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 把握重点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1-10-22 09:53

  创新生态是创新活动赖以存续的“阳光、空气和水”,一流的创新生态,是实现“两个确保”目标的生态保障。

  创新生态提出背景及内涵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推动技术革新、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引领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创新生态构建成为国家或地区吸引集聚创新资源的核心举措。

  完整的创新生态包括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中介、风投等创新主体及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创新主体基于共同愿景目标,通过整合生态中的创新资源,搭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通道,构建以“共赢”为目的的创新网络,实现共创、共赢与共享。

  随着20世纪90年代美国硅谷作为全球创新中心地位的凸显,从生态学视角研究硅谷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学界专家将其经验归结为创设了适宜创新的“热带雨林”式的生态环境。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将美国经济繁荣和全球经济领导地位,归功于一流的创新生态环境。在顺应国际形势、吸取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创新生态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议题。

  河南打造一流创新生态面临的形势和短板

  近年来,虽然我省科技创新呈现全面发力、纵深发展态势,但具体到创新生态方面,与国内科技创新活跃地区相比较,我省在很多方面仍然不足:一是科技创新政策缺乏连续性,政策支持精准度不够。二是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产业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产出率低,与市场应用脱节,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不健全。市场准入审批环节多、周期长,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四是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联动机制有待加强,科研管理体制不顺畅,科研经费使用管理不科学,使用效率低下。五是创新容错未能形成统一联动的工作机制,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尚未完全形成。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重点任务和举措

  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河南应坚持一头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和对接,努力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抓产业技术创新和全社会创新创造,聚力解决创新主体动力活力不足、创新成果市场化转化能力不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程度不深、创新发展体制机制不活等问题,加快把创新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

  一是注重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轮驱动”。紧紧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等基本问题,加快制度创新步伐,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二是突出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核心地位。推动科技与经济、研发与产业、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强度与其利益收入等四个方面深度对接,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服务链和政策链等无缝链接和有机融合,让创新过程各参与方想创新、能创新、创新有回报。

  三是坚持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为工作重心。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

  河南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持续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增强对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工作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二是充分发挥省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系统谋划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工作的方向、重点和关键优先领域,加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工作顶层设计,增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信心。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带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提高成果评价与转移转化成效。四是发挥好国家重要实验平台、新型研发机构、“双一流”院所主力军作用,推动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落实好攻关任务“揭榜挂帅”等机制,引导促进创新要素合理有序流动。五是完善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评价、服务管理等政策措施,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六是进一步规范科技伦理,创新宣传载体和方式方法,在全社会营造创新光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优良环境。

  (作者张宏峰 刘卫星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所)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