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应用驱动管理学人才培养变革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使得人类社会的决策与管理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科学研究也正经历从实验归纳、模型推演、仿真模拟发展为方兴未艾的基于“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的第四次范式,这对我国管理学人才培养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调整优化高校学科结构、专业设置,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要优化本科专业学生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推动高校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
在新技术驱动决策模式根本转变的背景下,人才培养变革必须跟得上。以“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为基本抓手,以适应全社会数字化转型需要为出发点,强调交叉学科的融合,注重大数据、智能决策等新知识体系构建将是管理学人才培养的基本方向。然而,当前高校管理学专业存在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同质化、培养方式单一且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适应ICT新格局的知识体系匮乏等问题,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管理学人才新素质的需求。管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迎合并引领社会需求,这是当前高校管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加强顶层设计变革,树立新思维
思维引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灵魂。数据驱动、技术升级、管理模式变革对管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大数据等技术带来了管理决策思维、决策逻辑、决策过程、决策方法、决策结果等全方位的颠覆性创新,建立适应大数据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思维是当务之急,对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彻底变革是必由之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建立完整的适应大数据应用的管理学人才培养思维体系,抓本质需求、抓能力要求、抓理念变革,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大胆构建以非结构化决策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学理论体系。其次要在新思维的指引下,加大人才培养体系变革力度,从培养目标、教材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理论与实践能力塑造、培养过程、科教融合、能力考评等方面彻底创新培养模式,实现管理学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结合,培养具有新一代管理科学知识和大数据决策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专业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大数据时代对管理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加多元的需求,不仅需要具备传统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大数据处理与分析技能,这就需要形成以“管工结合”为中心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协同优化,促进管理学科与大数据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学生不仅掌握经典管理学知识,也掌握相应的大数据思维和技术技能。一是以顺应时代背景、市场需求、技术演化趋势为目标完善新一代管理学专业建设,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专业的形成,在管理学门类下发展“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新兴专业。二是以新思维、新理念、新体系、新方法为指引,发展建设新专业,建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方案,开发新型教材和课程,构建大数据实践实训平台,强化大数据技术思维和方法,培养具备数据管理与分析理论和应用能力的管理学人才。
三、打造递进课程体系,开发新课程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我国管理学各专业课程教学仍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已经成熟、能力已显落后”的现象,导致管理学人才出了校门后发现所学知识已被社会所淘汰,也造成了“企业创新引导高校教学”的扭曲现象。本着“引领发展、按需设课、整合优化、及时更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开放融合思维建设新课程体系,强化大数据与管理决策核心知识体系的融合贯通。一方面,为顺应现代课程体系中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和专业教育,将大数据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础理论层、方法层、应用层,设置“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大数据管理决策”、“大数据数据库技术”、“大数据采集与整合”、“大数据建模与分析”、“大数据可视化与决策”、“行业大数据应用技术”等与专业相关、与现实并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并将其按相应层次融入传统管理学课程体系,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合进“系统工程”、“统计学”、“优化方法与技术”、“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经典管理学课程之中。另一方面,不同的知识技能要以相应层次的课程模块来支撑,根据高校特色定位、行业属性和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课程安排和学分编制,打造递进式课程体系,形成特色和优势,实现经典理论与前沿思想的统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知识的渗透。同时,还要积极探索以信息化平台为支撑,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活动,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实际数据处理和现场教学,积极与应用场景结合,将课程搬到一线。
四、塑造新型师资队伍,推进新教法
师资队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建设具备大数据复合型知识背景、梯度合理的师资队伍,依托具备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开展教学方法创新探索,是大数据时代管理学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适应大数据与管理融合的需要,高校要积极引进、培养数据管理及分析方面的师资力量,引导教师掌握大数据前沿理论与技能,夯实高校理论传授的坚实基础。其次,完善教师培训机制,通过校企合作以及实验室平台建设,支持教师进入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实地实践,推动教师跨学科知识领域和综合业务能力的转型与升级。再次,在大数据环境下,要通过新教师、新课程、新知识架构保障人才培养新教法的探索,任课教师必须实现角色的转换,摒弃传统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方法,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观,灵活选择讨论式、案例式、项目式、实践式、场景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开展推荐阅读、学习思考、理论研究、现场考察等系列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内容的分析、讨论,实现以教师“教”为主的“教材”向以学生“学”为主的“学材”,形成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启发为辅、场景与理论融合的教法推广。
五、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建立新模式
培养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总揽。实践是引导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重要环节,在大数据时代,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要建立基于“应用-实践-创新”逻辑的产学研用协同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创造思维。首先,高校要采取案例研讨、创新训练、创业实践、事业发展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案例研讨和创新训练促使学生参与自主性高的活动中,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创业实践实现课赛融合、以赛促学,在实践性教学活动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事业发展则提供就业指导,实现理论教学到社会就业的转变。再者,高校应加强校企合作,为师生提供实践平台,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发挥企事业单位平台优势,反哺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另外,构建完善的大数据应用实验实践体系,积极推动专业实验室、实训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建设,加强实验内容开发,开展创新型、实验型、设计型实践研究,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做“顶天立地”的课题研究思维。
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培养大批具有问题意识、批判思维、创新能力与世界眼光的一流人才,既是高校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多元快速的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求。在大数据时代,管理学各专业应逐渐将本科生教育从“学科导向、专业分割、理论学习”转型为“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实践强化、强化探究”模式,高校也要据此始终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中心任务,树立新思维、发展新专业、开发新课程、推进新教法、建立新模式,适应全球和国家对具备大数据技能的管理学人才的需求。
(作者:翟运开 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