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1-12-30 13:54

  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并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文化的功能属性、价值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化,文化自觉体现了对我们文化建设的清醒认识,文化自信彰显了我们深化改革开放的远见卓识。

  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历程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从1978年算起,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到1993年,主要是恢复到“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体制上去,坚决地有步骤地改革文化事业体制,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改革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提高作家、艺术家的思想艺术素质,提高作品的思想艺术质量。第二个阶段从1993年到2002年,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认为“改革文化体制是文化事业繁荣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文化事业的活力,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多出优秀作品,多出优秀人才”。第三阶段从2002年至2012年。明确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政府不断通过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来实现改革。一方面是通过政府大力宣传,同时不断出台制度政策促进文化体制改革。另一方面,很多省市认识到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文化立省”“文化立市”战略,纷纷出台发展规划、扶持政策,高举文化产业大旗,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抢占“软”竞争的制高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处于文化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定位,提出了新时代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下,新时代的文化体制改革必将持续深化并创新发展。

  二、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不断推动文化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和实践创新,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改企转制取得很大进展

  党的十六大把文化事业单位明确划分为“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类,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同时还明确了要把经营性事业单位进行转企改制,培育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作为改革文化体制的目标任务重点,进而划定文化事业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在政策体系制定中也开始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以出版社转企改制为例。2009年4月9日,中办、国办印发了《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经营性出版社全部要在2010年完成转制改革任务。鼓励中央各部门出版社进行重组和并购,组建出版企业集团。根据文件要求,转制后的出版社,要区别不同情,明确主管、主办单位职责。如是同一部门内组建的出版集团,主办单位不变;跨部门组建的出版集团公司,根据资产规模和业务关系,另行确定主管、主办单位。凡不具备市场准入条件的出版社,要注销出版资格。这项改革涉及293家出版社的转制问题。改制过程中一是要取消行政级别,二是涉及社会保障等福利的改变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资产评估问题、身份转换问题、后续生产经营等诸多问题,改革的过程困难重重,改革的效果却非常显著。

  (二)国有文化单位股份制改造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体制改革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是促使具备条件的国有文化单位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主要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社会资本,实现投资主体多元条件成熟时上市,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的融资能力。此外,做大做强国有企业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即组建文化企业集团。比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了《河南日报》《河南日报农村版》《大河报》《河南商报》等十一报两刊三网站,初步建成了了涵盖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的现代传播体系。截止到2018年1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二级法人经营单位29家,涵盖新媒体、金融投资、户外广告、房地产、酒店、教育、文化物流、商业印刷等多个产业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形成,多元产业支柱作用逐步显现,报业与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三)文化产业发展形势良好

  文化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全方位、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切实将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更好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财政和金融支持。第一,成立文化产业领域的专项资金,通过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来促进整个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二,税收政策支持。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激励文化单位加快转制或改制步伐,增强文化企业竞争力。第三,鼓励文化产品走出去。文化产品出口按照国家现行税法规定享受出口退(免)税政策;对在境外提供文化劳务取得的境外收入不征营业税,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进口所需要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按照“各部门组织推荐,进出口银行独立审贷”的原则,以支持文化企业和项目“走出去”为重,支持文化贸易发展。此外还打破行业界限,实施文化生产领域的协调管理。

  在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中,文化产业发展迅猛,群众的文化消费日趋旺盛,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热情高涨,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向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稳步迈进。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全方位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文化领域更应改变思路,政府、企业和个人形成文化创造和制度创新的合力,用体制机制创新来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形成从观念到制度到实践的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一)完善支持文化发展的各项政策

  文化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跨行业、跨部门以及分业管理的特性要求创新文化政策体系建设,减少文化分业管理带来的制约和行业壁垒,开掘制度“红利”,寻求文化政策规范管理合力。首先,持续深化大文化部门的理念,形成完整的文化发展政策体系,弥补政策合力不足、综合效应无法充分显现的问题。其次,完善文化系统自身的相关政策,充分释放制度红利。再次,要辨证施策,综合施策,打通政策全过程的关键环节,从内容生产的运营管理、生产流通环境完善、培育消费等全链条有的放矢。

  (二)以管理创新推动文化创新

  文化领域是最依赖创新的行业,文化发展需要政府不断转变职能,给文化创造提供足够的社会空间。政策和制度建设创新,要首先实现由供给主导变成“需求导向”,改变长期以来政府主导文化管理的惯性思维方式。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建设,形成文化管理“共治”的新格局。其次,完善文化内容管理方式。在数字传媒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今天,对于文化内容的管理更应宽严相济,比如对艺术管理,可以适当调整,简化对电影的审批程序等,对于迅速崛起的短视频行业应审查规范,促其健康发展。再次,伴随着移动媒体“微时代”的到来,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企业也应更好适应新技术新媒体和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趋势,文化产品也要更好利用新技术进行融合创新和传播,适应文化消费模式的变化,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三)建立健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体系

  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文化产业不够发达,文化市场不够繁荣。从实践层面看,民营视频网站在推动网络视频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积极作用,使视听类节目丰富多样。另一方面,平面媒体、电影、电视、动漫、游戏、文学、绘画、歌舞、旅游等文化产业,该进行市场化的没有大幅度地市场化,有些虽然进行了市场化,但程度和效率都显著不足。这些产业如果能够很好地市场化,能创造很大的价值,但是文化受到的体制限制过多,文艺团体和文化产业受到的行政干预过多,有些文化事业干脆是垄断经营,这样就造成了很多问题。另外,在文化领域还存在不少对非公有制文化经济的限制壁垒,在文化市场准入方面,可以深入探索负面清单准入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放开民营、外资的进入领域,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作者为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周远方)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