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交流互鉴 重塑丝路文化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02-08 09:38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提出了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的目标。“一带一路”倡议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新时代重塑丝路文化,必须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重塑平等的丝路文化需要沿线国家努力实现彼此关系对等。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写道,“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平等”可谓建立“大同”世界的必要条件。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泣血疾呼,“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然而,“平等”憾为孙中山毕其一生而未竟之事业。百年沧桑巨变,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在西方却依旧盛行,部分国家仍余毒不减,不平等的国际政治旧秩序沉渣泛起,平等关系之实现知易行难。平等既是物质性财富,更是文化软实力。因此,新时代建立平等的丝路文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同倡导丝路沿线国家用心践行;必须提高参与能力,重申履行《联合国宪章》第78条规定之“联合国会员国间关系,应基于尊重主权平等原则”。新时代凝练平等的丝路文化,还必须重拾千年丝路和平和睦的民族交往历史,互通有无,平等待我、推及他人;必须以史为鉴、肝胆相照,共同建立以自由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投资贸易和文化交流平等主体与合作平台。

  重塑互鉴的丝路文化需要相关国家携手借鉴彼此宝贵经验。“互鉴”即相互学习,不以政治颠覆为企图的共同进步。历史告诉我们,一百多年前中国学习西方是单向非理性的,要么是“裱糊破屋”意图自保残喘,抑或将自己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新时代的中国正在不断交出一份又一份精美漂亮的成绩单,这个“优等生”也日益成为众生竞相学习的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文化各有所长、不分优劣,“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多元共存是基础,交流互鉴是目的。个别国家要敢于放下身段,勇于向“后来者”学习,向弯道超车者点赞;中国要总结近代以来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得失长短,并上升为“中国经验”或“中国方案”,以备后人和他国学习;相关国家更要携起手来,以丝路文化为中心,加大交流互鉴的范围与程度,逐步实现文化共生,建立“共生文化”,共同奠定长期互鉴学习的思想基础和制度基础。

  重塑开放的丝路文化需要沿线国家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方针,也是“一带一路”国家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必须长期努力的目标方向。对外开放不是喊喊口号而又裹足不前,更不是大刀阔斧改革却又开历史的倒车。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发起人,中国率先做出新的姿态和更前沿表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强调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提出必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不仅仅是互通有无、吸引外资,而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举措。“一带一路”国家也开始学习效仿中国的改革开放战略,期待对接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重塑包容的丝路文化需要相关国家理性看待推动共同发展。世界早已是一个“地球村”,却始终缺乏一份共同的村规民约。随着英国脱欧和特朗普掌权美国,西方国家数十年屡试不爽的经济全球化开始遭遇“群龙无首”的尴尬境地,各国开始呼唤对传统的经济全球化进行“改良和变法”,希望中国能够提出适合“逆全球化”之世情、具有一定普适性的全球经济治理方案。中国积极倡导的尊重文明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迄今最合适的“答案”。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民族宗教文化诉求不一,因此,新时代重塑包容的丝路文化,不仅要谋求自我发展,更要追求共同发展、包容发展。中国矢志不渝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倡议,即为我源源不断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但是,“一带一路”倡议并不是变相的经济掠夺和对外侵略,更不是西方人眼里的“马歇尔计划”。“一带一路”不仅要立足国内,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要兼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现实和利益诉求。在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徘徊不前的背景下,中国用行动一次次告诉世人:发展才是安全的最有力保障。

  文化有国别而无国界,磨砺千年的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饱含厚重历史人文和民族宗教灵魂的商贸文化之路。新时代的丝路文化不只适用于“一带一路”,也不只作用于中国,更应该是全世界国家人民共同的精神遗产。新时代的中国,志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密不可分的“世界梦”,丝路文化不仅要重塑辉煌,更要发扬光大,照耀整个世界!

  (作者张红涛单位: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贺心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