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战略深度看:在换道领跑中实现新跨越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03-07 10:27

  内涵

  换道领跑,“换道”是方向,“领跑”是目标。建设现代化河南,必须洞察先进生产力变革趋势,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以敢为人先的勇气胆识,发展更具潜力和前景的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实现换道加速、领跑发展。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必须立足全省实际,着眼未来30年发展,以传统产业提质升级筑强基本盘,以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开辟新赛道,以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抢占制高点,加快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创新更强、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新标杆。

   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筑牢制造业发展基本盘

  传统优势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新产业新动能形成的发端。河南省是能源原材料大省,2020年五大传统产业和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为8469个、5750个,分别占全省的46.2%、35.8%,工业投资分别占全省的44.6%、34.3%。突出五大传统产业和六大高耗能行业发展基础优势,加强与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打造一批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性强的千亿、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加速推进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发展。

  以科技赋能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延伸。支持食品、装备制造、材料、化工和轻工纺织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制造模式新变革和“材料+装备+品牌”提升,构建产业间链式发展、区域间相互合作的协同发展机制,高位嫁接发展“新制造”。一要建设高能级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或创新联合体,更大力度紧盯“独到性原创技术”研发方向努力,推动基础材料延链发展高端“新材料”、传统装备转型发展智能“新装备”、汽车产业拓展智能网联“新赛道”,轻纺食品打造现代时尚“新品牌”。二要建设高质量的强企群链共生体系。实施集群强链提升行动,全力打造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现代轻纺和绿色建材万亿级产业集群、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和现代化工5000亿级产业集群,增强产业链完整性、稳定性、前沿性、创新性和高端性。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头部企业,培育一批具有产业链主导力“链主”企业、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单项冠军(上市公司)企业。三要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跃升发展。实施产业集群产城融合示范工程,推动产业集群建设与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洛阳副中心城市、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加快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谋划建设一大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宜居宜业的产业生态综合体。

  以新技改推动六大高耗能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升级发展。实施新一轮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示范应用工程,改造升级煤炭、化工等产业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推动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一是推动制造业“向智”转型。坚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支持企业开展“哑设备”改造、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构建产品、设备和产线的数字孪生模型,发展数字化设计、精益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物流等试点应用。二是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锚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完善节能降耗的市场化机制,积极布局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大力发展绿色技术、绿色设计、绿色工艺、绿色产品,建设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碳中和试点园区(工厂),构建全生命周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三是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引导制造业企业向附加值高的服务环节延伸,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精准化定制服务、全生命周期运维等,实现由产品制造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鼓励骨干服务企业发展反向制造、反向整合,与制造业企业联合打造网络化协同生产服务体系。四是设立省级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库。牢树“项目为王”鲜明理念,在“三个一批”项目库基础上增设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库,参照“三个一批”项目管理办法,每年筛选一批重大工业技改项目,建立“一企一档”,加强项目督导管理。对入库的工业技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土地、环境、能耗等指标平衡,确保入库项目早开工、早落地、早见效。

  以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地区转型探索传统产业发展“新模式”。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经济转型压力较大,河南省拥有9个老工业城市、15个资源型城市,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加快推动老工业城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分类推进资源型地区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持续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新模式,示范引领全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要推动老工业城市振兴发展。立足老工业城市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制造业竞争优势重构,做精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促进老工业城市整体转型。二要推动资源型地区创新发展。鼓励资源型地区分类探索特色转型道路,加快构建绿色高效的资源开发模式,争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转型创新试验区。重点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质量,促进资源富集地区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产业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新兴产业,引进建设一批特色创新平台、产业创新集群和区域创业创新中心,实现发展动能根本性转换。三要高水平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深入落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方案,加快示范区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制造业竞争力,建设特色产业园区,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引领带动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推动新兴产业抢滩占先做强做实新动能“底盘”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坚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一号工程”,瞄准行业制高点、市场需求以及国家战略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供应链全景图,抢先抢“新”布局一大批战略性、前沿性、引领性的项目,培育一大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市场占有率高的本土品牌和拳头产品,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高的新兴产业链群和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和行业话语权。

  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做优做强战略性新兴优势主导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突出打造一批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集群。一方面,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提升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基础元器件等信息领域制造能力,完善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全面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动专用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另一方面,要夯实先进新材料产业基础。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加强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加快突破一批重点应用领域核心关键和共性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功能材料、高性能化工材料、先进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建设从研发、设计、转化、生产到应用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推动新材料产业链向中高端发展,建成具有全国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打造材料强省。

  以创新突破和融合应用培育壮大高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关键装备的突破应用和数字科技的融合赋能,促进新兴技术加速向高端装备、新能源、智能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广泛渗透,持续提升产业能级和综合优势,培育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新业态新模式。一是增强高端装备核心竞争力。支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应用,推动智能制造装备高端化发展,提升高端工程装备的发展水平,促进农业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增强优势高端装备的核心竞争力。二是提升新能源产业支撑能力。加快推动太阳能高质量发展,推进风能装备产业链更加完备,大力培育发展氢能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推进多种形式新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全省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三是提高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协同配套能力。顺应汽车产业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强化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全面推进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优化布局加氢站、充(换)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推进交通标志标识等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培育汽车与能源、交通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以赋能生产制造全面转型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持续创造生产和消费新需求。一是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技术转移转化等科技服务,培育发展在线技术市场和在线科技服务,增强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效率效益。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应用。以科技力量赋能数字金融为核心,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等在金融领域的融合创新,加快金融科技在交易结算、产品创新等领域广泛应用,持续推进金融科技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效益。三是提升创意服务水平。大力推进5G、AI、大数据等新技术深度应用,打造一批智能设计云平台,加大原创知识产权开发和技术应用研究。大力发展专业化设计及相关定制、加工服务,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推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文化艺术品创意设计等企业与工业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多领域、全方位的新型数字设计体系。

  引导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下好发展“先手棋”

  未来产业是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未来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结合全省产业基础和未来产业技术成熟度,围绕“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三大路径,突破发展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等未来产业,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链群,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倍增发展引领型产业。立足具有一定基础、能够抢抓机遇率先布局的量子科学和氢能及储能领域,培育一批初步具备国际引领作用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和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建设,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推动“优势产业→未来产业”“优势技术→转化孵化→未来产业”转变,实现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一是在氢能与新型储能领域,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支持龙头企业布局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氢能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扎实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规模化应用,推进发展多元化制氢模式,大力发展高压氢气存储材料与核心设备生产产业,布局高密度固体储氢新材料的开发和产业化,逐步完善制氢、储(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二是在量子信息领域,依托信息工程大学、河南科技大学等超前布局量子算法、量子调控、量子精密测量等基础应用研究,加快推进河南省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以及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重大研究测试平台等建设,积极开展“经典+量子”超融合计算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集中突破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机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

  突破发展先导型产业。结合河南产业基础和技术成熟度,加快释放类脑智能和未来信息网络的产业潜能,快速壮大产业规模,在产业链、创新链上占据一定位置、突出河南元素。一是在类脑智能领域,加强类脑芯片、超导芯片、石墨烯存储等新原理组件研发,加快构建未来人工智能架构,抢先打造类脑智能生态系统。推动建设多模态网络赋能的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制、脑机交互与混合智能关键技术研究等重点项目。二是在未来网络领域,瞄准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碳基芯片、空天信息、虚拟(增强)现实等细分领域,超前谋划建立未来信息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示范推广、应用服务等发展体系,重点推进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软件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研发,深度参与国家6G技术专项,研究部署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建立未来信息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示范推广、应用服务等发展体系。加快建立面向产业的区块链基础技术研发检测平台,构建覆盖全省主要城市的自主可控区块链应用服务平台。

  培育发展潜力型产业。紧盯前沿核心领域发展动态,主动布局一批代表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的潜力型产业,超前部署发展生命健康科学和前沿新材料,加快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打造新赛道,领跑新转型。一方面,在生命健康科学领域实现新发展。努力突破生命信息解读、生物合成、基因编辑、靶向递送、脑科学等关键技术。加快重组蛋白药物、新型疫苗、细胞和免疫治疗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智慧诊疗、养老科技、生物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另一方面,在前沿新材料领域实现新突破。开展智能仿生材料、液态金属、电磁功能复合材料等前瞻性研究,谋划建设一批前沿新材料中试验证基地和应用示范平台,推动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加快突破先进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人工晶体、石墨烯储能电池等关键技术,推动以新一代材料形成新一代技术装备、新一代技术和新一代工程。(作者单位:河南省项目推进中心)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