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河南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1-27 09:54

  2022年1月6日,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发布《政府工作报告》,将“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2022年重点工作。“十四五”时期,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的发展环境和局势,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终将文化强省战略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高水平建设现代化河南文化产业需要从内涵、发展目标、体制机制和运行逻辑进行体系建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发展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创新不足等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一、河南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建构

  建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积极转型升级,逐步释能、激发动能、创意赋能;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规范市场运营秩序,提升监管服务效能,强化创新驱动,鼓励并推动河南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体的体系建构如下:

  1.内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时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血脉延续,更是对其文化基因、精神内核、实践创新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文化产业兼具意识形态和市场双重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其本质属性。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仅可以培育公众文化意识,维护文化身份,加强文化主权建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还能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高科技产业规模占比,促进文化消费的转型升级,讲好新时代改革创新的“河南故事”。

  2.发展目标建构。现代化发展引擎是文化产业生产方式及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基础。现代文化产业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加速产业创新,将资本、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融入体系的各领域、全过程,提高产业关联度与互动性。河南应植根于“一带一核三山五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坚定文化自信的创作理念,优化文化存量的产能结构,增强“十四五”规划对产业布局和资源流动的引领作用,打造刚需文化、体验文化、科技文化有效衔接的优势组合,形成上下延伸、产业互渗的规模效应。

  3.体制机制建构。“十四五”时期国内外环境变化和风险挑战倒逼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我国正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主动顺应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创新形式多样、演进路径多变的趋势,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完善体系建设的重要工作。发挥各级政府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推动文化产业体制从建制度、立项目向健全功能体系、增强体制应变能力转变。加大财税收、金融、土地、投资等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从决策指挥、营商环境、人才激励、动态监管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数据决策管理的引导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体系建构中精准性、协同性、层次性和分散性的问题,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生态、旅游、创投等领域进行深层次融合,加速向价值链高端化发展。

  4.运行逻辑建构。“十四五”时期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技术革新促进生产方式、产品与市场需求匹配的运行逻辑,其核心是智能互联生产、服务系统满足个性化产品与服务需求。文化产业载体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城市形态、城市功能、空间布局、资源储量等相关要素,由生产型经济向需求经济转变,加强新功能、新模式、新业态的智慧化建设,实现产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产业运行结构亟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产业链协作和科技引智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文化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共生。突出高新企业在现代文化产业运行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质量、贡献、效能、知识产权的认定评价体系,优化“政、产、学、研、用”的创新路径,推动建设开放的技术应用合作和迭代升级。

  二、建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1.深化供给侧改革,提升供给质量

  市场运行机制是影响现代文化产业增长的重要内生性驱动因素,需要通过深化供给侧改革解决供给端与需求端的适配问题,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河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体系具有外向型特点,但随着经济环境、人口结构和成本优势的改变,需要推进“文化引领、生态优先、产业融合、开放合作”的改革策略,适应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十四五”时期传统文化产业需求端增长放缓,价格下降对需求的边际影响微弱,中低端产品与服务供给过剩,高端品牌供给不足。河南应将产业质量作为提质增效的着力点,确定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作为核心领域,加强现代信息技术规模化、专业化的韧性支撑,形成生产技术先进、全要素生产率高的创作生产,从精神内涵、艺术价值、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和消费场景等方面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质量。

  2.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协同城乡发展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经济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河南应坚持“一河、两拳、三山、四古都”的规划布局,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发挥郑州、洛阳、开封、南阳、信阳在文化产业集聚中的引领作用、极核作用和辐射作用,按照城乡地域接近、文化资源互通、产业布局协同的原则推动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特色乡村和主题小镇建设,逐步形成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帮扶带动的经济产业带。保护并合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中心城市的文化产业机构、高新企业、高等院校、创新创业人员等深入乡村投资兴业,打造具有现代乡村魅力的优质项目和文化产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3.数字赋能文旅文创融合,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明确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为基本路线和主攻方向,努力构建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利用的“河南范式”。推动数字技术与文旅文创融合的关键是以创意创新为要素引起生产和消费环节的价值增值,实现产业结构从资源依赖、劳动密集型向数字创意、知识密集型转变。数字技术具有创新性高、渗透性强、融合性好和覆盖性广的特点,“数字文化+”的耦合关系不仅是突破产业边界、重组产业要素的支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体系业态构成、传播内容和消费模式的重要驱动。河南应抓住数字融合的发展契机,转变发展方式,在文化理念、文化标识、文化创意和文化旅游进行多领域、动态化的赋智赋能,壮大文化市场主体。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鼓励龙头文化企业通过数字资源共享、开放平台共建、合作机制共存等方式建构“T+N+X”的“雁阵”带动结构,促进形成一批具有科技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团。支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向创新型、专业化、个性定制转型发展,在向市场提供多样化、沉浸式和体验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形成比较优势。

  4.支持文化产业“走进去”,培育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在文化产业跨境贸易领域深耕国际市场,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中原文化特色鲜明,文化产品地域独具,在文化演艺、影视制作、出版和版权服务、动漫游戏和工艺品制造方面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对外贸易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河南应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合作战略,将“四条丝绸之路”全方位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搭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进去”的平台和渠道,开展具有鲜明行业、产业、地域特色的博览交易,借助电子商务等新模式、新渠道拓展国际业务。积极对接文化和旅游部实施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三年行动计划,深度参与文化产业国际合作联盟,推进河南对外文化贸易海外展示基地、加工基地、演艺基地建设,逐步扩大与“一带一路”沿岸国家、自贸伙伴、友好城市的贸易规模,大力提升机构和企业的科创水平和跨国经营能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作者为郑州商学院 孙冰 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十四五’时期河南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021ZT4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