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观下的艰苦奋斗:时代内涵与动力机制
核心提示: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党坚定信仰、直面挑战,迎难而上、敢于胜利,求真务实、勇于创造,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的精神写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政治目标和任务的实现,本质上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过程。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忠诚党的事业,以严密组织和严明纪律推进自我革命,构成新时代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动力机制。
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深刻的精神内涵、深厚的理论根基和蓬勃的实践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勤劳勇敢、顺天应人、自强不息、慎独自励等思想构成了艰苦奋斗的文化基因。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团结带领人民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的创造性实践中凝成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品格,熔铸了党的精神谱系,丰富了艰苦奋斗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共同滋育的党的伟大精神品质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是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
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艰苦奋斗的精神根基,艰苦奋斗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中华文化的价值内核。一方面,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古代中国“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抱朴子·诘鲍篇》)的劳作方式和晴耕雨读的生活形态,以及“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岁一大饥”(《史记·货殖列传》)的灾荒记忆,决定了我们的祖先必须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摆脱生存压力,推动文明进步。另一方面,艰苦奋斗所确立的意志品质、道德标准也成为人们克服逆境、提升修养的自觉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个体经过逆境的磨练以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正如《孟子·告子下》所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北宋张载也指出:“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西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的勤劳勇敢、修身自持、艰苦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构成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要义,滋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扎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筚路蓝缕的创造中,赋予了艰苦奋斗精神更为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要求。首先,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赋予了艰苦奋斗革命性、实践性特征。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个极其艰巨而复杂的过程,若无艰苦奋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动力绝不能成功。同时,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是无产阶级“最先进和最坚决的”部分[1],共产党员是“最不知疲倦、无所畏惧的和最可靠的先进战士”,“最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也是最勇敢的士兵”[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了艰苦奋斗在党加强自身建设、领导伟大事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政治要求。“艰苦奋斗”一方面指党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面对的艰险恶劣的环境;另一方面指党直面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活动与实践品格。同时,艰苦奋斗精神还包含着以下基本要求。
一是坚定信仰、直面挑战的政治定力。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是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基础上形成的自信和定力。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奋斗目标,必须深刻理解我们的发展道路,准确把握人民根本利益,清醒认识面临的风险与挑战,这是党组织和动员人民群众艰苦奋斗的基石。坚定理想信念是党的政治定力的根本,也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淡薄或缺失,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组织和个人就会丧失精神支柱,艰苦奋斗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发展历程中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并由此拥有了直面任何困难险阻的奋斗精神、钢铁意志和强大定力。
二是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政治魄力。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共产党人是在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中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由此锻造了我们党“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迎难而上、一往无前的精神特质。共产党人的这种政治魄力一方面源自于党百年奋斗所成就的一切都同人民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私利;另一方面源自于铁的纪律和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对党员领导干部的精神塑造,党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提出有效政策方略并实现对风险与挑战的化解。这也是党领导人民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底气。
三是求真务实、勇于创造的政治活力。艰苦奋斗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党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把握而提出的科学理论、作出的决策部署。党的组织和党员,只有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蕴含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中央精神和人民需要有机结合,创造性地将决策部署落实落细,才能将理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这要求党的组织和党员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四是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的政治耐力。中国共产党是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者,理想的远大和使命的光荣艰巨决定了党的事业需要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接续艰苦奋斗、不怕牺牲才能实现。在党的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实现现阶段的政治任务并为实现下一个奋斗目标积累和创造条件,因此艰苦奋斗也包含了矢志不渝、奋斗不息的坚韧品质与顽强意志。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党的事业发展,一方面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会使一些人放松政治要求,逐渐耗损艰苦奋斗的激情;另一方面,发展中风险与挑战的升级,也会使一些人政治理想、政治定力发生动摇和改变。因此,矢志不渝坚守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接续努力、不懈进取,是新时代艰苦奋斗的应有之义。
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为事业发展提供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艰苦奋斗的内涵外延与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任务息息相关。党团结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伟大建党精神熔铸艰苦奋斗新的时代内涵的过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艰苦奋斗主要表现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它发扬起来。”[3]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引领救亡运动,凝聚革命力量。党的二大报告中提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的最低纲领,开始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28年间,党领导人民进行的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前所未有。这个时期党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意志品质。
一方面,革命根据地民贫地瘠、物资匮乏,加之灾害频发,党的组织和党领导的革命军队需要在极端困难条件下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努力解决自身生存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面临的各种问题。例如,由于国民党“不准一斤棉花、一粒粮食、一尺布”进入边区,革命根据地曾一度陷入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4]的境地。面对严峻情势,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靠我们自己的两只手,自力更生,发展生产,大家共同克服困难。”[5]数据显示,陕甘宁边区1936年耕地面积为8431006亩,到1940年,耕地面积扩大到了11742082亩,[6]有力保证了根据地的物资供应、稳定了生产生活秩序。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面对国内外反动势力“围剿”的残酷斗争环境,使艰苦奋斗精神带有极端困难条件下坚定信仰、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在幼年时期,由于共产国际和党的早期领导人对中国国情和革命形势缺乏深刻认识,在革命策略制定上出现主观主义、盲动主义等错误倾向,导致党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党的事业遭遇严重挫折。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坚守革命理想,深刻分析我国的阶级特点和革命形势,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的革命道路,扭转了局势,并在此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夺取了全国革命的胜利。据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到370多万人,据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普查,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算起,全国为革命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仁人志士共有2100万人。正是党的先驱先烈们前赴后继的浴血奋战,才铸就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奋斗主要表现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
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美元、“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7]的一穷二白的状况,党提出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而奋斗”[8]。
这一时期艰苦奋斗精神首先表现为勤俭节约,反对一切贪污浪费。毛泽东同志指出:“勤俭经营应当是全国一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方针,不,应当是—切经济事业的方针。……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9]为解决生产问题、改善人民生活,最大限度推动生产力发展,我们党通过发扬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和人民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充分调动党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劳动者和土地资源的禀赋发挥到极致,逐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必须的各种条件。这个时期,党领导人民群众推行增产节约运动,集中全部力量进行重大项目建设、开采油气和矿产、兴修水利和完善交通。为了筹集工业化建设资金,党从农业、国营企业等生产中和财政预算的节省中逐渐积累,“一个钱要做两个钱甚至十个钱、一百个钱用......这个办法,是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增加社会财富,积累建设资金的最好方法”[10]。此外,面对全面执政后党员干部中出现思想蜕化、贪图享乐、贪污腐化、官僚主义作风等问题,党中央先后开展包括“三反”“五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教育运动在内的整党整风运动,通过思想教育、惩戒贪腐行为和群众运动相结合,推进廉政建设。
这个时期艰苦奋斗精神表现为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成为伟大建党精神在建设时期最为重要的精神写照。例如,为改变粮食不足状况,开展“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形成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形成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在红旗渠建设中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等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艰苦奋斗精神始终与爱国主义精神相统一。为抗击帝国主义对我社会主义政权的遏制和侵犯,在抗美援朝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以“钢少气多”的壮烈方式,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强敌,展现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无数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在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支持下,成功研制了导弹、原子弹、氢弹,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科技垄断和核讹诈,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这些艰苦奋斗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凝结的精神谱系,拓展和深化了艰苦奋斗的内涵,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艰苦奋斗表现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完善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在改革开放中探索改革开放规律,独立自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期间,我们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放思想,通过鼓励人们合法劳动、满足利益需求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改革初期,中国青年面对艰难困苦,喊出“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全社会关于真理问题、人生道路问题、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的大讨论,极大解放了思想,厘清了困惑。这一时期的艰苦奋斗直接体现为敢闯、敢冒、敢试、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全新尝试,没有先例可以借鉴、没有经验可以学习。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12]这一发展条件阙如情况下“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拼搏精神,既对旧有制度构成冲击,也在特定条件下弥补了转型社会制度供给不足问题。党自身的改革及党领导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有力保障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改革的深化,提供了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动力和条件,并进一步锻造出奋发有为、只争朝夕的创业精神。在此期间,我们党清醒认识到,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走“捷径”,“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13]。因此,既要反对穷过渡、穷革命,也“反对现在要在中国实现所谓福利国家的观点”[14]。 既要解决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诉求,也要解决共同富裕所需的制度与政策供给问题。
同时还要看到,“文革”十年对党风党纪造成的破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转型社会短缺经济存在的制度漏洞和权力监督失位失范问题等,对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构成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党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弘扬艰苦奋斗精神,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把反腐败贯穿于改革开放全过程,努力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法治框架内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艰苦奋斗表现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焕发新的精神动力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做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科学论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四个伟大”,取得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清醒认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国发展进入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的时期,“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要求全党“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始终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战略定力,来之能战,战之必胜。艰苦奋斗精神在砥砺新时代中进一步深化升华,如:“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功成不必在我,功成一定有我”的忘我精神,“顽强拼搏、接力奋斗”的创造精神,“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斗争精神,“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自我革命精神,等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就是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更好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为此,还要针对党内出现的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问题,以及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深化全面从严治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净化政治生态,建设清廉中国。
新时代艰苦奋斗的动力机制与创新要求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党赓续红色血脉,把艰苦奋斗的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确保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艰苦奋斗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的过程。建党初期的中国社会具有一盘散沙的特点,如何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力量,把社会组织起来为着一个共同理想而奋斗,是近现代中国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在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的劫难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以其先进理论、严密组织、严明纪律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大限度地凝聚党心军心民心,实现了对人民群众有效有力的动员,在生产力落后、物质严重匮乏的条件下开辟了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境界。
首先,艰苦奋斗是一种砥砺前行、攻坚克难的态度和意志。要在条件阙如的逆境中凝聚力量,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以自身的组织性和铁的纪律维护党的领导,提升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实现艰苦奋斗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耦合。
其次,党以其先进性革命性树立践行艰苦奋斗的精神标杆,为全社会凝聚共识、采取一致行动提供精神指引。一方面,中国社会发展的艰巨性决定了党需要引导人民正确看待发展中的问题,处理好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另一方面,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思想品格和创造能力,需要通过党员的模范标杆作用激发全社会的奋斗热情和斗争意志,将艰苦奋斗从抽象变为具体,从简单的规定变为鲜活的实践。
第三,通过党的坚强领导,使艰苦奋斗贯穿事业发展全过程。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党的坚强领导确保了全党全国人民更加主动、更好地发挥艰苦奋斗精神力量。党领导改革开放释放出生产力发展的巨大空间,提供了勤劳致富奔小康的源源动力。近入新时代,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社会矛盾的变化,对传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求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和全面领导水平,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凝聚多元利益主体的共识、凝聚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始终牢记初心践行使命是新时代艰苦奋斗的核心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斗目标,更加需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克服前进中的一切艰难险阻。“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价值所在,是共产党人面对任何风险挑战能够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永不懈怠的根本原因。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看到,我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实现民族复兴面临一系列风险挑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叠加,美国逆历史潮流在全世界挑起纷争并对我国进行全面遏制打压;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问题盘根错杂、相互交织;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这一切要求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党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提高政治能力,保持发展定力,自觉守初心担使命,以滚石上山的勇气和毅力,咬紧牙关、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勇毅前行。
要始终把坚持党的宗旨和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宗旨与原则是党的核心价值和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是党性中带根本性的、起基础作用的精神禀赋。早在1934年我们党执政初探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5]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落实党中央关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带领群众艰苦奋斗、勤劳致富,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保、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一纵贯党的全部奋斗史的党的思想理念,深刻阐明百年来我们党是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人民为美好生活而奋斗,从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涵养了党的执政能力,保持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
始终以严密组织和严明纪律引领新时代艰苦奋斗
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品格和内在优势,也是确保党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夺取政权、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纪律是最为根本的锐利武器。
完善的组织体系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载体,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党肩负的使命赋予党的组织区别于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的政治特性、服务意识和行动能力,并在实践中不断锻造淬炼。党的严密组织体系以其创造性实践将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坚决有效地落在实处,并把艰苦奋斗精神体现在各机构顺畅良好的协同与配合中。
严格的纪律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根本保证。纪律是为完成党的政治任务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与规范,要求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为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一原则建构了党员行为的高线标准和底线要求,也使得艰苦奋斗成为党员必须自觉尊崇模范践行的政治品格和精神旨归。党员干部践行艰苦奋斗精神,既不能行走在底线边缘,更要对社会群体产生积极有效的引领示范作用。由此,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中,需要建立健全党员干部践行包括艰苦奋斗精神在内的精神谱系的评价体系、管理机制,坚持激励与惩戒并举,才能切实“纠四风、树新风”,以优良党风塑造引领社会风气。
艰苦奋斗也是党坚定推进自我革命的过程。党风问题关系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艰苦奋斗意味着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勇气同一切损害党的肌体健康,破坏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行为作永不妥协的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最可怕的敌人从来是自己。我们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更需要‘愈大愈惧,愈强愈恐’的态度,切不可在管党治党上有丝毫松懈。”[16]防范脱离群众的危险,克服精神懈怠的问题,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
随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一些党员干部中存在懈怠思想和骄傲情绪,出现“内卷”和“躺平”的问题。一旦稍有松懈,“四风”问题也会隐形变异,卷土重来。例如有党员群众认为新时代物质条件极大改善,无须再艰苦奋斗了;或者可以奋斗,但不需要艰苦;有些干部无视发展不平衡中民生领域存在的诸多问题,铺张浪费,追求奢靡享乐,脱离群众甚至走到群众的对立面。因此,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和赶考思想,以自我革命精神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本文作者蔡志强为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授)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