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文旅“六个融合”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1-27 10:33

  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的发展新思路,“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需从资源、空间、要素、功能、主体到战略等诸方面进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从传统的物理组合升级为化学反应,收到“1+1>2”的实效,切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定位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的融合。

  一、资源融合

  一是整合历史人文和自然风光。深入挖掘厚重的中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及其中蕴含的精神谱系,把勤劳质朴、革故鼎新、脚踏实地、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美美与共的价值观深度嵌入自然景观之中,同时也要注重凸显自然景观中的人文因素,以“三山”、黄河为重点,通过景观小品、主题文化公园、考古遗址公园、宣传栏、雕塑、资源展示、文创产品等方式,使资源好转向旅游优,把河南打造为人文和自然相得益彰的示范区。

  二是统筹优势文化资源。古都名城、名人圣贤、姓氏根亲是河南的文化代表;此外,黄河、汉字、功夫、太极拳、宗教、农耕文明、曲艺等也是可圈可点的文化资源;加之,大别山红色文化、二七大罢工、洛八办、陈官庄淮海战役以及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新乡先进群体精神等,共同组成了河南文化亮点。坚持统一领导、整体利用、互动发展的原则,科学安排河南优势文化资源与地方特色文化、山水风光、城镇更新相衔接,推进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三是建立动态资源数据库。整合全省文化文物博物馆、展览馆(陈列馆)、图书馆、文创园区等文化资源,综合利用5G、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构建权威、统一、科学、共享的文旅文创数据库,以此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长远性工程,同时要实现资源数据的可视化、动态化。河南可以围绕国家文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洛文化及大遗址等文化资源建立相关数据库。

  二、空间融合

  一是国内与国际兼顾。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也要立足国内、放眼全球,实施中原文化走出去战略,把黄河、根亲、古都、汉字、功夫等特色资源具象为具有国际标识意义的文化符号,打造华夏文明探寻、寻根谒祖、功夫体验等旅游目的地,同时提升洛阳牡丹文化、开封清明文化、嵩山论坛、河洛文化、黄河文化等的影响力,在文化贸易,尤其是对外文化贸易中切实增强中原文化软实力,提升话语权。

  二是城镇与乡村并发。从文旅发展趋势来看,城镇是主战场;从回归经济来看,乡村游潜力无限。一方面完善郑州大都市圈、洛阳都市圈以及多点支撑的空间格局,做大做强郑汴洛黄金轴带的文旅文创市场,支持南阳、安阳、商丘等地的文旅文创发展;另一方面,以乡村振兴为起点和落脚点,确定一批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试点乡村,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发展特色乡村游,尤其是对接大城市的发展,实现城镇与乡村的良性互动,如农耕体验、农产品采摘、乡愁记忆等。

  三是文化特区创建。在全省范围内筛选设立一批有基础、有政策、有活力的文化特区试点,以文化繁荣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侧重于文旅文创事业的大发展,如神垕镇、新郑市、淮阳区、新县、濮阳县等。在试点的基础上,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断扩大文化特区范围,在更大的地域内推进文旅文创事业。

  四是文化廊道升级。主要是依据黄河、丝绸之路、大运河、长征、长城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线路,把一定空间内的文化资源串珠成线,形成连片整体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的新格局,重点根据国家文化建设的总体安排,推进廊道覆盖范

  围内的文旅文创事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四大国家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国保单位等,进行廊道建设和升级工作。

  三、要素融合

  一是打通政策、资本、科技、人才、创意、项目等文旅文创要素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国家级和省级平台,创造要素自由流动的最优生态环境。强化统一领导,制定科学规则,优化投融资环境与渠道,积极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加大人才(团队)培养和引进力度,实施文化创意繁荣计划,吸引更多市场化的文旅文创资源流向河南,提升河南文旅文创的知名度和整体实力。

  二是推出更多的主题旅游。针对个性化需求旺盛和生活化特征明显的趋向,把握好新时代文旅文创事业的新特点、新业态、新模式、新增长点,瞄准未来文旅融合的方向,植根河南传统文化,凸显科技赋能的特征,深化“互联网+”“智慧+”,实现游客“一日千年”“诗与远方”的沉浸式旅游的愿望,以全方位的策略实施“菜单”式的文旅文创新发展模式。推出文明探源、非遗体验、山河观光、寻根谒祖、美食打卡等主题游,同时附设主题鲜明的文创园区,在文旅融合的同时,做大主题文创产业。

  三是做大做强文旅文创的产业综合体。与腾讯、携程、高德等互联网企业和方特等文旅企业以及其他文创团队、战略投资方深化战略合作,吸引更多优质大型文化和旅游企业布局河南,不断延长产业链,并瞄准产业链的上游,推进全省文旅文创产业升级,实现其在全国的位次上台阶。组建河南省文旅集团,立足省内优质资源,同时吸引更多外来资源,打造具有河南特色、河南风格的文旅文创综合体。

  四、功能融合

  一是不断拓展文旅文创事业的功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验、休闲、娱乐、教育、康养等功能的深度和广度,强化诸功能的融合性和兼容性,以共享为基本手段,实现在一定范围内即可同时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注重在机场、高铁站、公交站、酒店、景点、高速服务区等关键处构建文旅文创新的多样化功能体系,建设更为开放的场域。

  二是抓住“一老一少,一青壮”等重点人群,着眼当下、放眼长远而布局重点领域。针对老年人需求的康养、少年儿童需要的教育、青壮年需要的休闲等功能,在改造、提升传统文旅文创功能区的文化承载、传播功能的同时,以三山康养休闲基地、古都古城古镇和非遗活化传承、研学游等为代表,新建一批标志性的文旅文创工程,增强河南文旅文创的辐射半径和吸引强度。

  三是把握核心功能。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实现优秀文化传承弘扬以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守住文化底线的同时,适度融入商业行为,但坚决避免过度商业化,这是提升文旅文创事业生命力和续航力的基本保证。

  五、主体融合

  一是协调政府、企业、社会、单位、个人等文旅文创事业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强化政府的指导作用和市场的关键配置作用,吸引社会资源的大量流入。同时,以市场需求和市场调节为导向,大力推进文旅文创院团改革、整合重组,实现竞相迸发生机活力的生动局面,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文旅文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创造更多渠道和路径,强调个人的参与,在资源、智力等方面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二是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在全省范围内有实力的文旅企业进一步走向强大,引导企业实现主板上市,提升投融资能力,加快发展数字文旅新经济,以此带动一批文旅文创主体互联互通,以新技术手段为依托,从整体上提升全省文旅文创主体的层次和实力,在优势领域走在全国前列,争创标杆和示范。

  三是实施文旅文创品牌战略。继续做强“老家河南”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深耕天下黄河、华夏古都、中国功夫、中华文字、客家之源等文旅文创的沃土,大力发展“网红”经济、“夜间”经济,推出更具有重要影响力、感召力的形神兼备的文旅品牌和黄金旅游线路,打造全国范围内的文旅文创新高地。

  六、战略融合

  一是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乡村游是文旅发展的新形势,尤其是在“回归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文旅文创进军乡村是必然之举。特别要注重发挥乡村的优势,如特色采摘、农耕体验、乡愁记忆、田园风光等,开发采摘园、体验基地、乡愁博物馆、特色民宿、创意采风等项目,使人才、资金等逐渐向乡村流动,实现美丽乡村建设。

  二是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合。县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支撑,也是文旅文创发展的基本空间。一方面以县域特色文化为根基,在县域面貌改造、提升、新建、更新中突出文脉神韵,打造特色县域;另一方面,文旅文创在县域全面扎根,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省委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县域经济“成高原”的目标。

  三是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融合。河南是全国唯一兼具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的省份,同时也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文旅文创作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下,以创造新业态、打造新生态的实绩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实效。

  当然,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等也有诸多契合之处,需要多加注意。(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师永伟)

编辑:付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