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数字平台协同效应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3-23 16:01

  2022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在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数字化治理过程中,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了数字经济和信息化“2143”重点工程,以数字化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县域经济和数字化治理特色发展、全面发展。数字平台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有效提高了乡村治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时效性,并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民主监督、社会治安、舆论舆情、移风易俗、防灾减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平台的协同效应,是全面提升数字平台的乡村治理的效能,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一、数字平台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1.有利于党建引领推进“三治融合”

  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是基于数据驱动、平台支撑和网络协同,聚合党务、政务、村务等数字服务为一体,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共治的载体和空间,是“互联网+社区”向农村的延伸,平台协同是指平台的多元主体利用平台参与公共决策和管理的机制和安排。数字平台的开放、协作、共建、共享、共治功能,有利于推进党建引领的“三治融合”。在推动“互联网+党建”实践中,河南省打造了“互联网+智慧党建”融平台,全省终端站点达到5.2万个,提供网络课件2.7万余部,注册用户161万人,实现了党员教育和党员服务群众的信息化、科学化、精准化、全覆盖,保障了村民对乡村治理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密切了党组织与群众的联系,提高了党员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辉县市孟庄镇南李庄村通过搭建“智慧南李庄”平台,在推行“文明户认领制”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积分等形式,引导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探索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南李庄经验。

  2.可以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充分结合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可以有效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和均等化,通过与第三方平台连接,可以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河南省依托大数据平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让数据多跑腿,农民少跑路,以“豫事办”为载体,持续推进“掌上办”集成优化,上线服务事项超过3900个,实现了100%行政许可事项线上受理。依托“互联网+监管”平台,实施“雪亮工程”,建设“蓝天卫士”,实现一屏观全省。通过智慧教育平台,为全省2.8万所中小学、2242万名师生和家长提供教育信息服务。“互联网+医疗”平台,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覆盖全省108个县200余家县级医院、200余家乡镇卫生院和村/社区卫生机构。“互联网+就业”平台,组织劳务输出210万人。“互联网+普惠金融”平台,推进“零接触”、“不见面”金融服务,为1.8万家中小微企业贷款798亿元。

  3.有利于乡村治理向复杂网络治理模式转型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对乡村经济发展方式、乡村治理方式和农村社会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乡村治理亟需从传统科层式管理方式向现代扁平化数字治理方式转型。相对于传统的乡村治理,数字平台以其标准化、模块化的功能和统一的数据标准实现了多终端信息共享,为多元治理主体提供一个多样化合作的渠道和场景。通过搭建平台服务细分矩阵,可以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营利部门等不同主体在公共服务链条中的角色分工明晰化,建立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生产者、监督者、使用者等主体之间的协同机制,有利于传统纵向的乡村管理模式向数字经济下复杂网络治理模式转型。

  4.提供了乡村共享共治的有效载体

  数字平台作为数字乡村建设和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其开放性、多元协同性、技术性和决策的科学性等特征在推进乡村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内容透明化、治理方式数字化、治理动力前置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借助数字平台,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医疗卫生等各方面的信息将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的可视化管理。依托平台强大的连接功能,可以重塑村民与村干部、外出村民与村庄、乡村自组织与乡村干部之间的关系。在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社情民意通达等方面,依托数字平台,实行基层党务、政务和村务公开,可以为群众“说事、议事、主事”提供良好的途径,群众通过平台建言献策,依法维权,促进了村民民主自治和基层权力的规范运行。

  二、增强平台协同效应的路径与对策

  1.完善平台功能,实现资源整合

  针对目前突出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碎片化”等问题,首先要改革和完善平台架构,搭建统一的乡村治理云中心,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实行分级管理、职能联动,把职能交叉、职责相近的行政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重构,畅通各级管理单位和横向管理部门的信息传输、数据共享、任务管理、报表流转等工作通道,提高数据资源的利用水平;其次,健全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层平台架构,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安全保障、运维管理”体系,进一步提高平台网络的运维标准和安全标准,组建一批数字乡村运营服务团队;第三,打造系列“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民生、数字服务”农业应用场景,并通过WEB信息门户、手机APP、触摸一体机、户外LED大屏、数字大屏发布展示。

  2.转变政府角色,多元协同参与

  乡村治理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系统工程,只有不同的治理力量和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才能有效发挥平台的协同作用。首先,建议省级主管部门对乡村数字空间规范出台有针对性的细则或文件,就数据标准规范、各地因地制宜、社会主体进入,政府与社会各方责权利的分配与协调,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的监督与规范予以明确规定;其次,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党务、政务和村务活动的透明度,推动公共数据信息的开放和社会化应用;第三,数字平台不仅仅是协同治理的灵活场所和便捷工具,更代表了治理结构从传统科层制向扁平化转型的方向,这就涉及到政府组织结构的重构和政府角色的转换。政府要打破部门间的封闭和壁垒,完善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探讨跨部门、跨系统、跨层级、跨业务合作沟通协调方式,探索线上集中办公模式,提高综合行政事务的管理能力,敏捷回应群众的合理诉求。

  3.优化场景应用,增加平台黏性

  针对部分平台黏性不足问题,首先要优化系统的功能设置,确保平台的应用场景与不同地区的具体需求相契合,提高应用功能的落地性和针对性,降低不同主体接入平台的门槛;其次,持续提升在线服务成效度、在线办理成熟度、服务方式完备度、服务事项覆盖度和办事指南准确度。推动生活缴费、农资购销、快递进村等数字化服务,让村民充分享受数字化带来的便利。探索形成线上线下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公共服务新模式。第三,进一步丰富平台“三治融合”的形式和内容。将乡村特色文化和乡村文明转变为灵动的多媒体形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打造网上家园、网上宗祠、乡情故事、邻里互助、村镇演播室,让外出务工人员对故乡多一份牵挂、多一份岁月乡愁。

  4.提升数字素养,弥合数字鸿沟

  针对乡村依然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以及数字素养培育缺乏问题。首先要持续推进网络扶贫,大幅提升乡村网络基础设施水平,鼓励开发适农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网络提速降费。其次要稳步推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3S技术、云计算等在农业农村生产端应用,加快推动新模式新业态与农村地区产业的深入融合,全面提升农村地区产业生态化和智慧化水平,丰富农村生活的数字化场景。第三,开发“农民数字素养学习平台”,建立一套包含数字素养水平测评、学习路径与学习内容智适应、个性化推荐的农民数字素养培育系统。第四,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教育的质量,引导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群众数字技能提升工作和平台的推广工作,推动数字服务和培训向农村地区延伸,提高基层群众的数字素养和对数字化“新农具”的使用能力,加大乡村教师和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解决城乡数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作者:冯大力 谷留锋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本文系2021年河南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JC05)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