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扩大内需助力形成新发展格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并强调,“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国2021年宏观经济数据分析,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也是2022年和“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
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结构得到改善,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新的比较优势开始发挥作用
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231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6.4%,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主要宏观指标总体处于合理区间,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需求结构继续改善,最终消费贡献率提高。2021年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4%,保持两位数较快增长;比2019年同期增长8.0%,两年平均增长3.9%,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4.8%。1—11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
从国际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保持旺盛增长,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逐步形成。据海关总署数据,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超过2020年全年32.16万亿元水平,比2019年同期增长24%。其中,出口19.58万亿元,同比增长21.8%,比2019年同期增长25.8%;进口15.81万亿元,同比增长22.2%,比2019年同期增长21.8%;贸易顺差3.77万亿元,同比增加20.1%。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0.5%,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贸易结构继续优化,1—11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为61.6%,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恢复,实体经济稳中有升,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进出口增势良好,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虽然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结构得到改善,积极变化逐步增多。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疫情散发影响仍在持续,供给和需求仍面临较多制约。
2022年面临的外部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2021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各国的经济增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今年第三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2%,远不及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复苏势头放缓。IMF预计全年经济将增长5.9%,较7月预测值下调0.1个百分点。各国也开始下调经济增长预期。
从经济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内需从疫情中有所恢复,但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产生影响。2021年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与波动影响了企业经营成本,对产业链产生影响。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对各国政策产生了极大不确定性,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冲击。美国超规模的刺激措施以及快速上涨的通货膨胀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冲击。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经济的更深层次问题对我国内需产生的重大影响,从经济数据来看,虽然我国内需从2020年的疫情中有所恢复,但是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和疫情的影响使得企业预期变弱,从而影响我国民营企业投资。一方面,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给投资水平带来了不确定。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制作用,11月份虽然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有所下降,但是还保持在12.9的高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经营困境。央行调查统计司2021年第三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经营景气和盈利方面,三季度经营景气指数为56.6%,比上季度下降3.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7.2个百分点。盈利指数为56.7%,比上季度下降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收入增长水平密切相关。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在于居民收入的增长,从国际经验来看,消费升级出现在人均收入在10000美元左右,我国现在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但是可支配收入还没有达到消费全面升级的收入水平要求。按平均汇率折算,2019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10276美元。这是我国人均GDP历史上首次突破1万美元,2020年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但是我国GDP中居民收入的份额并不高,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我国居民收入增长方面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关注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二是关注居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增长情况。三是关注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占比。在居民收入结构中,如果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会直接导致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四是关注居民收入分配问题,近些年我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总体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65元,同比名义增长10.4%,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实际增长9.7%,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从收入来源看,全国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10.6%、12.4%、11.4%、7.9%。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2.62,比上年同期缩小0.05。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2157元,同比名义增长8.0%。
扩大内需,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韧性继续显现。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国内发展中阶段性结构性矛盾犹存。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稳中求进,切实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要求我国保持GDP增长在合理区间。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之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这需要我国的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二是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是居民收入增长的根本保障。GDP的增长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居民收入的增长对我国经济大局稳定至关重要。三是GDP增长是我国共同富裕不断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科技政策扎实落地,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一是不断增加R&D投入,提升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持续提升创新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不断提升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我国目前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80%左右,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占比超过50%,而且未来规模更大,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我国整体劳动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手段。三是不断提升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东、中、西和东北地区协调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
保持制造业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将持续调整,第二产业占比会不断下降,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但要保持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要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发挥我国产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二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我国服务业水平,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
发挥我国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长,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8.6%,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持续保持我国数字经济的增长优势,一是利用数字化技术促进我国产业升级,培育新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应对消费升级;二是利用数字经济的就业灵活性稳定就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就业;三是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数字经济,提升民间投资水平。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瞄准我国消费增长的根本。一是进一步强化居民收入增长目标,严格落实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长,居民收入与GDP增长基本同步,但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需要特别关注。二是完善要素市场的分配机制,在初次分配中提高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我国今年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需要继续保持劳动者报酬与GDP增长同比。三是改善居民收入结构,提高财产性收入占比,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首先要完善资本市场基本制度,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其次要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最后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农用地、宅基地改革,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基地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获得收入。
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措施,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出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完善结构性减税降费措施。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结构性减税降费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政府财力,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二是完善税收体系,出台结构性减税降费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首先,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提高居民工资性收入。其次,改革个人所得税,增加税收抵扣,降低居民税收负担。最后,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
宏观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要关注数字经济下的就业问题。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推动了经济增长,但是也会带来就业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因此宏观政策要进一步关注就业问题。
保持公共资本处于合适比例,提升政府调控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公共资本占国家总财富的比例从1978年的69%下降到2015年的31%,不利于提升政府应对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的能力。建议保持适当的公共资本比例,保持公共资本占比在30%—35%的合理区间范围,从而强化政府调整收入分配的职能作用,营造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环境。
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31位,和2019年相比有显著提升,但是我国GDP总量排名与我国FDI(外国直接投资)、ODI(对外直接投资)的世界排名还不相适应,还有提升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较大,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与排名较低的地区差距较大。因此,持续提升营商环境仍然是投资水平提升的重要手段。
持续扩大开放,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国际化战略。一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国际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主义叠加的背景下,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国际市场。二是加快自贸区和自贸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是联系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加速形成新型的国际循环。三是降低进口产品的关税。一方面,新发展格局要求我国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开放,此轮通货膨胀会成为我国进一步实现高水平开放的契机,降低中美贸易战的影响;另一方面,基于这次通货膨胀输入性的特点,降低关税可以有效降低进口产品的成本,降低进口价格水平。
更加主动防范和关注系统性风险。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心国家利率调整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监测主要国家的利率变动,识别其可能引起的系统风险。预测中心国家利率变动对国内经济的潜在影响,对需要政策应对的冲击进行识别,发出预警信号。根据监测预警体系发出的风险预警,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进行综合判断,采取前瞻性、针对性政策措施。
(作者龚六堂为北京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