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战略深度看之优势再造战略:聚合升级传统优势 提升经济发展能级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2-24 09:59

  主持:记者王丹

  嘉宾: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高级经济师高亚宾

  内涵

  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是在新的形势下,主动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通过科技创新、开放赋能、新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外力,对原有资源禀赋等优势条件进行融合聚合、能量互赋、赋能升级,加速形成综合竞争优势,进而构筑起经济发展胜势。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不存在永续的竞争优势,其优势始终处于动态的转换过程中,而这种转换的成功与否也往往成为国家或地区衰落崛起、兴亡更替的重要原因。在新发展格局下,在外部环境变化和自身能力发展的共变过程中,原有传统优势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将面临重新洗牌、弱化甚至消失,必须在原有基础上持续不断孕育、调整,通过整合、重组和功能提升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和产业分工发生重大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制造业服务化和服务型制造成为主要趋势,以往劳动密集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将受到极大挑战。再造产业优势,一方面在于通过数字赋能、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在价值链上的比重,提高传统产业的工艺技术,丰富产品功能;另一方面在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制高点、赢得主动权。

  一个地区可能拥有区位交通、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诸多单个优势,这些优势组合叠加又会形成一种更为强大的综合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谁能更快地实现优势转换,取得新一轮竞争优势,谁就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更大的市场。

  部署

  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2021年12月,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22年实施优势再造战略的重点任务:加快形成枢纽经济,建设国内外知名消费中心城市。

  2022年1月,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深入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培育30家左右全国领军型物流企业,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壮大新型消费,培育时尚消费,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首店经济、夜经济。稳定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商品消费。着力打造消费市场新地标,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完善农村寄递物流配送体系,释放县乡消费潜力。

  优势再造的典型做法

  ●加速枢纽偏好型产业集聚

  成都市作为国家级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发挥研发制造航空发动机优势,集聚了一批军工集团和航空企业,在临空经济示范区形成了以航空经济为引领,以电子信息、生物、绿色能源等产业为支撑的现代适航产业体系。同时,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带动了旅游、酒店服务、汽车租赁等航空周边产业发展。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湖北省推进“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鼓励传统产业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围绕汽车、家电、智能终端等消费品领域,打造一批品质高、效益好、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

  ●挖掘消费新需求

  上海市大力实施消费地标打造、首发经济提质等八大行动;深圳市加快“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消费集聚区,培育云演艺、云展览、云娱乐等新型消费业态;杭州市打造数字消费之都,叫响“新消费醉杭州”品牌。

  ●扩大有效投资

  安徽省积极布局高端制造,围绕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涂料、环保、化妆品等产业链精心谋划储备一批项目,在土地、用房、研发启动经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

  传统优势弱化亟待重组再造

  主持:您怎么认识我省在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内需规模等方面形成的比较优势?在新发展格局下,这些传统优势逐渐弱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高亚宾:河南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全国“十纵十横”综合运输大通道中有五个经过河南,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郑州1.5小时航空圈、4小时高铁圈覆盖全国主要经济区,以民航为先导、高铁为骨架、高速公路为支撑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东接长三角、北连京津冀、南通粤港澳、西牵成渝的战略枢纽地位更加突出。

  我省是工业大省,全省工业规模总量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第1位,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拥有40个行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5%。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建成了装备制造、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

  全省常住人口接近9937万人、居全国第三位;拥有超过6500万劳动年龄人口、20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低于全国8.46个百分点,未来15年全省将有7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超过2200万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迭代升级。同时,我省交通、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综上所述,我省扩大消费总量和有效投资的空间广阔。

  尽管我省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坚实、市场规模庞大,但是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任务新要求,这些比较优势尚未实现组合发挥、倍增放大。枢纽经济尚未形成规模,交通枢纽“流量”大于“留量”,枢纽偏好型产业规模小、产业链不健全、市场竞争力弱。产业基础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链整体优势,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产业链前端、价值链低端。内需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消费潜力与人口大省地位不相匹配。因此,要进一步深挖、扩展和转化原有优势,进行优势重组、整合、再造,尽快实现传统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换,推动经济发展能级跃升。

  壮大产业集群做强枢纽经济

  主持:我省交通便利、四通八达,但过而不驻、流而不聚的问题明显。解决物流产业、枢纽经济方面的堵点,应在哪些方面着力?

  高亚宾:要研究制定河南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规划或方案,针对航空经济、高铁经济、陆港经济、港口经济等不同领域,分别制定行动计划,培育壮大枢纽产业集群,构建层级合理、功能清晰、分工协作的枢纽经济发展格局。

  加强物流枢纽建设,促进“流量”变“留量”。突出国家物流枢纽龙头带动作用,支持郑州打造以空港型、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和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支撑的现代国际物流中心,规划建设临空经济示范区、临空经济产业基地等,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节点。强化洛阳、安阳、商丘、南阳、信阳等城市国家物流枢纽节点支撑,建设一批国家级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推动物流枢纽从物流要素集聚中心向全产业链资源配置中心转变。

  大力发展“枢纽+”,促进“集聚”变“集群”。坚持“双招双引”,因地制宜发展“枢纽+先进制造业”“枢纽+生产性服务业”“枢纽+物流+商贸”“枢纽+文旅”等,培育一批枢纽偏好型产业集群。依托空港型枢纽构建临空产业集群,支持郑州航空港区培育壮大高端制造、航空物流、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贸易、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加快商务会展、科技研发、人力资源等总部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临空经济高地。依托郑州、安阳等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积极发展航空会展、航空运动等产业,打造一批特色通航小镇。依托高铁枢纽构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充分发挥高铁优势,支持郑州、洛阳、南阳等城市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集聚发展商贸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咨询等产业,构建高铁高端商务商业圈。依托铁路口岸构建陆港经济产业集群,加快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郑州国际陆港新节点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国际运邮等高附加值产业,在中欧班列(郑州)沿线国家布局建设一批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发展跨境货物加工与转口贸易。依托港口枢纽构建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周口港“公铁水空”立体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物流、大件物流、集装箱物流,积极培育快递物流、保税物流、冷链物流等,做大做强农副产品加工业。

  深化开放合作,促进“交通圈”变“经济圈”。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带来的时空变化,推动我省枢纽型经济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主要经济区的战略合作与互动发展,主动加强与大型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对接,共同建设一批经济合作园区、“产业飞地”“创新飞地”等,承接技术辐射和产业转移,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强化产城融合,促进“物流节点城市”变“枢纽城市”。着眼城市发展需求织密枢纽网络,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完善枢纽综合服务功能,扩大枢纽辐射范围。依托枢纽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建立紧密产业、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清单,在产业引进上严格把关。依托枢纽和产业来提升城市化质量和水平,发挥枢纽的纽带作用,优化城市发展布局,完善区域内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加快周边旧城更新改造,打造城市功能化新区,吸引更多资源要素集聚。

  促进五链深度耦合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

  主持:我省制造业高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不强。如何锻长板、补短板,让“河南制造”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成为关键环、中高端?

  高亚宾:当前,区域竞争已经成为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体系的竞争,要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链主”地位的产业链。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既要做强优势产业基础,又要增强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依托我省装备制造、食品制造、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和新材料五大优势产业,推动龙头企业在研发设计、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品牌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若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和链主地位的“头部”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聚焦关键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细分领域,在新兴产业链中培育一批“单项冠军”“独角兽”“瞪羚”企业。围绕氢能、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领域,抢滩布局“新赛道”,聚焦进口替代或填补国内空白的前沿领域,加快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众创空间,快速精准地实现布局。

  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创新研发、工业设计、数据服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工业软件、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发挥创意设计、数据分析、服务流量等优势,加强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新模式。鼓励科技服务、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企业延伸价值链,搭建工业设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专业服务平台,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主导的生态圈,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化、平台化服务。

  发展数字经济,赋能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发挥数字经济牵引、赋能、撬动作用,促进数字经济在产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全面提升数智赋能,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工业领域,加快制定重点企业、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路线图,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打造一批数字园区、数字工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增智,实现精准固链补链强链。在物流、文旅、金融、商贸、会展等服务业领域,通过植入数字化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高服务效率。

  加快开发区建设,谋划布局标志性产业链。按照“一县(市)一省级开发区”要求,加强开发区规划编制,促进开发区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核心功能、提升发展质量,引导每个开发区聚焦1—2个主导产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业链。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或未来产业园区。支持开发区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率先实施“科技大脑+未来实验室”改革新范式,加快数字园区建设,支持探索新型治理模式。

  对接投资消费需求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主持:我省人口多、消费市场大,但仍存在供需结构性错配问题。应从哪些方面发力,把我省的内需潜力充分释放出来?

  高亚宾: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发挥我省强大的市场优势,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积极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从短板领域着手,持续扩大有效投资。针对我省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大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短板领域以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领域,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的撬动作用,提高各类投资基金使用效率,提前谋划储备项目,发挥有效投资的带动作用。

  从供给端发力,加快中高端产品开发和品牌培育。深度挖掘用户需求,支持企业在产品开发、外观设计等方面加强创新,推进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增加重大装备、汽车和零部件、新型材料、智能产品、时尚消费品、绿色产品供给。对照国际最高标准,开展“质量标杆进企业”活动,加强产品质量全过程管控。实施品牌战略,创建品牌示范企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打造一批在细分市场具有全国或全球竞争力的“单项冠军”,培育一批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优质产品以及中小企业名牌产品。

  从需求端提质,培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支持郑州、洛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积极在文化创意、服装、假发等时尚领域发展首店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布局数字化消费网络,推动互联网消费和实体店消费相结合,推广“互联网+消费”。积极发展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便捷化线上办公等线上服务新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智慧体验馆等新零售。大力发展旅游、非遗产品、食品、时尚精品等定制服务。扩大电商、快递、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激发农村消费潜力。依托城市步行街、文化街区、有条件的景区等,推出音乐节、美食节、露天电影节、艺术节等夜间消费主题活动,争创国家级、省级步行街和夜间旅游消费集聚区,叫响夜经济品牌。

  从制度上创新,建立健全促进消费的发展环境。积极落实国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措施,打通收入分配、财富增长与消费之间的循环堵点,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建立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追溯体系,畅通消费维权渠道,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市场环境。大力发展服务型消费,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探索推进全省居住证“一证通认”制度,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权益,使农民向往进城、放心进城。

  策划:董林 刘雅鸣

  统筹:孙德中

  执行:刘玉梅 李定宇 王华岗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