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须做足哪些功课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1-12-29 08:36

  养老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而“十四五”期间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其中,互助养老作为延续中国传统养老特色、激发社会活力和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有效方式,备受社会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积极发展农村互助幸福院等互助性养老。当前,不少地方展开了互助养老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如“互助幸福院”“颐养之家”“邻里互助中心”和“养老时间银行”等。但必须看到,互助养老还存在认识偏差、职责不清、协作平台匮乏、资金稳定性差、评估考核不健全等难题,仍须做好以下几门功课。

  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形成互助养老认同共识

  凝聚社会共识是有效推动互助养老的基础。社会各方在“有无必要推动互助养老”“是否认同互助养老”等问题上要做出正确判断和达成共识。一方面,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实际中,一些基层政府存在“畏难”情绪,认为互助养老需要政府的资金投入,这会让“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同时又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故不愿推动。然而,互助养老恰恰是破解政府投入难题的有效途径,可以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互助养老考量的是各级政府做民生实事的决心和能力,它是一项小投入大收益的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的广泛认同。目前互助养老认同度不高,是造成互助养老院入住率低甚至空置现象的重要原因。对此,既要通过“线上”和“线下”等方式来积极宣传互助养老,开展现场观摩体验,增进人们对互助养老的了解,消除养老对象及其家属的顾虑;又要通过提高工作待遇、拓展职业发展空间和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方式来提高从事互助养老工作人员的职业认同,提供优质的互助服务。

  明确共建共治共享下多元主体的权利边界及各方职责定位

  互助养老应通过政府力量、市场力量、社会力量多方的资金互助和服务互助等方式来共同协作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明确政府、市场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职责。首先,要明确政府在法律法规、经济投入、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对互助养老的性质地位、服务内容、设立条件、收费方式、风险责任等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一方面,按照养老服务业“有经费、有场所、有设备、有队伍”等基本要求,为互助养老提供必要的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评估机制,加强互助养老服务的监管。其次,明确社会力量在互助养老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推进互助养老过程中,需要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的作用。一方面,发挥好慈善组织、基金会等利用自身优势来募集互助资金和物资。另一方面,发挥好互助组织、社工机构等利用专业优势为老年人提供专业性服务。同时发挥好社区自治组织的作用,有效整合各种物力和人力资源。再次,需要借助市场力量来提供更为高效和更高质量的专业服务。一方面,不仅要探索低偿或有偿等不同形式来为互助养老提供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还要对互助养老服务中涉及的餐饮供应、评估考核等引进市场化机制,通过服务外包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采取商业保险等方式补充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立足于互助养老的资源整合搭建互助养老平台

  互助养老是基于互帮互助相互关照精神为基础的一种养老模式,其内生动力来自于各方力量的共同协作。因此,需要通过搭建“有形”和“无形”平台为各方参与互助养老“牵线搭桥”,促进互助服务提供与互助养老需求的有效衔接。从“有形”平台来看,要立足于互助养老的资源整合。首要的是加强科学规划,推进“互助养老院”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医疗诊所”“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一体化建设,便于提供全方位互助养老服务。同时,通过搭建琴棋书画舞蹈场所、自建菜园地等平台,有效地将老年人智力资源和闲置体力资源转化为互助服务。从“无形”平台来看,须立足于互助养老的社会支持。一方面,组织动员党员干部、志愿者、医务人员等各种外部力量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另一方面,加快创新互助形式,如采用“时间银行”模式来促进“志愿帮助”向“储蓄互助”转变,或倡导“家庭互助”“代际互助”等方式来提供互助服务。

  稳定多元的资金是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如今互助养老的资金来源无法保障,资金筹措渠道较为单一,无法保证有充分的运营资金。资金来源是否稳定决定着互助养老模式的服务内容和服务范围。因此,须在探索建立稳定充足的资金筹措机制方面寻求破解。首先,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针对互助养老资金稳定性不强问题,需要探索建立稳定充足的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政府要将对互助养老财政补贴纳入财政预算,亦可探索发行地方债券方式来筹集资金。同时,积极争取慈善组织公益资金、福利彩票基金、社会捐赠等的支持,采取低偿或有偿等市场运营方式来补偿资金。其次,严控互助养老成本。任何一种养老模式的运转都是要有成本的,但低成本则是互助养老实现长效运行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通过整合资源降低建设成本,鼓励通过利用和改造闲置的集体公房、校舍、租用闲置民房、无偿捐赠房产等来解决互助养老的场地问题。另一方面,还要从食材购买、厨师用工、能源消耗等方面严控运行成本,也可把互助养老岗位与公益性岗位结合起来,以降低用工成本。

  在解决问题中提升互助养老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说,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发展互助养老的关键。从“存量”分析看,优质的互助服务才能赢得养老对象及其家属的信任和认同,否则就难以为继。为此,要在场地设施建设、日常运营管理、服务质量规范、实施效果评价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科学的标准体系,确保在“助医、助娱”等服务方面做到“成本低”又“质量好”,以此赢得老年人的信任和青睐。同时,通过培育孵化老年自我服务团队,以分类探访、精神慰藉等方式,重点对高龄、失能老人等高风险老人提供关爱服务,来提升互助养老从业人员能力素质,进而提升服务质量。从“增量”分析看,如若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增加失落感,进而动摇互助养老的群众基础。因此,互助养老除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外,还要拓展互助养老服务内容,满足更高层面需求。首先在“助医”方面,提供便利的医疗服务,减少病痛烦恼,提高幸福感。其次在“助娱”方面,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探索科技力量的应用,如机器人陪老年人下棋、读报读书等,可以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再次要以问题为导向,针对问题短板相应施策,就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姚亮)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