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2022-01-06 08:31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这一要求,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有力支撑民生发展,全面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党和政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领导者、组织者,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力、引领力、整合力,强化科技创新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支撑作用,把创新资源进一步聚焦到重点领域,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技术创新驱动的跨越。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与制度创新。完善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增强科技规划对科技任务布局和资源配置的引领作用,推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由预期性指标调整为约束性指标,提高其在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权重,建立有利于科技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目标任务清单化推进机制,明确任务责任,实行闭环管理,推动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二是建立创新资源向重大平台、顶尖人才集聚的配置机制。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完善科技资源与平台载体、顶尖人才、研发投入紧密挂钩的配置机制,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以顶天立地的战略平台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裂变。三是健全“研、用、奖”一体化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建立产业行业部门、产业链关键企业、最终用户、创投机构等深度参与的重大攻关需求征集凝练机制。推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组织实施方式,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做到任务可考核、可检验。综合运用首台(套)工程化攻关、保险补偿、认定奖励等方式,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为首台(套)产品。提升科技奖励制度公信力,奖励真正作出创造性贡献的科学家和一线科技人员。
  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强化企业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地位,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力军作用。一是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企业创新。落地落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普惠性支持政策,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政策,缩短政策兑现周期,放宽政策适用的行业范围,进一步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建立科技资源配置与研发投入实绩紧密挂钩机制,对研发投入强度高的企业,在用电、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标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是构建“领军企业+中小微企业+服务环境”协同创新生态圈。建立科技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支持其承担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推动创新要素向科技领军企业集聚。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一批“小巨人”、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等,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三是鼓励企业勇担社会责任,促进企业通过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科技创新,对企业用于研发的捐赠支出视同企业研发投入。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对已勤勉尽责、但因技术路线选择失误或其他不可预见原因,导致难以完成科研项目预定目标的单位和项目负责人予以免责。推动平台型企业从商业模式创新向注重技术创新转变,践行科技向善,肩负更多社会责任。
  人民群众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和受益人,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创新创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科技创新赋能品质生活,推出更多惠及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和制度安排,让科技创新成为人民生活获得感的重要源泉。一是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民生。深化数字化改革,推动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技术在制造、农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重大场景中的应用,打造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示范应用工程。推进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探索消除数字鸿沟的有效路径,加快形成人人共享的数字社会。强化生命健康科技支撑,加大创新药物、改良型新药、医疗器械等研发攻关,加快构建强有力的疫病防控科研攻关和医学科技创新体系。二是推动科技成果落地乡村。健全欠发达地区科技支撑体系,持续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攻关,加快现代农机装备领域研发创新,全面推动农业提质增效。通过科技成果“转移支付”行动,推动技术、资金与人才等创新资源汇聚乡村。完善市场化社会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建立利益共同体,支持领办创办协办创新实体,探索有利于“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高质量发展到共同富裕”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三是推动科技人员创新致富。建立健全全面反映质量、绩效和贡献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扩大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试点范围,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推进高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推广股(期)权激励、项目分红等企业科技人员激励机制,扩大科研人员中等收入群体。支持科研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为科技创新人才“双向设岗”。(高鹰忠)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