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力提升与对外话语体系构建刍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1-11 11:05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黄河文明的精神阐释、话语体系的建构和文化传播等问题逐渐提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高度。2019年9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20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在第九条“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明确指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长征、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规划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河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发祥地,重新梳理和表达黄河文化的精神价值、总结河南对外文化传播实践经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且能够彰显中原特色的黄河文化旅游带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其中,“国际影响力”是“牛鼻子”和打造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既前景广阔,又任务艰巨。如何提供一套整体性建构方案成为当下的工作重心,话语研究的相关理论可以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启示。一方面,从地方话语建构的角度来回应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贡献发展智慧、探索黄河文化建设的“河南路径”是我们应当承担的时代使命,更是凝聚地方精神、重塑地方灵韵、唤醒家国情怀等发展问题的落脚点,只有把“自上而下”的举国体制和“自下而上”的情感参与相结合,才能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黄河文化的阐释、建构和传播需要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话语策略,需要统筹布局完善话语机制,需要更加多元的社会主体参与到话语实践中来,需要提升城市的语言治理能力和语言服务能力,更需要正确地树立“话语促进发展”的思维模式。

  目前我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谋划相关工作时,对作为体系建构地方对外话语、黄河文化“国际表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意识不强;地方文化实践和对外形象传播的结合不够紧密,国际语言能力及人才存量不足等等。其中抓紧制定构建黄河文化和中原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工作总体方案,从“国际”这个前提和维度上统筹各项政策和具体措施,纳入全省整体性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战略布局,明确目标和责任分工,将持续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国际影响力。把黄河文明中原文化从挖掘、梳理、翻译到海外传播、弘扬形成长期性、系统性、战略性布局,为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明确方向,提供动力和政策保障,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因此,围绕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国际影响力,打造中原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我们建议从以下七个方面推进:

  一、提升站位,促进发展转型

  思维转型是一切可能性生发的前提,是重要的价值导向和话语基础。因此,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将弘扬黄河文化提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义,在促进自身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看到这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河南国际化发展,为国家外交提供更多“河南元素”做出应有贡献的重要战略机遇。

  二、整合资源,强化话语机制

  话语机制的确立是重要的实践保障,我们需要更加多元的主体参与,突破原有的治理机制,充分整合各方资源。由宣传、外事、文旅等职能部门牵头,抓紧研究制定构建黄河文化与中原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影响力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以省委、省政府或部门联合形式下发,明确责任目标,整合全省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资源,推动理念、内容和机制创新,配套推出政策措施,在提升黄河文化旅游带国际影响力上走到沿黄各省前列,使其成为引领各项相关工作的有力抓手。

  三、改善语言环境,增强社会意识

  2021年11月,《北京市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条例》出台,这是我国在国际交往语言环境建设方面的第一部地方性法规,对于提升城市国际化服务水平,促进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向发达地区看齐,加快我省国际语言环境与传播力提升促进条例起草工作步伐,以国家规范为指导,制订出台满足我省经济、社会、文化、旅游领域对外交往实际需要的公共服务领域外文译写标准和相关法规,开发多语种标准化教材和阅读资料国际交往常用术语库;以黄河文化为依托,以中原文化为纽带,以民心相通为桥梁,提高对外话语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向国内外展示厚重的河南、包容的河南、蓬勃发展的河南,让河南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开放的河南。

  四、加紧海外布局,推动黄河文化走出去

  要加强对外传播的理念,建立长远的发展模式和传播路径,而不是局限于一城一地,推动中原特色黄河文化走出去。以多种方式拓展海外传播渠道,将功夫、书法、文物等黄河文化优秀代表走出去纳入对外交往合作规划,作为友好城市(省州)建设的重要内容,点面结合,分步实施,力求实效、久久为功,把“功夫进友城”“中原文化海外中心”等设想落到实处,切实发挥作用。同时,我们需要关注黄河文化和中原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情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途径和各种新媒体平台,关注国际研究动态,关注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关注国内外官方媒体报道和国际间文化交流互动。

  五、提炼核心价值,打造特色文化符号

  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力的提升离不开独特的核心价值和具体的文化符号,我们应以高校和社科相关智库为依托,组织专业团队,系统梳理和挖掘我省的黄河文化资源,梳理黄河文明与中原文化的内在源流,同时密切结合国家外交需要,提炼国际传播核心理念和文化价值,运用动漫、影视、短视频等多种手段全方位展示中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向心力,打造适应国际传播特殊需要的文化符号,展示中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向心力,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文化驱动力。

  六、重视语言能力,提升传播效能

  语言能力是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基石,是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能力指标,也是国家和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重视语言在对外形象塑造中的先行性、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要作用,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布局之初,将国际化语言环境建设嵌入进去,提出国际化、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提升其国际传播“软实力”和影响力;研制开发黄河文化国际传播多语种标准化术语库,提炼融通中外的黄河文化国际价值,创新国际表达与叙事方式;提高对外话语的接受度、亲和力以及对外传播能力。同时,我们应当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大力培养翻译、外事外交、跨文化交际、区域与国别研究等外语人才。

  七、发挥品牌效应,吸引社会参与

  吸收文旅融合和地方文化品牌建设的经验,我们应把“翻译河南”作为一项文化精品项目来打造,着眼于长远的发展目标,大力支持“翻译河南”工程等对外传播项目工程,持续开展“翻译河南”工程等相关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创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增强省翻译界、传播界参与和引进省外相关领域高水平才的吸引力,培养造就中原文化外译与传播特色人才;对相关优秀成果根据选题意义、完成质量、对外传播效果等指标体系适当予以奖励,形成上下联动、广泛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总的来说,地方对外话语体系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地区面向外部世界、开展对外传播和塑造自身形象时所使用的话语,是地方文化价值观念、语言能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从话语研究的角度来参与黄河文化的精神阐释、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应立足于我省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唤醒地方文化认同感和广泛参与意识,把在文化传承、历史记忆及社会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的,具有鲜明特征和集体认同的文化价值观念进行系统的表达和传播。此外,作为具有资政导向的政策协同研究应当兼重本土性和前瞻性:一方面,黄河文化和中原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应当从文本源头上对一系列历史文献、书志图文和文化记忆进行系统的梳理,凝练成为坚实的话语基础和独特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在言说策略、传播方式、话语机制的完善上,应从战略高度加强谋划并掌握对外传播的话语主导权,强化在文化发展、地方治理过程中的话语参与意识,真正形成言之有据、言之有力、言之有效的话语格局。

  【作者为郑州大学外国语与国际关系学院 姚源源,中共河南省委外办原副主任杨玮斌,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黄河文化与中原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构建政策协同研究”(项目编号2021JC58)与2021年郑州大学青年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专项(编号106/3232030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