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河南日报
时间:2021-12-17 13:29

  □田建民梅星星

  “十四五”开局之年,河南省委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提出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把打造一流创新生态作为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根本之策,把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为奋斗目标。一系列重大部署和举措,释放出我省坚定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未来农业发展同样需要走以科技创新驱动为主的道路。

  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基础优势显著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备受重视。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培育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玉米品种“郑单958”;在小麦领域,成功选育出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9023”,较好地解决了品种的品质、适应性和抗病性等问题,是我国第一批在国外期货市场挂牌交易的小麦产品,首次实现我国食用小麦出口,成为我国小麦优质育种和生产优质化的标志性品种;相继培育出的矮抗58、郑麦366、百农207等小麦品种,先后占据我国小麦种植的主导地位,引领了我国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豫花”“远杂”系列花生品种引领世界花生远缘杂交育种技术;选育的芝麻新品种豫芝DS899,平均单产位居世界第一;研制的动物疫病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实现国内外动物疫病检测领域重大技术突破;培育出的“豫粉1号”蛋鸡新品种,成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新品种。2000年以来,我省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项,其中4项都在农业领域。

  培育出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我省农业领域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中原学者28人、省杰出人才60人、省杰出青年103人、省科技创新团队148个,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了张改平、张新友、许为钢、张海洋、茹振钢、欧行奇、程相文、汤继华、康相涛、田克恭等一批国内知名专家,同时我们还有郑天存、沈天民、刘少林等一批农民科学家。

  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成效突出。进入发展新阶段,我省对农业科技创新尤为重视,积极谋划,扎实推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CIMMYT—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小麦工程国家实验室、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落户河南。近期省委省政府又作出建设神农种业实验室的重大决策,正在争创国家种业实验室或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重大举措,为我省培育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创新体制、集聚人才,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制度优势是我国最大的优势,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首要的就是要把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着力点,重点解决科研与经济“两张皮”、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低、力量分散、重复研究等突出问题,在放活成果,放活人员,放活机构方面落实招,建立起符合创新规律、市场规律,能够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潜能、激发创新活力、运营高效的创新生态。

  深挖农业科技资源整合效能。基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机遇,以及农业科技资源相对聚集等优势,《河南省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有谋划等条件,以新乡平原示范区为核心,高规格谋划我省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核心地,作为创建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抓手和载体。通过推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安阳棉花所、新乡灌溉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新乡综合试验基地整合创新资源,组建中国农科院河南分院;加快河南农业大学国家“2011计划”现代农业科技研究实验基地、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重大平台和机构建设;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落地和先行先试等举措,加速人才、信息、成果、资金等创新要素共生共助、聚合裂变,力促形成世界一流的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集群。

  加快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科技投资机制。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基础研究是影响原始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其具有周期长、投入大、回报慢、公益属性强等特点,社会少有投入,成为各类技术领域的弱项和短板。根据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特点和规律,政府投入要加大力度,并实行长期持续稳定支持机制,通过强化竞争择优,重点支持创新能力强的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和优秀科技人才、研发团队,培育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创新基础平台和设施。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专家负责等有效方式,协同解决创新领域的难题难关,加快补短板和追赶超步伐。对于应用研究,要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补助引导为辅、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

  建立育才、引才、用才和对外合作新机制。建设创新高地,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在落实好现有的人才培养支持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顺畅流动机制、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基础上,结合实际需要,进一步开展新的政策创新和探索。积极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坚持引育并重、以用为本,注重以平台、环境、事业引才聚才留才,努力在引进顶尖人才、领军人才方面实现突破。借鉴国内外先进有效经验,积极探索完善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创新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国内外优势科研团体的合作交流,以开放的胸襟,强化协同创新,整合优势科技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尤其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创新性农业企业等的合作,提升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和水平。

  锚定目标,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领域新突破

  河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农业科技大省,同时又是育种大省和用种大省,肩负粮食安全重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结合已有基础和优势,努力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一流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打造、依靠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有新作为、新担当。

  靶向生物育种。面向世界生物育种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科技需要、面向农业生产主战场、面向广大农民需求,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着力扬优势、破卡点、补短板、强基础,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锻长板,主要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优势领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力量布局,把特色做优、优势做强;拓领域,进一步拓宽视野、拓展范围、提升水平,打造汇聚南北方、覆盖粮蔬果、贯通产学研的种业创新链条;攻难关,紧紧抓住以组学技术、信息技术、基因工程等为核心的新一轮种业科技革命,围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创制、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全基因组选择、分子设计和人工智能育种等技术短板,以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探索,争取在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创新等关键技术、“卡脖子”技术上实现突破。

  靶向农业设施装备。农业机械、农业设施等越来越深刻影响和引领现代农业发展与方向。围绕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等农业设施装备短板,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加强农业设施装备薄弱环节研制,强化现代农业智能装备产业创新体系构建,推动我省农业装备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打造国内领先的农业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加快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部航空植保重点实验室等农机科技创新主体建设,将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农机装备创新平台,提升设施装备研发水平。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推进食品机械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加强共性技术研究,开展应用研发和成果推广服务,提升食品加工装备创新能力。推动农机装备设施产业集群式、链条式发展,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上下游和关联产业配套协作,构建纵向连接、横向配套的完整农业智能装备产业链。

  靶向智慧(数字)农业。加大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强现代农业大数据的研发与深度应用,建立信息抓取、多维度分析、智能评价模型,开展涵盖科研、生产、经营等农业全产业链条的智能数据挖掘和分析,提升动植物表型信息获取技术装备水平,获取海量表型性状数据高通量,通过智慧(数字)农业,加快农业“经验式、不确定性”发展向“精确式、定量性”转变。

  (作者单位:省农科院)


编辑:Wei 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