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丘陵山区县域全域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来源:中州学刊
时间:2022-02-25 10:42

  摘要: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全域旅游以来,河南省丘陵山区部分县市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围绕山水特色做文章、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提供旅游发展要素保障、打造大中小相结合的旅游项目集群,促进了县域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为乡村产业振兴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径。在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总结梳理全域旅游发展获得显著成效县域的经验与做法,从中厘清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主要着力点等问题,有益于为类似地域发展全域旅游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地域模式;河南省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生产要素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有机整合,集中力量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发展模式。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调研时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为推进旅游业改革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2017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全域旅游”一词,成为“两会”热词,引起全社会重视。河南省南部的大别—桐柏山区、西部的伏牛山区和西北部的太行山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近些年,经过各地积极探索,初步在部分县域形成了比较切实可行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推动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有效促进了内循环。

  一、河南省发展县域全域旅游的方法

   1.做好顶层设计

  丘陵山区相关县市过去对旅游业关注度不高,没有下大功夫发展旅游业。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春季赏花、夏季避暑、秋季看红叶、冬季滑雪或欣赏冰挂,成为很多时尚消费者的共同需求。因此,位于丘陵山区、自然条件优越的县域,发展全域旅游成为一种战略选择。为此,我们调研了相关县市,下文所提及的数据也均为调研所得。对于县域领导来说,发展全域旅游是一件全新的工作。尽管国外有成熟的案例,沿海地区也有做得比较好的县域,但真正把这一项工作在当地顺利推动起来,形成乡村产业振兴的新热点,确实需要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县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就是说,作为地方党委的一把手,县委书记要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直接领导,亲自谋划与推动,克服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培育出当地乡村产业振兴的新支点。我们调研的相关县市基本上都是这样做的。比如近几年以文旅融合推动县域全域旅游成效比较显著的豫南大别山区的新县,立足“红色引领、绿色发展”的定位,将文化旅游事业作为发展主要方向之一,坚持整体推进,注重改革创新,强化支撑保障,扎实推动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新县在顶层设计上突出三大保障: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县旅游委,县委书记任主任,县长任第一副主任,明确一名副县长主管旅游,强化旅游委在政策协调、文旅融合、产业布局等方面的统筹领导,建立健全“县有旅游委、乡有旅游办、村有管委会”的新三级旅游管理体系,树立大抓旅游的鲜明导向。结合全县机构改革,整合文化、旅游、广电、体育职能,组建全信阳市唯一的文化广电和旅游体育局,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局长,成立文物事务中心、文化旅游规划发展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重组县文化馆、图书馆,构建“文广旅体”大盘子,消除文旅融合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实现县、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建立“1+3+N”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创新设立旅游安监分局和食品安全监察大队,将旅游执法职能并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实现文化旅游市场监管全覆盖。成立涵盖全县所有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行业协会组织26个,完善行业自律机制。探索建立全域旅游统计指标体系,优选600个样本点,在传统旅游统计基础上,增加乡村旅游消费、农业观光采摘等7个统计门类,尽可能客观反映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三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组建文化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统筹整合项目资金和财政资金,设立“5个1000万”的产业发展引导资金,鼓励乡村内置金融投入建旅,支持工商资本下乡兴旅,实现政府筹资、部门争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民间注资“多轮驱动”。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招商采取“一事一议”的弹性引进制度,鼓励各类资本、人才等参与旅游开发,为文旅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投资与人才资源支撑。又如豫西山区的栾川县,在推动全域旅游过程中,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全县15个乡镇、50个县直单位为成员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指挥部,定期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栾川县将全域旅游发展纳入全县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奖优罚劣和干部选任的重要依据。还有以美学经济引领全域旅游的修武县,也是涉及全域旅游的重要事项由县委书记直接谋划、直接指挥、直接督办、直接参与,形成了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2.围绕山水特色做文章

  丘陵山区最大的特色就是自然景观美丽,而且有山、有水、有绿、有故事,容易营造吸引游客、让旅游者流连忘返的多种场景,这是在发展旅游方面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相比最突出的优势。基于这种优势,县域在进行旅游规划时,要紧紧围绕山水特色,做出科学内涵丰富、地域特色突出的高质量旅游规划,以引领当地新产业的健康发展。大别山区的新县,自2013年起开展了连续3年的“英雄梦、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把旅游规划做得非常系统。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三个尊重”,牢守“底线”“红线”。一是尊重自然生态。把生态环境作为旅游的根基土壤,倡导树立“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理念,坚持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截断河流、不取直道路,守好生态底色。二是尊重历史风貌。坚持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为原则发展全域旅游,不大拆大建,不涂脂抹粉,不贪大求洋,保持村庄自然肌理,做到“修旧如旧”,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挖掘乡村传统文化积淀,建设非遗博物馆、村史馆等文化传习场馆,开发出民俗文化体验、传统文艺表演、农耕文化展示等特色文旅产品,守护乡村旅游的“灵魂”。三是尊重群众主体。在涉及当地发展的重大问题上,真正让群众唱主角,当政府部门、专家意见和村民意见不一致时,以村民意见为主;当大多数村民意见和个别农户意见不一致时,尽可能尊重个别农户意见,通过“村规民约”来解决分歧,形成全员共建、全民共享的发展格局。栾川县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高质量编制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规划》《旅游重点村发展规划》等31项旅游专项规划,形成了包含总规、控规、项目设计等层次分明、规范有效、相互衔接、执行有力的全域旅游规划体系。太行山区以“红旗渠”著称的林州市,瞄准一流水平,投入1000余万元,聘请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等知名规划设计机构,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林州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

  《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详规》等多项旅游规划,孕育出红旗渠红色教育游、太行大峡谷绿色生态游、林虑山蓝天滑翔游三大品牌,成为引领当地全域旅游发展的纲领性依据。

   3.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文旅资源,而且文化故事往往常说常新、经久不衰,是发展全域旅游的软实力。高度重视文化资源挖掘,是推动全域旅游的重要支撑点。新县是全国著名的将军县,也是国家生态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攻坚重点县。立足境内丰富的“红、绿、古”文化资源,深挖蕴藏其中的红色文化、山水文化、传统文化,将文化元素最大限度融入旅游之中,不断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一是以红色文化引领研学游。抢抓国家“1231”红色旅游工程发展机遇,对全县365处红色遗址遗迹进行排查、保护,先后对鄂豫皖苏区将帅馆、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河南省检察博物馆等40多个精品工程,重点对鄂豫皖苏区首府博物馆、烈士陵园和首府旧址街区等进行改造提升,建好红色景区。以大别山干部学院、大别山商学院为依托,深入挖掘大别山精神内涵,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商务培训产业,开发了现场式、访谈式、体验式等10余种教学方式,打造现场教学点,开展多层次红色旅游体验活动,构建了多门类教学体系,开班以来共培训学员20余万人。2016年以来,红色培训需求日益增长,全县自发成立红色培训机构17家,年培训各地学员达10万人次。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评估,大别山红色教育旅游品牌价值高达38.6亿元。二是以山水文化带动生态游。引进大别山露营公园公司,建成大别山房车小镇,推进香山湖水上游乐园、大别山体育馆、武占岭漂流度假区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拓展旅游空间。建成全省首条500公里大别山(新县)国家登山健身步道,先后举办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联赛、全国百公里户外运动挑战赛、亚洲越野大师赛等大型体育赛事,步道经济繁荣发展。利用大别山四季花、四时景,坚持以花为媒、以花会友,打造“赏花济”旅游品牌,带动了旅游、民宿、餐饮等行业发展。发展以田园风光为依托的文化采风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个民歌采风基地、大别山摄影采风基地、大别山文学创作基地等落户新县,吸引更多游客追寻乡村故事、发现山水之美,推动“山水之乐”向“文化之乐”升级。三是以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游。依托原生态古建筑、古树、古寨等风貌特色,将自然与人文、古朴与现代深度融合,打造了西河湾、丁李湾、毛铺等古村落休闲度假基地。依托“豫风楚韵”特色,激活以“乡村创客”为主题的创意游,用“双创”理念经营乡村,将创客平台植入乡村,打造了河南省首个乡镇层面的创客小镇田铺大塆。建成千斤乡农耕文化馆、奇龙岭民俗文化园、丁李湾古村落生态博物馆、大别山油茶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展现原生态豫南乡村的独特魅力。举办全国村晚盛典、大别山民间文化艺术节、大别山民俗文化节等系列大型文化旅游活动,拍摄《美在九镇十八湾》《西河恋歌》等多部乡村微电影,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播出《中国影像方志·新县篇》,全方位展示新县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农耕文化。

  4.提供旅游发展要素保障

  发展县域全域旅游,需要涉及旅游发展各个方面的要素保障,特别是资金、用地、管理、服务等投入。只有这些要素供给充足,才能够促进全域旅游健康发展。栾川县通过六项创新为全域旅游提供了要素保障。一是创新投入机制。提出工业反哺旅游业的号召,引导县内民营企业家累计投资近50亿元注入旅游业,老君山、重渡沟、伏牛山滑雪乐园、抱犊寨、龙峪湾、伊水湾大酒店、伏牛山居温泉度假村等一大批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落地投用。全县景区数量达到15家,其中14家由社会资本投入。目前,全县已建成2个国家5A级景区、7个国家4A级景区以及5个3A级乡村景区。二是创新金融支持方法。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栾川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主要通过设立信用村、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质押和门票收费权质押等方式,盘活金融资源,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已累计向旅游景区、农家宾馆等各类旅游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5亿元。三是创新用地政策。紧紧抓住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机遇,制定出台了《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衔接工作方案》,提出旅游用地分类体系,盘活宅基地的公共资源属性,科学引导农村居民有序发展乡村旅游。同时,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林业综合改革,探索多种农民集体土地、林地利用方式,带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旅游精准扶贫。四是创新旅游管理。围绕优化旅游市场发展环境,率先成立了国内首个县级旅游警察大队,组建旅游联合执法队,成立旅游巡回法庭、旅游工商分局,形成旅游治理“1+3+N”新模式。为提升农家宾馆服务质量,在全省率先开展农家宾馆“10个1”“44个有”标准提升行动,明确经营农家宾馆的44个必备条件,顺利完成全县1119家农家宾馆的提升改造工程,同时在各旅游专业村成立农家宾馆协会,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共同约束。五是创新营销模式。策划推出“奇境栾川”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持续在央视等主流媒体叫响栾川旅游品牌。连续两年成功举办“老家河南,栾川过年”、迎新马拉松比赛等系列活动,打造冬季游品牌。连续三年在全国率先举办高速公路免费活动,累计接待游客39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直接、间接带动13万人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开启了“旅游+交通+扶贫”新模式。六是创新旅游服务。树立“游客永远是对的”理念,发布栾川旅游“十个不”公开承诺,严格规范旅游从业行为。因此,栾川县的旅游服务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5.打造大中小相结合的旅游项目集群

  发展全域旅游必须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做好中长期旅游规划,整合旅游景点、旅游项目和所有旅游资源,形成组合优势。因为全域旅游涉及全县的每一个乡村,几乎涉及每一个居民。所以,要把大中小旅游项目组合起来,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的资源,共同整合为旅游项目集群,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特别是在吃、住、行方面,要丰富业态,做好每一个具体支点,提升每一位游客的满意度。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和质量,吸引旅游领域的高端资源介入,扩大当地旅游项目的影响力。栾川县坚持旅游业态和旅游项目“谨慎选择、定位精准、档次高端、规模适中、适当超前”的原则,充分做好市场调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和建议,与上级主管部门密切沟通,使项目业态符合上级旅游总体规划和发展方向,适应高端资源在市场上优化配置的需要。经过不断的丰富旅游业态、做优旅游项目集群,栾川的全域旅游发展已经进入良性循环阶段,绿水青山正发挥出源源不断的经济社会效益。新县在推动全域旅游过程中,通过打造田铺大塆、西河、丁李湾等一批特色精品旅游村,叫响了“九镇十八湾”等旅游品牌;通过打造提升大别山干部学院,形成了全国知名的红色教育品牌。在这两大品牌影响下,“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的美誉越来越响、越传越远,主要景区景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为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二、河南省县域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效

  1.改变了城乡面貌

  发展全域旅游不仅能为广大游客提供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干净整洁卫生的接待条件,还可以改善当地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打通城乡交通线路,加快改30善城乡面貌。例如,地处大别山区的新县通过全域旅游全面改善了城乡面貌。在城区,围绕魅力县城建设和文明城市创建,持续加大市政建设投入,打造10分钟停车圈、10分钟公厕圈、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10分钟体育健身圈,营造主客共享的、以整洁美丽为主题的城市旅游环境。在乡村,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和五年行动计划,坚持“干净就是美、持续就是好”,建立健全“村收集、乡转运和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机制,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垃圾污水处理PPP项目,推进“厕所革命”,被评为河南省“厕所革命”先进县;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百人以上自然村都修通了旅游公路,建成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和旅游大数据中心,推动重点景区和精品乡村旅游点免费WIFI全覆盖。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全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均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和省级以上卫生乡镇。优美的环境,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硬支撑。如林州市,充分利用太行山区山高水长、断崖峭壁林立的自然环境优势,以环境清洁为抓手,结合庙荒村、止方村、马地掌村、魏家庄村等乡村振兴战略示范村,打造红旗渠畔西部生态旅游休闲带,建成了市域西部山区环境优雅的森林休闲带,成为旅游者热爱的打卡地。其他还有石板岩的休闲度假、鲁班壑的登山健身、茶店的菊海花田等都受到慕名前来的游客的热捧。在全民旅游时代,昔日的大山深处,因为环境幽美,成为今日的网红热点。

  2.拓展了旅游空间

  丘陵山区各县市,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优势,发掘游客感兴趣的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生态绿色、古色古香村落、红色故事、文化经典、地方小吃、文创产品、野外写生等旅游项目,为旅游观光者提供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吸引了老、中、青、幼等各类群组的游客,使旅游空间大大拓展。如革命老区新县,立足特殊资源禀赋,推动红色文化游、绿色生态游、古色乡村游等多彩融合。在平面布局上,重点建设“一城三线”精品旅游线路,打造红、绿、古三大旅游片区;在立体布局上,山上重点发展避暑休闲、观光览胜,山下重点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自驾,中间重点发展特色文化、写生创作;在时间布局上,发展全天候、全时段四季游,打破旺季淡季界线,形成全景、全域、全时旅游经济生态圈。通过全方位文旅融合、全域发展,推动旅游由传统“卖景区”向现代“卖全域”拓展,由过去“卖风景”向现在“卖文化”延伸,由以往“少数人忙”到当今“全民忙”转变,既解决了传统理念下景区景点少的难题,又从同质化竞争的困境中成功突围,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全县旅游实践呈现“有门无票、有区无界、有景无点”的鲜明特色,被新华社专题报道点赞。以“红旗渠精神”著称的林州市,以石板岩镇为代表,按照全域旅游的思路打通了深山峡谷对外的交通联系。在困难时代因为交通不便而创造的“扁担精神”,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使用“石板岩”盖房子的习俗与景观,因为太行山行路特别困难而绕山沟修建的盘旋十六拐的公路,因为太行山山脊狭窄而沿山脊修建的太行天路,因为耕地资源稀缺而在山半腰地势相对平缓的地段修建的梯田以及居住户数较少的小村落,困难年代当地老百姓赖以存活的黑面窝窝头等,现在均成为全域旅游的好项目,让大量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流连忘返,让城市环境生长的少年儿童新鲜无比,让银发一族回忆起“难忘的岁月”,让研学者体验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3.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最大的理论支撑点之一就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用来弥补城市产业发展的短板。作为乡村产业振兴的代表性产业之一,全域旅游更具有典型性,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缩影。立足于一产基础,有乡村绿色农业产品作支撑。基于一产延伸,升级成为地方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转变成旅游商品。顺延产业链,形成乡村旅游发展最火的乡村特色餐饮与乡间民宿,为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开辟广阔市场。正是因为在乡村旅游形成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特殊业态,使全域旅游具有稳定的可持续性,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模式之一。大别山区的新县拥有好山好水好空气,就生产好产品。游客走进乡村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就是最好的广告,大大刺激了当地绿色农产品消费。在此基础上,全县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企业68家,开发茶叶、油茶、葛根、山野菜等农副土特产品和特色手工艺旅游商品340多种,建成了一批村级旅游商品示范店,催热了备受欢迎的“后备厢”经济。乡村旅游还拉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服务业发展,很多农特产品成为旅游商品,促进了产业融合发展。至2019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33.5%上升至42.6%,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转型升级趋势。豫西山区的栾川县,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的原则,全力打造“栾川印象”区域农产品品牌,发展扶贫基地27个,先后带动1751户贫困户、5250人增加了收入。如今,栾川的玉米糁、土蜂蜜、柿子醋等山货“出山”,都打上了“栾川印象”的标签,身价倍增,成为游客购物车中的“新宠”。依托20多家涉农企业发展扶贫产业基地27个,打通“土地流转挣租金、入股分红挣股金、务工就业挣薪金”的增收渠道,辐射带动2万余名群众增收致富,第三产业发展激活了乡村地区的经济资源。

   4.推动了乡村产业振兴

  全域旅游涉及面比较大,就业人口比较多,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柱。革命圣地新县近几年深入挖掘开发乡村的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人力资源,把乡村“沉睡的资源”唤醒,变成财富,变成资本,变成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的重要资源,带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17年至2019年,全县旅游综合收入、游客接待量均保持年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9年,全县一共接待游客100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7亿元。如果用年接待游客人次与当地常住人口之比作为县域全域旅游接待指数的话,2019年新县的全域旅游接待指数为34.7。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全省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2014年新县排名全省第49位,2017年升至第12位,实现长足进步。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县调研考察时指出,新县“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对当地乡村振兴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栾川县通过发展全域旅游,全县农家宾馆数量由原来的750户增加到现在的1442户,农家宾馆直接从业人员由2200人快速增加到3880人,带动从业人员由13.4万人增加到17.1万人,形成了重渡沟、庄子、协心等全省知名的乡村旅游发展典范村。2014年以来,栾川接待游客量连年突破1000万人次。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638.1万人次,县域全域旅游接待指数达46.2,居全省县域第一位,实现旅游总收入96.3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16.5%,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柱产业。

  5.促进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因为发展全域旅游,形成了新的产业增长点,老百姓通过就地就业增加了收入,县域经济被激活,当地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以新县为例,通过引导农户发展乡村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入股股金、就业薪金、资产租金”多重收益,将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最大限度转化为群众共享的红利。经过持续努力,全县32个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整体脱贫。全县旅游从业人员5万多人,84%的贫困群众在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受益,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同时,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还为农民打开了一扇“睁眼看世界”的窗户,新观念、新思维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涌入,让村民开始重新打量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文明习惯在养成、内生动力被激发,实现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双赢。新县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的做法具有代表性,先后被央视《焦点访谈》、《新华每日电讯》等进行专期报道,被《河南日报》《河南新闻联播》等连续报道。2017—2019年,连续三年河南省旅游扶贫现场会在新县召开,学习新县的经验与做法。新县也因为发展全域旅游,率先在大别山区脱贫摘帽,被确定为河南省旅游扶贫示范县、乡村振兴示范县。栾川县以全域旅游为载体,充分发挥各地的优势,61个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占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1%。由于发展全域旅游,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2019年栾川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

  三、初步结论

  通过对河南省新县、栾川县、林州市、修武县等丘陵山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方法与实际成效的调研与分析,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丘陵山区是河南省发展县域全域旅游的重点

  就河南省各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与历史人文条件看,丘陵山区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与绿水青山,而且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文明积淀上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加上革命战争年代和建国以后发展与建设过程中积累的红色文化资源,使大部分丘陵山区县市具有发展全域旅游的内在条件与外在需求。近几年,全省大部分丘陵山区县市开始重视全域旅游发展,已经有部分县市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值得认真梳理与总结。就市场需求分析,在全省丘陵山区再发展一批全域旅游县市,仍然具有可行性。我们在基层调研时,常听到部分平原县市提出要发展全域旅游,对此,还需慎重考量,认真做进一步的调研与论证,以免过度热衷于县域全域旅游导致乡村产业振兴之路受阻。从2019年、2020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两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看,河南省第一批选3个,分别是修武县、济源市、新县;第二批入选4个,分别是林州市、栾川县、浉河区、博爱县。其中,只有博爱县是平原县,其余6个均在丘陵山区。所以,河南省发展全域旅游的重点应放在丘陵山区。

   2.发展县域全域旅游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发展县域全域旅游,是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全新课题,需要调动全社会方方面面的资源,整合县、乡(镇)、村各级领导力量。从目前全省发展成效比较显著的各县市的实际情况分析,凡能够从加强组织领导入手,动员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均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效果。均为县(市)书记亲自抓、亲自谋划、亲自推动,从上到下形成整体性工作合力,才促进了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

   3.发展县域全域旅游一定要在旅游项目谋划上下功夫

  与传统的重大旅游项目引领旅游业发展的方式不同,县域全域旅游是在一个县域的绝大部分地区都要形成旅游业态,吸引各级各类的游客群。所以,县域全域旅游在项目谋划上确实需要大胆创新,在充分利用绿水青山资源的同时,以地方特色文化为灵魂,把本地特色文化挖掘好、利用好,让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有一段传颂古今的佳话、有一些吸引眼球的特色建筑或民俗活动,才能彰显独特魅力、放大发展优势,让文化旅游产业更具生机和活力。按照这种思路,在县、乡、村分别谋划大中小相结合的旅游项目集群,并提供相关的要素保障,以满足不同类别的游客群体需求,尽力为每一位游客提供比较满意的服务。

   4.发展县域全域旅游要突出群众主体地位

  发展县域全域旅游,目的是促进当地乡村产业振兴,提升群众的收入水平。所以,发展县域全域旅游要时刻不忘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围绕群众的利益。乡村产业振兴,首先是人的振兴。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尊重群众、广泛发动群众,注重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让群众在发展中出一份力、建一份功,增强荣誉感归属感,提升获得感幸福感,激发出努力奋斗的内生动力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活力,让乡村产业振兴与发展有动力、可持续,并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

  5.发展县域全域旅游需要统筹相关要素保障

  县域全域旅游发展涉及面广,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统筹推进,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支持和共同参与。一要强化金融支持。深化旅游投融资改革,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依托金融机构推出普惠性信贷产品,积极向旅游景区、农家宾馆等各类旅游经营主体发放贷款,解决景区融资、个人贷款难题,为全域旅游提供现代金融的源泉活水。二要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统筹景区各项资源,通过公司化运作,建立适合景区自身的消费模式和营利模式,提升旅游产品的增值服务能力和信息扩散能力。三要重视全域旅游管理运营。项目落地实施前就要考虑以后的运营管理,吸收借鉴外地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进模式,加强与专业团队合作,提高乡村旅游专业化水平。通过有效整合要素资源,提高旅游项目的运营效率,确保全域旅游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调动村民参与发展全域旅游的积极性。

   6.发展县域全域旅游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领域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畅通内循环,有效扩大内需和居民消费。县域全域旅游是近几年刚刚起步的一个消费领域,契合了城镇居民向往美好生活的历史性需求,发展潜力比较大。因此,

  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视野出发,需要进一步加快县域全域旅游发展步伐,为城镇居民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消费机会,为地方经济发展输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N].新华每日电讯,2020-12-30.

  [2]王佳果,韦俊峰,吴忠军.全域旅游:概念的发展与理性反思[J].旅游导刊,2018,(3).

  [3]徐珍珍,余意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J].世界地理研究,2019,(2).

  [4]张占仓.准确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与河南推进的重点[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

  [5]张可云,肖金成,高国力,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

  [J].区域经济评论,2021,(1).

  [6]徐忠勇.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20,(9).

  [7]陈明星.“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及其应对

  [J].中州学刊,2020,(4).

  [8]安晓明.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实践问题与应对[J].西部论坛,2020,(6).

  [9]沈维萍,田红.我国低山丘陵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山东省胶州市里岔镇南部山区为例[J].经济论坛,2018,(12).

  [10]王胜昔,胡青青.金融支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9,(26).

  [11]魏后凯.推动脱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N].中国纪检监察报,

  2020-10-15.

  [12]吴必虎.袁家村经验:谁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问题

  [J].中国乡村发现,2021,(1).

  【作者:张占仓 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社科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 本文系基金项目:世界银行贷款中国经济改革促进与能力加强项目“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的模式探索与政策支持研究”TCC6(B06-2019)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