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两业”深度融合 打造中部崛起的“河南样本”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壮大实体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2020年,根据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有关部署,我省出台《河南省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实施方案》,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作为破解制造业“大而不强、全而不精”、长期在价值链中低端徘徊难题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应有之义,对促进我省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两业”融合试点成效
当前,河南省4家单位入围“两业”融合国家试点,分别是郑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葛产业集聚区等2家区域试点,郑州宇通重工公司、好想你健康食品公司等2家企业试点。此外,我省先后两批遴选15个区域和公司等46家企业为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单位。试点单位立足现实基础,积极探索“两业”融合新业态、新模式、新路径,超过3/4的试点区域制造业、服务业的增加值增速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如长垣产业集聚区引导装备制造企业发展成套装备“交钥匙”工程,开展“项目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备选型+设备制造+安装维护+使用服务”一体化集成服务。长葛市产业集聚区园区重点培育了一批“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标杆企业,推动关联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和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试点企业2020年超过70%的试点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纳税额等增值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宇通客车、嘉晨电器、森源重工等汽车制造企业加快由提供产业向提供“产品+技术+服务”转变。建立“汽车云”、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平台等,发展“汽车+”跨界融合生态体系,提供车辆智能化、定制化整体解决方案和一站式后市场服务。
四项举措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提质增效
一、强化“两业”融合政策引导,夯实“两业”融合平台之基。一是创新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制度供给,以前瞻30年的格局视野,为“两业”融合发展生态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如浙江省出台《浙江省“两业”融合试点创优导则》创新实行“创优制”,通过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联动’试点培育机制,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采取政府购买等方式支持社会服务机构与试点单位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为试点提供“最先一公里”专业化服务。二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公平规范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资金、用地、人才、资源等要素及基础设施、配套信息等保障,逐步消除两业在土地、税收、金融服务和产业发展等要素配置方面的政策差异。三是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国家级试点示范作用。加大对“两业”融合、服务型制造的宣传力度,定期开展专家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加强对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的交流推广与宣传报道。此外,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监测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强化“两业”融合发展统计监测和效益评估,加强对我省“两业”融合发展成效的动态跟踪,助推我省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样板区。
二、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激发“两业”融合内生动力。数字化转型是“两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数字+制造”“数字+服务”为制造业和服务业转型升级赋能,推动产业价值链由“微笑曲线”的底端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两端延伸,形成具有河南特色的“两业”融合路径。一是牵住制造业数字化的牛鼻子,加快对重点产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激活数据资源生产要素潜力,发展智能制造、柔性生产、现代供应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业互联网渗透融入制造环节,同时加快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建设,推动传统生产组织模式和产业供应链、价值链不断重构,实现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产品化、定制化。二是搭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数字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创新,培育一批面向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共性、行业通用、企业专用的工业APP,形成产业集群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引导我省优势产业上下游制造业、服务业企业开放数据,建立通用标准,构建面向社会开放的数据资源共享机制,形成数据集成、共享、协同、安全的工业数据空间格局。三是加快数字技术在优势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全流程渗透。探索实施对具有数字背景的产业融合行为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力度,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拓展“两业”融合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打造以先进制造企业为中心的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两业”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智造转变。
三、实行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放大“两业”人才效能支撑。加强人才链与产业链的融合,从人才供给端和需求端构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体系,为我省“两业”深度融合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与保障。一是构建面向“两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由政府牵头,制定实施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省内高校、科研机构自身学科与科研优势,积极推进校企协同与产教融合,以高质量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把科教优势的“势能”转化为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二是强化人才生态建设。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出台针对产业跨界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等“政策包”,通过改善高层次人才软环境,吸引更多既懂先进制造业技术又拥有现代服务业先进理念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集聚,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全链条式”服务。三是建立开放共享的高层次产业人才信息交流平台。探索实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两业”融合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通过搭建人才平台柔性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实现人才供需的高效互通。
四、以融合发展试点为载体,力促“两业”协同集聚。一是加强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加快发展新型创新组织如技术中介、创新联盟等,促进企业间互动联合,推动形成以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创新体系。同时,加快创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研发设计、知识产权、金融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覆盖全制造过程的高新技术服务产业集群。二是激发主体活力。搭建“两业”多层次融合载体平台,加快“两业”融合企业主体培育,加快“两业”融合集聚园区建设。依托城市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和园区,从技术服务、产业协作、综合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搭建载体平台,推进项目、产品、技术、金融、人才信息互联互通。鼓励产业链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骨干企业发挥行业示范作用、平台型企业发挥集聚性作用以及“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发挥市场灵活性作用,将成熟的“两业”深度融合经验模式复制推广,实现对资源要素、市场的有效整合,形成相融共生、协同发展的生态圈。三是深化服务型制造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与先进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向产业集群和园区集聚,助力“两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协调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新型产业联盟,鼓励各地产业联盟与行业协会共同搭建“两业”融合咨询服务平台,成立融合专项引导基金,对于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作者:靳琳琳 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批准号2021JC26)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