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丰富多层次多样化生活服务供给,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对于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坚持高质量发展,厚植为民情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相结合,千方百计发展实体经济,做大做强经济实力,夯实公共服务供给之基。同时,通过科学的政策制度安排,形成人人享有、公平合理的分配格局,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是注重“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相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据地方财政能力推动公共服务产品不断向高标准、高品质转变,同时坚守底线思维,关注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困难群体,织密民生保障网,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缩小贫富差距。二是注重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相结合,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主动担当作为,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提升公共服务保障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同时,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扩大供给范围,实现公共服务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三是注重完善“硬设施”与优化“软服务”相结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同时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优化人才队伍及发展软环境,确保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相得益彰,发挥更大效能。
坚持系统思维,加强统筹谋划,在高质量发展中不断扩大有效供给。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意见,围绕劳有厚得、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弱有众扶、住有宜居等重点领域,明确具体内容和保障标准,配套出台基本公共服务清单。二是统筹城乡建设。坚持制度创新、政策引领、项目支撑,全面实施城市更新、乡村建设和生态修复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公共空间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和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促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建立健全农村道路交通、垃圾收运体系,使广大农村地区旧貌换新颜。三是推进共建共治共享。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聚焦更稳定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舒适的居住条件等目标,精心编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系列专项规划,实施城乡建设、民生改善等行动计划,逐年编排实施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和民生实事,努力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产品供给均衡高效、民生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完善。
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短强弱,用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普惠于民。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集中力量、多措并举补短板强弱项。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经济薄弱地区延伸。着力推动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特殊困难人员就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服务,加强重点群体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勤劳创新致富。着力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针对“十四五”时期基础教育在校生将进入峰值、教育资源存在较大缺口等问题,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化学校建设布局,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有效减轻困难家庭教育负担,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着力实施卫生强基工程,积极发展医疗事业集团和医联体,完善公立医院医师多点执业制度,多渠道破解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发展难点,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着力增强社会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实现居民医保市级统筹,城乡低保标准统一并轨,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临时救助、特困人员和孤儿供养等惠民政策。着力健全住房供应保障体系,针对城镇新市民、青年人及低收入困难家庭等重点群体,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加快建成多主体供应、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同时,深化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协同应用,增加城乡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社保、养老等方面精准服务、高效服务、智能服务供给,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
坚持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机制,将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服务效能。一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围绕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及优军、文体服务保障等方面,结合实际制定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具体实施标准,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达标行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服务权益。二是健全多元参与共建共享投入机制。强化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保障机制,同时支持鼓励各类经济主体和社会组织参与基本公共服务补充供给,放宽市场准入,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三是健全动态监测评估和考核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监测评估制度和绩效考核办法,加强跟踪分析、督查推进,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优质均衡、稳步提升。(江苏省徐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王剑锋)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