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专家谈】擦亮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11-18 10:38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振兴,这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工作指明了方向。河南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是名副其实的文化遗产大省。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全省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2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13个、代表性传承人127名,省级代表性项目728个、代表性传承人832名,市级代表性项目2762个、代表性传承人3445名,县级代表性项目9272个、代表性传承人9600名(截至到2018年),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一笔宝贵财富,是推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命题。

  借助河南非遗的国际声誉,提升河南在世界的知名度。河南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于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与厚重,历经沧海桑田,数度多地成为建都之地,创造过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虽然如今的河南已经失去了昔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光彩,但鼎盛时期的辉煌余韵犹存,河南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延续。比如瓷器,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象征,又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钧瓷、汝瓷均在河南,不仅在历史上极富盛名,而且在当代也是国之珍品,在国家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太极拳、少林功夫同样享誉全球,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瓷器和功夫所具有的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超出省域,超越国界,可以充当河南的文化使者,叩开世界各国的大门。而河南的文化魅力在世界范围内展示,既可以广泛宣传河南,又可以吸引更多国家来到河南,感知河南,加入到河南打造内陆对外开放高地、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来。

  利用河南非遗的全国地位,扩大河南在全国的文化影响力。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原文化所具有特殊地位和辐射功能已经远远突破了今天的行政区划范畴,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地反映了中原文化的这一特征,它们当中有许多项目具有跨地域的影响力,堪称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级”。例如豫剧,从早期的《朝阳沟》唱响全国,到今天无论是专业豫剧院团,还是业余传承者,或是一般受众,分布范围之广,群体之大,人数之多,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影响全国的地方戏剧种。除了《梨园春》品牌栏目之外,河南可以进一步合理利用以豫剧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打造涵盖文博展览、日常化表演、情景式体验、多元化传承乃至相关性文化产业等一系列项目,豫剧的非遗传承人之一李树建在全国多地的巡演、在全国多所高校的进校园活动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开拓,用富有河南特色的戏曲表演展示中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让河南成为全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殿堂和圣地,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递出河南好声音。

  依靠河南非遗的丰富多样,打造河南文旅融合新亮点。最近几年,文旅融合发展成为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新路子、新模式。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各级名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非遗体系,具备文旅融合发展的诸多便利和优势。要把这一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发展格局,应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文化资源禀赋,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上下大力气,做足功课。以中原神话资源为基础,打造以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西华女娲神话、淮阳新密伏羲神话、登封大禹神话等为主线的“神话之旅”;以朱仙镇木版年画、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等民间手工艺为主线的“手工体验之旅”;以浚县春节庙会、淮阳太昊陵庙会、宝丰马街书会等民间节会为主题的“传统节会之旅”,等等。同时,丰富多彩的河南非遗还可以抓住当下青少年教育中,国家对劳动教育、美学教育、体育教育等方面的重视,与研学相衔接,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滋养心灵、培养审美、体验互动等方面的优势,在体验中培养未来的传承人,在传承中促进非遗的振兴。

  非遗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可以在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中焕发出时代的光芒。对河南而言,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振兴,擦亮一张张光彩夺目的非遗名片,不仅可以不断增强中原儿女的文化自信,而且将有助于提升河南在全国的软实力,让河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更加出彩。(河南省社科院杨旭东)


编辑:Wei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