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与建议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3-02 10:4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当前,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新时代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郑州市位于中部地区,以加快建设国家级中心城市为目标,近年来,在实现较快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不断探索建设“平安郑州”的可靠路径。

  一、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现实表明,坚持“党建+”模式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党建打头,着重做好以下两点。

  (一)确保国家、省、市方针政策的真正落地实施,上下一心,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走形不变味,不搞无原则的变通,不搞阳奉阴违,凝聚基层党组织的向心力。

  (二)多渠道、多方法调动党员积极性。通过述职、考核、定岗定责、投票评议等方式,进一步细化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员身份亮出来,真正让党员走在前、干在前,同时将大任务进行小切割,畅通参与渠道及激励追责机制。

  二、畅通机制,理顺架构,打通市域治理通道

  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工作的全局。首先要把蛋糕做大做强,丰富社会资源;其次,在分配和利用的过程中,要提高效率和科学化水平。

  (一)理顺纵向架构,找准市域功能定位。一方面,对照国家大政方针,对接好各项职能部门,加强政策解读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根据各地实际,在国家的总方针与根本原则指导下,制定适合各地区及县乡的实现路径,确保国家意志在基层得到顺利贯彻实施。

  (二)强化市域统筹能力,完善横向协调机制。包括郑州市与兄弟地市之间、郑州市六县六区之间、各乡镇之间、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协调,坚持全链条管理,致力高效协同。

  (三)加强创新机制。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同时,适当赋予六县六区自主权,把责任层层压实,加强监督跟进,确保治理实效。

  三、完善全周期管理机制,加强风险检测预判能力

  尤其针对今年疫情汛情,郑州市多方查漏补缺,提高应急能力。一是以问题为导向,实行结果倒逼模式,制定预期效果,分权给六县六区,让基层在统一指挥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各自实际出效果;二是加强市域范围的综合调控及对基层的指导力度,全程参与、全程检测,发现问题于未然,及时消解;三是细化考核目标,打破原有的简单、笼统测评,让测评真正全方位显示工作实效;四是动员群众过程参与,合理访查方式,畅通群众诉求渠道,避免出现政府与群众“共谋”等现象存在;五是运用大数据检测等智慧化手段,提高风险研判能力。

  四、打造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一)打造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团体、基层群众的自治力量。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建议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以兼职身份加入到社会治理当中,提高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二是配套社会组织及社会工作者成长路径及激励机制,激发积极性创造性,让“自治”发挥更好更大作用,也让参与自治的群众有更多的归属感、成就感,共同分享社会发展进步的荣光。三是利用郑州深厚的文化基础,深挖文化根基,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重拾时代记忆,让古老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治理中重新焕发时代光芒。四是弘扬向善的道德氛围,把国家法律转化为群众发自内心的自我约束,化作道德力量,发挥先进人物,如河南好人、疫情防控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等的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影响身边人,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二)科学合理划分网格。加强社区联系群众制度,经常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深入群众,与群众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将矛盾焦点防患于未然、化解于平时,增强群众参与感、归属感、安全感。

  (三)完善社会信用评价机制。诚信是人际社会交往的基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郑州社会信用评价机制,在全社会开展信用建设,促进公民遵纪守法,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有力支撑。

  五、打造市域社会治理智慧一体化平台

  信息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要全面推进郑州市域治理现代化,信息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依托科技力量,利用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各类数据进行精细化整理,提高科技研发与实践应用能力,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打通各政务平台的数据上传、共享、使用,让科技和数据走在前面,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主动性。

  (二)市委、市政府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加强数据分析研判,提高利用率,实现数据增值。

  (三)针对各类信息平台可能出现的漏洞,不断对参与信息管理与应用人员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安全指导,同时最大限度做好数据的保存、流转、传输工作,保护国家安全、个人信息安全,让我们的信息在安全的范围里高效流通。

  【作者:王四炯 单位:郑州市委党校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研究(立项号2021JC5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