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担当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21-12-15 14:5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把准学科定位方向,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实现学科优先发展、优势发展、优质发展,首要的是明确并强化学科的使命担当,努力发挥学科在推进和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应有作用。

  第一,推进理论研究阐释。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反映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科学真理。完整把握这一科学真理,既需要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也应当进行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就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的学科。当初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初衷,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研究,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研究,还要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贯通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在理论研究阐释中要特别注意拓宽研究视野,增强学术厚度,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揭示“中国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阐释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根本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迫切需要从学理上予以充分研究和透彻阐发。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阐释,讲清楚其学理内涵、理论体系、实践要旨、内在逻辑、原创性贡献等,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应有贡献。

  第二,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能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根本道路,事关全体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根本和关键就在于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对我们开展意识形态斗争,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颠覆破坏活动,企图让我们改旗易帜、改名换姓,其要害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说到底是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普及、人才培养等,可以为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作出全方位、多方面的贡献。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要聚焦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问题和紧迫需要,加强社会思潮深度辨析引导,旗帜鲜明批驳错误思潮、错误观点,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力、战斗力,增进服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学科自觉与使命担当。

  第三,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教学对于引领青少年接受正确思想引导,树立正确理想信念至关重要。思政课教学本质上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学生头脑、引领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政课教学最直接、最主要的支撑学科,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多方面支持。比如,通过理论研究可以提升思政课的思想内涵、理论品位,为教学提供学理支持,进而有助于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借助教学研究可以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突出教学的问题导向,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人才培养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优质师资,等等。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聚焦思政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强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把思政课教学作为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实践场域,让学科建设回应思政课教学的现实需要,支撑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推进思政课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第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讲:“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进入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同样需要大量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各领域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至今,已构建起体系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大量马克思主义专业人才。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应着眼于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战略需要和推进学科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尤其要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关本科专业,完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高层次专业人才孵化和培养基地,源源不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科学制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规范培养路径,加强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深入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读原著、悟原理,夯实专业基础,完善知识结构,优化人才培养的核心素养。

  第五,引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在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问题上,客观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不深、理解不透,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在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上功力不足、高水平成果不多的情况。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既要解决好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还要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增进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性。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构成学科生态关系,既从别的学科中汲取智慧和营养,也为别的学科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发挥着引领作用。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迫切需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使命担当,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建设,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领航定向,也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协同发展,加强跨学科研究,培育学科新生长点。唯有如此,才能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

  第六,服务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纯粹书斋中的学问,而是立足时代、扎根实践、服务人民的科学理论,是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的理论武器。强烈的现实关怀、实践指向和时代使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理论指南。新时代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要使学科建设与发展服务于提高党治国理政水平。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阐释。尤其要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活实践,找准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聚焦点、结合点,着力在创新性、前沿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更好地服务于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服务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要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重大决策部署的大众化。三要结合专业研究,立足实践发展,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建言献策,积极对接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需求,形成高水平咨政成果,更好发挥咨政功能。

  (作者:白显良,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编辑:Wei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