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担当重任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国有企业需要全面准确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科学内涵,深入研究和找准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及比较优势,勇于担当重任,更好发挥作用。
深刻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也是塑造我国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把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到“战略抉择”的高度,足见这是事关大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全局覆盖性和长远指导性。
近年来,西方主要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逆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国际市场收缩,世界经济陷入持久低迷,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另一方面,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需求结构和生产函数发生重大变化,生产体系内部循环不畅和供求脱节现象显现,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结构转换的复杂性上升。这都要求发展转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增强。自那时以来,我国经济就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今后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还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也将不断释放。这些情况都表明,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内生演化的自身逻辑决定的,是我国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变化、内在要素禀赋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等综合因素决定的,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我们党着眼于全面防范风险挑战,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同时又着力培育外贸新动能,优化贸易发展环境,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形成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重大战略决策,标志着我们党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和积极推进,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循环流转和产业关联畅通;根本要求是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性和关联性,解决各类“卡脖子”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全面优化提升产业结构,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品种、质量难以满足多层次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因此,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满足能力,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要高度重视需求侧管理,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这些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重要变化,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比较明显的是,劳动力成本逐步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推动科技创新在畅通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集中力量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实现技术沿着从可用到好用的路径发展,真正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扎实提高其现代化水平。
构建新发展格局还要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具备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为此,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切实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塑造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同时,还要重视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改善生产要素质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规模实力明显提升,发展活力持续增强,特别是已拥有雄厚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良好的技术装备和先进管理水平,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国有企业必须发挥更大作用。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中的攻坚力量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举国体制优势发挥的重要抓手,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较强攻坚能力和带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发挥好引领支撑作用,聚焦重点领域,着力攻克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形成若干战略性技术和产品;增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主导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起主体作用;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企业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借助重大科研项目或工程,组织吸纳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带动相关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关键力量作用。深入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线,直接决定着经济循环能否实现畅通无阻。国有企业应该着力补齐产业链的短板环节、缺失环节,增强关键要素的供给能力、重点难点突破能力,确保产业链的完整性;抓紧落实“工业强基工程”,加大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装备投入,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发展主导力的“链长”企业,建成一批以国有骨干企业为核心、其他所有制企业为上下游并共同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和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产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不断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稳定性。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中坚力量作用。国有企业承担着我国油、气、水、电等基础能源资源供给,以及电信、铁路、航空等基础网络运营。针对新形势新要求,国有企业应坚定实施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经济进一步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提供公共服务、应急能力建设和公益性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保障水平,不断巩固和增强控制力、影响力、公共服务能力,为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重要经济基础,为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畅通提供重要支撑。
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的领军力量作用。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重心,积极突破市场壁垒,加强境外投资、工程总包、装备制造业务协同,带动全产业链和全价值链“走出去”,在国际市场充分展示中国品牌、中国质量和中企形象;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抢抓新的机会,增强技术实力,扩大产业规模;积极倡导和推动多边合作、区域合作,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和国际竞争的主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生力军、主力军作用,助推我国经济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一些主要业务在海外的国有企业,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肩负着重要职责。以中国中铁资源集团为例,针对“走出去”的各种艰难险阻,近年来狠抓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以习近平经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努力把学习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成果转化为精准发力、破解难题、创新发展的思维模式和能力本领,体现在开拓海外市场和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生动实践与工作业绩上。通过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党建质量,以及不断充实“基建投资与矿产资源开发联动”经营模式的新内涵新方法等,快速成长为我国控制铜、钴资源量最多的企业之一,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大幅增长,而且树立了中国企业的好形象,为“一带一路”项目投资与运营提供了良好示范。在新的征程上,国有企业要进一步发挥好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蒲青松系中国中铁资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