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战略深度看:筑牢根基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主持:记者 刘红涛
嘉宾: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星
核心要义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强省,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
战略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省部署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力有序推进乡村建设、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等五个方面重点任务,为建设现代化河南筑牢根基。
●到2025年,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乡村宜居宜业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富裕富足水平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
●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农业强省、现代畜牧业强省、现代种业强省、绿色食品业强省和幸福美好农民新家园,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到2050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高水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重点任务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
1.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
●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要“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要推进种业领域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
2.要树立大食物观
●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
●要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
3.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
●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要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依法打击农村黄赌毒和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核心要点
●守住两条底线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打实地调整农业结构,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务必见到可考核的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力度,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抓住三项重点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
在全面推进五大振兴的基础上,扭住重大问题、关键环节、重点工作,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实施路径
固根基
牢牢坚持优先发展
主持: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在全面推进五大振兴的基础上,扭住重大问题、关键环节,请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扭住重大问题,抓住关键环节?
陈明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坚持重农固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深刻认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性战略意义。一是切实把农业农村发展置于优先位置,在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和原则真正落到实处。尤其在资金投入、土地使用、金融创新等方面,要强化问题意识,自觉主动地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理念贯穿于有关政策制定及落实的各环节和全过程,加大政策和投入整合力度,提升政策支持效能。二是强化底线意识和风险防范,牢牢守住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供给、耕地保护、不发生规模性返贫、防灾减灾等底线,着力防范乡村产业弱质化和产业低水平重复的产业风险、“悬崖效应”与“福利陷阱”并存的社会风险等矛盾源和风险点,加强系统研判、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及时防范化解。三是持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基层职级并行等具体举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积极营造干事创业氛围和条件,着力提升基层组织执行力、凝聚力。
扬优势
积极推进“三链同构”
主持:发展产业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本前提和第一要务,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产业振兴有哪些建议和措施?
陈明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强化产业支撑,发挥粮食生产优势,打好粮食生产“王牌”,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积极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加快延链补链强链,以农业全产业链集聚“雁阵”势能,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打造一流乡村产业生态,提升优势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厚植发展新优势。一是延伸整合产业链,以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十大重点农业全产业链,可探索实施农业全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重点解决制约产业链发展的难题,促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形成一批“链主”企业,建设一批产加销一体、产业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和创新能力强、示范带动好的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塑造提升价值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节点集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强化农产品标准化和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加快品牌培育和推广,加快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集群。三是优化融合供应链,支持企业面向市场开发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建立融合现代仓储、物流、配送、质量保障等环节完善的市场供应链体系。
补短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主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请问如何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
陈明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并在补齐短板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提档升级。一是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县域、镇域及中心村,推动以县为单位编制或修编村庄布局规划,实现村庄规划的科学合理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经济和效率。加快推进农村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宽带网络、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等,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二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娱乐、便民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宽带网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农村物流网点,推动“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三是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灾后恢复重建,完善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和全链条、全周期应急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运行管护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后长期稳定运行、充分发挥应有效能。
强弱项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主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长期问题和难题,请问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陈明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强化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乡村公共服务供给,而且需要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效率,健全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进一步增加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建立完善统筹城乡的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加快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当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构建全覆盖、兜底线、可持续的社会保障网。二是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推动县一级的公共服务下乡,推动县乡一级的行政服务向行政村延伸,尽量做到让群众办事不出乡、少出村。三是创新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土地半托管、全托管模式,带动小农户进行农业规模化经营,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运营机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赋能乡村振兴,尤其要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抢占发展制高点。
激活力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主持:我国的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的,请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用好改革这个“法宝”,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陈明星:改革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必须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促进乡村发展活力的充分释放。一是强化城乡改革联动,完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和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二是创新乡村治理,大力培育新乡贤,积极创新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治理模式,坚持党的领导,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三是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强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推进政策支持与农民诉求有效对接,避免“一刀切”“千村一面”和产业同构,并以“万人助万企”“万企兴万村”等活动为契机,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创新基层小微权力“负面清单”管理,释放改革红利,优化乡村营商环境。
“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锚定“两个确保”,我省提出到2025年,实现“五个明显提高”,即农业质量效益、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水平、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五个走在前列”,即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1以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
现代农业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广泛应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升,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达2.8万元/人以上。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高水平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等一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重大平台,成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
农业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农产品质量档次明显提升,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酸花生等优质产品占比大幅提升;第一产业土地产出率达4860元/亩以上,绿色食品达3500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业品牌达1500个以上。
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6%,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5%。
在提升粮食核心竞争力上走在全国前列
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000万亩,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8759万亩,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豫麦”品牌叫响全国。
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十大优势特色农业产值达6500亿元以上。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全国领先,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000家以上。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走在全国前列
脱贫地区帮扶政策保持总体稳定,“两类人群”稳定脱贫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前列,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在乡村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
农村公路、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乡镇以上区域和重点行政村5G网络全覆盖。重点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和沿黄地区打造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精品镇、美丽乡村。
在城乡融合发展上走在全国前列
城镇化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万人、返乡创业75万人以上;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发展到30万家、21万家,总数全国领先;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开发区发展到50家以上。
来源:《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