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赋能共同富裕的四维向度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3-30 11:5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而科技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科技创新是国家创富的重要源泉,能够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提高收入水平、优化就业结构赋能,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

  一、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为共同富裕“聚智”

  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着力引导企业、高校、个人等创新主体参与到共同富裕事业中来,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企业要践行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企业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参与主体,在做大蛋糕、创新探索、创造就业、创业创新、区域平衡、公益慈善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先富起来的企业要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为社会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同时,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通过集中优势人才、促进企业互动、协作攻关,凝聚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高校要勇作共同富裕的智库先锋。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是我国科技创新队伍的有生力量,为全面开启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提供思想、智力、人才的支撑与保障。高校要抓住重大发展机遇,发挥优势,以先进的思想引领新时代文化高地的打造,以知识与技术创新破解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难题,以高质量成果和专业人才为优势产业培育提供支撑,把高校打造成自觉实践共同富裕的排头兵。

  个人要肩负共同富裕的时代使命。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个人尤其是科技人才要切实肩负起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共同富裕的时代重任,刻苦钻研科技业务,努力提高科技素养,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爱国心强国志融入到科技创新事业中来,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更多的科技智慧和创新力量。

  二、盘活科技创新要素,为共同富裕“聚能”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也是横亘在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前进道路上最大的“拦路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要素整合力,加强城乡区域联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创新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以科技支撑缩小城乡差别作为重点,着力推动科技、信息、人才、管理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回流。如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技服务,通过开展科技咨询、科技示范、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形式,加速科学技术的扩散应用和转移转化。再如,加快推进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在内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新技术的产业应用,改变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打通城乡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

  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中长期看,缩小东西部、南北部发展差距,实现区域间发展更加协调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要树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思路和理念,充分调动发达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积极性,以区域间成果转化合作、技术梯度转移等为抓手,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合理跨区流动,深化地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通过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创新要素在行业间合理流动。鉴于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对于产业间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均具有促进作用,要加快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消除不合理的市场准入规定,特别是阻碍创新要素在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时,构建产业互动创新空间结构体系,切实利用创新要素投入引导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式发展,共生式成长。

  三、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为共同富裕“聚势”

  科技创新平台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夯实共同富裕根基的重要保证。要积极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综合运用集约化与精细化的建设策略,全力打通共同富裕“协同创新”、“聚才引智”、“主体升级”三大通道。

  建设产业创新平台,打通共富“协同创新”通道。当今世界,随着科技创新的纵深推进和深入发展,传统单打独斗的科技创新模式难以为继,急需打造以政府支持、龙头企业牵引、社会资本参与、高校研发机构带动的科技创新生态链,把一批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集合起来,形成一个科创联盟,给予资金、政策、人才引进方面的扶持,进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创新,为助推共同富裕凝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打通共富“引智聚才”通道。深化产教融合,构建产业链、教育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的产教平台,是高校与产业界共同推进知识创造、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载体。要鼓励引导企业和高校院所开展各类科技交流对接,挖掘企业有效技术需求,引入具有竞争力的创新技术成果。同时,构建高校院所与企业人才互聘、技术共用、成果共享的创新体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嫁接、跨界融合、大成集智。

  建设企业发展平台,打通共富“主体升级”通道。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融通创新,联合上下游产业链、高校科研院所部署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大力推进规模上企业研发机构、研发活动“全覆盖”。同时,通过奖补资金直接助力专精特新“小巨人”实现“补链强链”,解决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政策从奖补支持向资本助力倾斜,聚焦“专精特新”,打造真正服务企业主阵地,为共同富裕“造血”。

  四、厚植科技创新生态,为共同富裕“聚力”

  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急需通过完善科技创新保障制度、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等,为共同富裕建设注入“科技能量”。

  完善科技创新保障制度。各地各相关部门要深入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抓手,强化科技创新对共同富裕的支撑作用。加快完善以企业、市场、高校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制,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堵点,在人才储备、金融服务、税收政策、土地保障等方面给予倾斜,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变成产品、成为企业、形成产业,更好地造福人民和贡献国家。

  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要加大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在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基金项目、绩效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大胆探索、潜心钻研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同时,消除人才流动的政策壁垒,大力引聚海内外高端科技人才,以人才振兴为共同富裕提供强有力支撑。

  营造科技创新浓厚氛围。“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不会一帆风顺,要进一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平台、做好服务。要在全社会积极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倡导科学面前人人平等,鼓励科技工作者敢于独抒己见,敢于质疑和超越权威思想。最终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共同富裕的伟大征程中,为共同富裕添砖加瓦。

  【作者:范玉鹏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专题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河南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ZT37)、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省相对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22400410484)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