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的三大重点
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支出保持一定的强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2021年我国财政收入形势较好,1—10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1526亿元,同比增长14.5%。综合研判,2022年上半年我国财政收入仍将继续保持较好增势。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率不高,2021年为3.2%,远低于世界上主要经济体。政府债务虽然绝对量达到46.55万亿元(2020年),但占GDP的比重(负债率)为45.8%,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风险总体可控。这些都为2022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预计2022年将迎来一个相对的财政扩张期。
与2021年相比,2022年财政支出将保持一定的强度,并且“靠前发力”,支出进度将进一步加快,以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对稳增长的支撑作用。预计2022年我国政府支出规模、债务规模将有所增加,特别是地方政府专项债仍然将保持较大力度,总规模可能不低于2021年的水平。由此释放出来的巨量资金,将主要用于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投资,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从投资方向上看,既包括加快城市管道老化更新改造这样的民生项目,也将重点围绕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这两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各类“新基建”为主体,面向未来、面向全局,突出基础性、公共性,短期为稳增长作贡献、中长期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需要指出的是,在积极财政政策释放出巨量资金后,对各级地方政府的项目准备、实施、管理能力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强项目策划和储备,提高项目库的“容量”和“质量”,防止“钱等项目”或资金与项目“分家”。进一步强化项目与资金之间的匹配程度,保证项目建成后能有一定的收益和现金流。做好项目管理,努力提高项目的投资绩效。总而言之,坚持形成有效投资,确保形成实物工作量,切实将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到“稳增长”的刀刃上。
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提高政策的精准性
自2015年以来,我国每年都推出力度不同的减税降费政策。据有关部门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减税降费金额达到7.6万亿元,有力支持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了继续做好“六保”“六稳”工作,2022年我国将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但与过去相比,2022年将更加突出减税降费政策的精准性和针对性,主要瞄准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国民经济运行和产业链供应链中的重点环节、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扶持。这主要是因为在当前疫情冲击还没有完全过去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仍然是受经济下行影响最大的部分,而他们直接关系着就业和老百姓生计,是实施“六保”“六稳”政策的关键环节。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制造业虽然率先恢复,但2021年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国际运价等大幅度上涨的影响,特别是面对全球供应链重组的压力,需要相应的政策扶持以强基固本。从方式上看,2022年减税降费政策的结构性优化、适当扩面将重于普惠式、大规模的减税。“减税”主要是进一步优化落实已经出台的政策,如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加速折旧、增值税留抵、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降费”则是进一步加大“清费”的力度,重点清理整顿各类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规范政府性基金,规范行政权力、规范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切实减轻市场主体的负担,进一步提高我国营商环境的质量。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始终保持好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
2022年是重要的结构调整期。从国际上看,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仍将处于加速演化期。全球供应链向区域供应链的调整重组已成定局。从国内情况看,我国经济数字化转型才处于起步阶段,绿色转型更是任重而道远,多年积累下来的结构性矛盾、问题风险也需要有序化解。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丰富,对优质教育医疗、良好生态环境等需求愈发强烈,对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呼声很高……所有这些,都将转化为对政府财力的现实需要。中长期而言,财政可持续面临压力。
进一步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长期与短期的关系,保持好我国财政的可持续性。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要求下,2022年积极财政政策在扩大支出的同时,更加注重精准、更加注重提升效能。一是处理好“扩支”与增效之间的关系。扩大支出不是所有的支出都同步增加,财政支出结构同样要有增有减、有保有压。突出财政支出的重点,主要支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同时强化对长远发展有益的科技创新、能源转型、制造业发展、粮食安全等方面的支持。二是始终坚持近年来党政机关过紧日子的传统,原则上不增加一般性支出,继续严格控制“三公”经费,严格执行各项经费开支标准,严禁各类楼堂管所和形象工程建设支出,严禁铺张浪费和大手大脚花钱,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三是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对财政收支中的各类违规违纪现象严格查处,坚决制止。四是实施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将绩效要求落实到每一分钱上,推动绩效管理向纵深发展。五是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各类新增隐性债务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完善常态化监控、核查、督查机制,对各类隐性债务风险隐患做到早发现、早处置,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六是加快预算一体化建设工作,用好大数据在财政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发挥好财政对于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冯俏彬)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