新兴产业,贵州聚焦打造“中国数谷”,以大数据产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新兴产业发展起来了,打造了产业新地标,还赋能传统产业,开辟了新赛道。河南制造业需要在新赛道上不断拓展优势。其次,强调融合贯通。要把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贯通起来,传统产业转型中技术路线选择正确,就有可能形成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产业跨界融合催生新业态新赛道,成为各区域培育产业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河南传统产业比重大,具有一定优势,更需加力。

  推进与重点

  面对新的更高要求,要加快河南制造业优势再造、换道领跑,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面。

  一是重构新型制造业体系。面对技术演进新趋势和产业竞争新形势,结合河南发展实际,围绕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重点培育、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融合贯通,重构新型制造业体系。建议重点打造新装备、新食品、新材料、新电子、新医药、新汽车、新能源等“七新”主导产业,这七大产业河南有基础、有优势,又打通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系,可以形成带动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架构、主阵地。

  二是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围绕有中育新、优中培精,在跨界延伸、高位嫁接、场景融合中形成一批新的产业增长点。河南传统产业占比高达46.2%,向高附加值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转型升级的空间很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是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落地场景,河南要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联动发展、协同布局,依托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场景引培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延伸拓展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样培育出来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更有根植性。

  三是更加重视产业深度。河南不能仅仅关注产业的“高”度、“新”度,这样引来的产业很可能处在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低端环节。要更加重视增加产业深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企业,紧跟需求变化和技术前沿,用工匠精神做深一种产品系列,比如河南的起重机、盾构机,聚焦细分领域持续研制出迭代产品,始终站在产业前沿。河南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207家,位居全国第11位,这些企业有些是整机企业,有些主攻零部件,在行业内具有核心竞争力,是价值链的关键环,应该加大培育力度。

  四是大力发展设计创意产业。工业设计、数字创意是最好的赋能型产业,河南产品附加值不高的一个制约因素就是产品设计感缺乏、业态创新性不够、品牌年轻化滞后。要培育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引进培育创意、设计、策划类高端要素,融合文创元素,高位嫁接资源,打造新品爆款,催生新产品,孕育新业态,塑造新品牌。引进培育数字创意产业,支持河南消费品企业与消费互联网平台对接,利用平台行业数据模型,加快新品爆款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

  五是链接域外高端要素。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布局都需要高端人才,但是要转变观念,不一定非要把高端人才吸引过来,也可以把创新触角延伸过去,树立链接即拥有的理念,在沿海城市或者境外设立“科创飞地”。河南很多企业已经在沿海城市甚至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应积极引导各地在三大城市群核心城市甚至境外设立域外创新中心,吸引本地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人才,为河南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服务。

  全面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

  □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

  省委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把准政策导向,突出双控倒逼,坚持先立后破,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做强绿色交通、推广绿色建筑、创新绿色技术、构建绿色屏障、倡导绿色生活。针对全省经济发展特征,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既要抓住重点,又要谋划科学有效举措。

  转型重点

  一是准确把握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从我国碳排放占比情况看,第一是能源部门,占比约51%;第二是工业部门,占比约28%,其中钢铁、建材、石化等是高碳排放部门;第三是交通运输部门,占比约9.9%;第四是建筑部门,占比约5%;第五是居民日常消费,占比约5%。这种碳排放来源构成,为我们指明了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重点。

  二是加快发展绿色能源。河南是全国能源原材料基地,而传统能源以煤炭生产和燃煤发电为主,这种发展基础使得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居主导地位。从二氧化碳排放来源看,全省约80%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于煤炭燃烧。2020年,全省高碳火力发电占全部发电量的八成以上。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67%左右,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因此,在能源生产与消费中亟待减少煤炭占比,加快发展绿色能源。2020年,河南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比2015年增长459.8%,已占河南发电装机容量的32%,尤其是风电与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增长15.7倍和27.8倍,绿色发电装机容量正在快速增长。下一步需要持续加力,特别是加快电力行业减碳进程较为迫切。

  三是壮大绿色产业。推进工业绿色升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实施钢铁、煤化工、水泥、铝加工、玻璃、耐火材料等行业绿色化改造。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到2025年,新创建绿色工厂300家、绿色工业园区15个、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0家,绿色工业占比明显增加。全面推进建筑业绿色化进程,组织开展“美丽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建筑创建行动,到2025年,全省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创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推进“三品一标”标准化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开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行动,建设30个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提高服务业绿色发展水平,促进商贸企业绿色升级,培育一批绿色流通主体。

  四是做强绿色交通。积极调整运输结构,推进多式联运重点工程建设,加快发展公铁、铁水、空陆等联运模式。深入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653”工程,完善铁路专用线集疏运体系。加强物流运输组织管理,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深化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工作。推广绿色低碳运输工具,淘汰更新或改造老旧车船,在港口和机场服务、城市物流配送、邮政快递等领域优先使用新能源或清洁能源汽车。加快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支持机场开展辅助动力装置替代设备建设和应用。支持物流企业构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推动建立标准化托盘循环共用制度。

  五是创新应用绿色技术。组织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降碳、清洁能源、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培育建设一批绿色技术创新中心、绿色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大力推广应用绿色创新技术与产品。

  六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推进“光盘行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序发展共享交通,积极引导绿色出行。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主要举措

  第一,加强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的宣传。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要对重大技术突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居民日常生活中大量事项的具体落实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普及绿色发展知识,推动低碳产业发展。

  第二,完善绿色发展政策法规体系。落实国家促进绿色设计、强化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严格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扩大绿色消费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推动制定完善我省相关政策法规。强化执法监督,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和问责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关与监察机关、司法机关的工作衔接配合,在全社会营造促进绿色发展的整体氛围。

  第三,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利用财政资金和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环境基础设施、绿色产业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等项目建设。继续落实节能节水环保、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方面的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持续做好资源税征收和水资源费改税试点工作。发展绿色信贷和绿色直接融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第四,培育绿色交易市场机制。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完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配套制度体系,拓展用能权交易试点范围。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系,落实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健全用水权交易机制,推动水资源使用权有序流动。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高亚宾

  省委工作会议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放在“十大战略”之首,旨在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着力弥补创新领域短板,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为此,河南应聚焦“五个维度”,奋力实现“五个一流”,打造国内一流创新生态体系:

  主体再升级:培育一流创新企业

  依托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沿黄科创走廊、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努力形成企业培育成长链,培育和集聚创新型企业群。一是打造创新型龙头企业。围绕我省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等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具有一定优势的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一批国际知名、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龙头企业。二是集聚创新型中小企业群。国际经验表明,创新生态系统一直保持着80%左右的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所在行业,选择一批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型、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优质中小企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其快速成长为科技公司。三是培育高成长科技型初创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是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重要支撑。依托中原科技城、双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通过引导基金、担保、周转金、新科技金融产品等措施,为初创型创新企业成长提供良好环境。

  平台再升级:建设一流创新载体

  创新平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所在。一是布局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重大创新平台。以超常规举措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在我省落地。推动黄河、神农等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队”,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二是发挥“双一流”大学引领作用。支持郑大、河大等高校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沿“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孵化链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推动创新主体之间深度合作。三是积极引入新型研发机构。主动对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创新领先区域,积极引进一批大院大所和一流大学,采用多元投入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引导在郑洛新、沿黄科创走廊、航空港区等地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

  协同再升级:打造一流成果转化体系

  力争在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一是构建科技与产业对接新模式。打通从原创发现到工程技术开发到中试转化再到产业化的通道,缩短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二是加快新兴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针对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技术薄弱环节,积极对接国家科技创新重大专项,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从0到1、从无到有的问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三是推动一批新产品进入国际产业链中高端、关键环。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等研发机构与制造业企业,协同建立互联网创新基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众创等新产品开发。四是打造郑州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以依托沿黄科技走廊,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服务品牌,探索“集成商+专业机构”服务模式,形成全链条,集约化、专业化的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五是支持各省辖市强化科技开放合作。大力推动开放式创新,鼓励省内骨干企业走出去,在先进地区建立研发中心,拓展“省外创新源、河南应用场”模式,借力“外脑”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活力再升级:汇聚一流创新人才

  当前人才争夺已经从过去的“拼待遇”转向了“拼生态”,吸引人才需要同时打造“微环境”与“大环境”。一是健全一流人才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我省产业高质量发展人才需求目录,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落实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等改革举措,为人才创造成长空间。二是打造国际人才集聚地。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中原科技城等建设“人才特区”,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形成一批“人才梦之队”。三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形成良好创新生态的灵魂。培育一批有抱负、有情怀、敢打拼的企业家人才队伍,为我省创新创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动能。四是厚植浓厚创新人文氛围。支持创新平台、创新社区与大学、科研院所之间形成“人才—科技成果—财富”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建立友善交互、契约信用、包容异合的社会关系。

  环境再升级:实施一流创新治理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一个地区创新生态的决定性因素。一是营造良好制度创新环境。政府要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当好企业服务的“店小二”,提供“一站式”精准高效服务,营造更加适宜的“气候”。二是强化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支持。充分发挥好“天使基金”、创新创业基金的作用,根据科技型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通过“创、投、贷、融”等手段,针对科技型企业“初创—成长—壮大”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提供精准靶向金融扶持。三是营造保障有力的知识产权环境。针对我省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短板,完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谋划建设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和保护中心。

  转换赛道 构建河南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教授耿明斋

  省委工作会议强调,做到“两个确保”,就要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向着大而优、大而新、大而强和高又快、上台阶不断迈进。要准确把握换道领跑的内涵,并提出落实举措。

  发展亟须转换赛道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头10年,河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连跨几个台阶,稳居全国第五大省域经济体位置。这些成就是在传统轨道上取得的,也就是靠投资驱动和资源依赖。在这个赛道上拼的是资源投入和资源消耗,包括矿产、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甚至包括区位交通资源。

  但是10年前,河南经济发展进入创新和技术依赖与高质量发展阶段。矿产不但枯竭,更是遇到了环境约束,建设用地约束越来越紧,劳动力不再宽裕,甚至交通区位优势也随着枢纽增多而不再那么凸显。新赛道上最需要的优势,也就是创新能力,构成了我们最大的约束。正是由于这种约束,过去10年在传统产业集中度快速提升,及新兴产业迅速成长过程中,河南及郑州没有形成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产业集群,面临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所以,河南及郑州发展亟须转换赛道,不能再走投资驱动和资源依赖的发展轨道,而要转向创新驱动和技术依赖的发展轨道。

  在新赛道上实现突破

  切实加大创新投入,大幅度提升创新投入在GDP中的占比。有资料显示,2020年全省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1.64%,与全国平均值2.4%相差0.76个百分点,郑州创新投入强度2.31%,不及全国平均值,与全国同类城市有较大差距,这显然无法在新赛道上供给足够的创新动力。河南要在较短时间内将创新投入强度提升至全国平均值,需要非常大的创新投入,也需要提出超常规的措施。

  提升基础创新平台的质量和数量。现代化是知识与科技催生的,大学是知识与科技的聚集地和策源地。从国际看,大学兴则国家兴,大学强则国家强;从国内看,大学兴则区域兴,大学强则区域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前,中国的现代化已进入创新与技术依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和区域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来支撑,因为它们不仅是高端人才高密度的聚集平台,更是最重要的基础创新平台。北京创新能力之所以超过上海,就是因为北京聚集了中国最高端的研究机构和最好的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带动的创新要素聚集,支撑安徽成为迅速崛起的创新大省。其他如武汉、西安、杭州、南京、成都、重庆、长沙等城市无不如此。高水平大学和高端研究机构欠缺是河南及郑州最大的软肋。要奋起直追,想尽一切办法尽快补上缺口。一是切实加大对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这两所大学的投入,打造河南高水平大学“双航母”,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这两所大学推向国内高水平大学第一集团。同时,把学校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与我省经济发展尤其是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孵化新产业,培育新业态。二是争取中央支持,以推进中部崛起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为契机,争取在郑州新设教育部直属高水平大学,争取中科院在郑州增设直属研究所。三是学习江浙和深圳经验,尽全力引进全国乃至全球高水平大学来郑州设立分支机构或合作办学。尤其是兴办理工科大学,如尽快做大做强河南大学美国迈阿密学院。同时,争取更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在郑州落地。

  选准若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尽快形成全国举足轻重的产业,成为河南及郑州的标牌。一是依托富士康、华为等制造与科技巨头支撑的项目,在进一步扩张规模的同时,加快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真正将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提升在全国乃至全球影响力。二是借助已经初步形成的传感器集群优势,加快培育更多独角兽和小巨人企业,尽快形成无可撼动的区域竞争优势。三是借助河南医药医疗巨大市场的优势,在前景广阔的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力,尽快做大做强。四是依托中铁盾构等企业的优势,拓展链条,做大装备产业集群。五是依托物流枢纽和市场优势,加速汽车产业发展。支持上述领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各种创新平台,将其创新能力提升到引领行业发展的高度,通过招大引强加速优势产业膨胀。

  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和人才支持力度。从十多年前引进百名博士充实党政干部队伍开始,到最近实施的系列招才引智计划,郑州人才政策一直走在同类城市前列。但人才仍是郑州提升创新能力的最大短板,需要继续加大引进力度。比如,以更大力度资助豫籍科学家回流创业;所得税政策与上海、江浙、广东特殊政策区域接轨;提供国内一流的薪资、子女入学入托、住房和医疗待遇,等等。

  加紧申报自由贸易港,构建开放特区。除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如火如荼建设之外,国家还连续批准了珠海横琴、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福建平潭、浙江宁波自贸拓展片区、上海临港自贸拓展片区等新的开放特区,获得了大量超常的优惠政策,最突出的政策是15%企业所得税及高收入人群个人所得税,包括国内外各种执业资格互认、资本项目下外汇使用和外汇进出自由度增大等。这实际上进一步加剧了内地省份在区域竞争中的劣势。郑州应尽快启动早已酝酿的内陆自贸港申报建设,并借此争取与沿海发达地区某些政策特区一样的特殊政策,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助力郑州高质量发展。

  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赵建吉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项目建设是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汇聚创新资源的重要一招。落实“十大战略”,无论是高端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人才(团队)引进,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新兴产业抢滩占先、传统产业高位嫁接,还是加快发展数字产业、文创产业、绿色产业,都要由一个个具体项目推动和落实,离开具体项目的支撑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无源之水。这就需要坚持项目为王,加快推动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提供基础支撑。

  成效与不足

  一是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稳定扩大。2020年,全省实际吸收外资和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分别突破200亿美元和10000亿元人民币。全省引进境内外资金连续多年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四分之一。二是平台载体能级不断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入选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河南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改革创新成果416项,入驻企业突破9万家;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总数均占全省的50%以上;跨境电商综试区“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向海外反向复制,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业务量全国第一;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核心区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形成良好产业集聚态势;拥有3个国家一类口岸、10个功能性口岸、5个综合保税区、4个保税物流中心,成为功能性口岸数量最多、功能最全的内陆省份。三是招引活动品牌影响力彰显。河南投洽会已成为河南招商引资甚至对外开放的亮丽名片。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被工信部誉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区域产业对接品牌”。四是有力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十三五”期间签约总投资超5000亿元的1000余个补链延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在全省形成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个万亿级,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等5个3000亿级和现代轻纺、智能家居等1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在地级市形成了12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河南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活力不足。实际利用外资从2015年的160.9亿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200.6亿美元,年均增速仅有4.5%。引进富士康项目之后,具有较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项目相对较少。吸引外资主要集中于港资,2020年占比达66.6%,高端外资比重较低。二是思想解放不够。法无依据不作为,没有成例不敢为,缺乏创新意识。部分地区不适应当前招商引资形势的新变化、新需要,招商方式传统。三是开放平台能级效应不足。我省有综合保税区5个,与安徽、湖南持平,少于四川(6个)、陕西(6个),远少于山东(13个)、江苏(14个)。省级经开区数量(45个,包含9个国家级经开区)远远少于山东(136个)、湖南(109个)、安徽(96个)、湖北(84个)。

  对策与思考

  一是创新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方式,加快推进资本招商。借鉴深圳、合肥等地资本招商的经验,以尊重市场规则和产业发展规律为前提,将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的思维导入战略产业,围绕投资前期、中期、后期全链条打造“引进团队—国资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闭环。围绕引进的链主企业坚持全产业链招商,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和上下游联动效应,营造产业发展生态,打造产业集群。要强化前期谋划和综合研究,对于拟产业发展的市场前景、国家政策,拟引进链主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供应链水平等进行综合研判;要营造良好的产业生态,加快产业链招商,从引入一棵大树到发展一片森林。二是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加快打造产业集群。绘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发布集群引进指导目录,开展稳链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加强与大型风投、创投公司和招商平台的深度合作,积极引进“头部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围绕“链主”企业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强化上下游配套和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特色鲜明、分工合作高效的产业集群,构建重点集群链条“121”企业协同发展模式。三是强化自贸试验区开放引领,发挥好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作用。加快河南自贸试验区2.0建设,大力推动制度型开放,在金融、科技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放宽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清理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不相符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研究制定自贸试验区招商专项政策。强化开发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作用,在管理运营模式、人事薪酬制度、整合优化布局等方面实现突破,增强开发区发展动力活力。实施“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工程。四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好企业服务和保障。持续推进“万人助万企”,切实解决企业困难,落实政府外企直通车机制、重点外资企业服务团队及首席服务官制度,搭建外资企业与政府沟通联系的常态化平台。认真履行在招商引资等活动中依法签订的各类合同,严格兑现向投资者及投资企业依法作出的政策承诺。

  总策划:董林刘雅鸣

  策划:张学文

  统筹:万川明刘玉梅

  执行:李英华李定宇王华岗

  责任编辑:王丹李力赵文心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