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等国家中心城市对地区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实现路径分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4-08 11:11

  当前,我国正值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步入新发展阶段以来,社会和谐稳定,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然而仍存在东部地区发展优于中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陆地区,各地发展水平差距悬殊等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断强化中心城市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由来已久,最早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5)时提出,其在设立之初,即致力于依托具备区位优势明显、人口规模庞大、产业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增速迅猛等基础特征的区域发展增长极,引领全国各区域板块发展。为更好贯彻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全国大局,自2010年以来国务院已批准设立了九个国家中心城市,明确推动国家中心城市起高峰,更好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引擎作用,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纵观各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始终将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摆在重要位置上。由此可见,大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地区发展增长极是稳步提升地区发展水平的关键举措。

  鉴于地区经济发展在时空分布上的非均衡特征,各地政府倾向于将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少数具有强大发展潜力、投资效益明显的地区,使主要部门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该地区或大城市聚集,此种具备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规模经济效益良好、自身增长迅猛的同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等特征的集聚体即为“增长极”。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在空间上将其功能和城市的集聚体结合后,大量要素集聚在该城市,其主导产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会促进城市区域内新的产业活动的出现,产业活动的发展从增长极中心向外扩散,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流动。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是该理论的现实应用,其目的就是实现要素在一点的集聚,而实践表明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增长极在推动地区发展中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发挥积极的作用。

  首先,国家中心城市利用区位优势将周边城市的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快速集聚本市,加之各省将政策向国家中心城市倾斜,长期的集聚效应质变为极化效应。其次,随着极化效应的不断提升,国家中心城市作为增长极将吸收的生产要素加工后,通过扩散效应,借助周边区域的城市间构建起的繁密的基础设施网络,由极核向外围城市辐射,引起周边城市社会经济结构、生产观念的转变,进而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简言之,国家中心城市首先产生增长极城市的极化效应,才能发挥增长极城市的扩散效应,最后才有可能推动区域的整体发展。

  城市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中心,从规模、经济、产业、创新和公共服务五个维度能够全面的衡量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国家中心城市是全国城市体系的最高层级,是区域发展的领头羊,能通过五个维度的发展对所在地区产生巨大影响。

  国家中心城市推动人口流动,加速空间一体化进程,助力地区整体规模扩大。国家中心城市一方面能够吸引大批人力资本流入,具备明显极化特征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增长。相较于全部就业人口,因人口流动产生的就业增量通过本地市场效应、真实价格指数效应对生产要素产生“向心力”,此种向心力加速要素集聚,最终形成有利于区域发展的“中心-外围”的地区经济结构,同时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劳动力,通过生产活动创造出更多财富,为政府带来更多税收;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中国人地矛盾突出、流入城镇人口数量庞大等问题,通过中心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土地承载力,有利于形成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除此之外,城市间搭建起的繁密的交通网络,加快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一体化发展进程,推动地区整体规模的扩大。

  国家中心城市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形成集聚效应,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中心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经济体系有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抵御外部经济风险的能力;背靠独特的区位优势,加之中心城市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经济市场活跃,吸引大批外部资金流入,促使中心城市合理配置其他生产要素,在本地形成集聚效应,集聚经济既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益,也可降低城市发展的综合成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本地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相伴而生的生活成本效应、拥挤效应等促使部分经济活动外移,辅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及中心城市的对点帮扶政策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以本地产业结构转型拉动周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助推地区产业升级。既往经验告诉我们,依靠要素粗放利用的传统工业化模式会带来经济体的短期增长,但难以提升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率,因此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推动力。伴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政策叠加带来的红利推动生产活动从要素投入向科技投入转换,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将部分污染严重的第二产业挤出本地市场,鼓励顺应市场需求的更高端绿色的第三产业活跃市场,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在此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中心城市的部分产业向周边城市转移,周边城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并逐渐发展为产业集聚效应,形成规模经济,提高地区经济效率,促进当地产业升级,助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

  国家中心城市借力区域创新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推进地区创新水平均衡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具备大量优质的创新资源,诸如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势必产出大量的高质量人力资本和高水平前沿科技成果。中心城市借助此类科研单位的人才与技术,一方面通过提高就业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加速前沿科技被本地企业获取并转化为新产品的进程;另一方面地区创新水平的提高驱动传统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倾向于改造原有技术以及运用新型绿色技术,促使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助力地区高质量发展。此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施行加速政产学研协同融合,能够最大限度上整合社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力起着关键作用。加之开放型技术市场的流畅度较高,信息化水平较强,知识溢出效应和强力的技术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城市的技术创新,增强城市发展的势能和集聚力,推动地区创新水平均衡提升。

  国家中心城市以人为本,加强本地人文功能建设,示范带动地区公共服务进步。国家中心城市相较周边城市更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够有效健全城市人文功能,便利城市消费环境,增强城市发展活力。具备良好环保意识的城市居民素质普遍较高,其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政府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城市自身发展的需求,不断扩大绿地面积,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逐步好转;加强对地区各级各类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公平;切实提升社会福利与保障的能力,促进地区和谐发展,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能够满足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与此同时,中心城市作为地区发展的标杆,其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被周边城市争先模仿学习,各地自发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此外,中心城市居民出游的首选地即周边城市,他们将先进的生活理念传播到当地,一方面能够提升当地居民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倒逼当地政府增加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进而实现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提高的目标。

  步入新发展阶段以来,郑州市在创新层面遥遥领先、产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然而在公共服务、规模和经济层面有待提升,正处于内涵式、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高水平建设。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中楼阳生书记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大对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力度。郑州市要努力提升自身政治站位,把握好国家发展大方向,顺势而为,依托其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和政策扶持的红利,充分发挥其作为地区发展增长极的作用,将其打造为经济、人口和技术的策源地,真正做到服务国家大局,支撑中部崛起,切实完成扶持区域发展的任务和目标。立足郑州,服务河南,放眼全国。

  【作者:王淑英 刘雪莹 单位: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河南实践、国家战略的河南探索”专题项目——郑州市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战略比较研究(2021ZT18)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