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方面着力 发挥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的带动作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4-12 11:36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发表文章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发展乡村旅游能够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经济收入、健全乡村社会服务功能、美化乡村生态环境等,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加强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在乡村振兴的战略格局中谋划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的带动作用显得非常重要。

  一是深度挖掘农村产业旅游价值,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产业振兴。农村产业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的服务业。乡村旅游要以乡村资源禀赋为基础,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依托农村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特色产品,构建乡村旅游为引领的乡村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是特色鲜明、游客欢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坚持“守乡固农”“旅游赋能”,从供给特色与需求满足两方面来做文章。一个方面,从乡村农产品开发上坚持“守乡固农”。“守乡”即坚守乡土本色,“固农”即牢固农业主调。“农”字和“乡”字是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乡村旅游产品的核心元素,“乡”“农”应该是乡村旅游产品的底色。发展乡村旅游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挖掘农产品的乡土元素与原汁原味,提供不使用农药、化肥等工业化生产要素的原生态、零污染、无公害的农产品。为游客提供用传统方式种植的、有地域特色的当地作物或果蔬,包括粮食、蔬菜、水果、中药材等,比如鹤壁王家辿村的红油香椿近年来就非常火爆。农产品加工和土特产应该是非机械化的、非大规模的、非现代工厂式的,是以传统手工艺加工和传统劳动器具加工为主的、以手工作坊式存在的农产品加工业。比如传统石辗碾制小米,传统工艺磨制豆腐、红薯粉条、小磨香油等,鹤壁王家辿村用驴拉石辗碾制的小米就非常受欢迎。乡村旅游服务要素,包括餐饮、住宿甚至交通都可以体现乡农风格、乡土特色,比如农家饭、农家菜、农家小院民俗,让“乡”“农”成为乡村旅游的主导要素,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村产业振兴。另一方面,要以旅游需求为引导,乡村旅游赋能乡村产业发展,拓展乡村产业的旅游功能。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增加农事生产、农产品加工的展示观览功能、参与体验功能、娱乐休闲功能、研学增智功能。让农村农田、农村林地、农村花草那种优美、恬静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吸引要素。要以现代旅游理念为指导,积极汲取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模式与经验,在保持乡农风格和乡土特色的基础上,根据现代游客需求,加强产品创意、设计开发与产品呈现,强化科技赋能与文化赋能,用新的业态形式、新的块级元素与服务手段、新的模式与路径、新的社会与文化元素赋能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让传统农业与传统农产品加工业与现代旅游业成功融合,焕发旅游魅力。

  二是强化理论赋能与人才吸引,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乡村人才振兴。一方面加强对外地人才与本地外出人才的吸引。乡村旅游发展体现在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三方面,吸引力不仅是对游客的吸引,还包括对资本的吸引和对人才的吸引。乡村旅游的原始动力为特色资源,资源会带来游客,游客会带来资本,资本会带来人才,人才会带来高品位、高质量有特色的产品,高质量、高品位有特色的产品会形成优质特色品牌,优质特色品牌会在游客市场、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形成更加强劲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目前,由于乡村就业机会少,人居环境欠佳,乡村旅游发展专业人才缺乏、旅游发展缺乏专业支撑的问题严重。而乡村旅游发展带来的资本吸引和人才吸引不仅可以吸引外出打工的本地人“回归”,还能吸引外地的专业人才过来创业就业,增加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支撑与技术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强本地人才培养与业务培训。乡村旅游的特色维持在与旅游产品生产的本地化、在地化,包括服务人员、服务方式、服务风格和产品特色等,吸引当地农民参与旅游经营管理与服务。比如,一些地方以“改造民居+旧式家具”的方式在农村发展民宿,提供现代酒店服务。著名旅游专家刘德谦认为这就是在生态优美的乡村建的“乡村宾馆”或“乡村创意宾馆”,民宿服务的乡土性是民宿发展的生命线,不仅仅是环境、建筑这些静态的乡村元素,把包括农民在内的动态的活化的乡土要素放进去才更为恰当。由农民提供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农民式的服务不仅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更是乡村旅游特色发展的需要。加大农民旅游理论和现代专业知识、营销与服务技能的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大力加强当地知识培训,帮助农民了解当地文化特色资源,增强当地人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大力加强旅游意识、社会公德、礼貌礼节和社交沟通甚至通用语言的培训,增加当地人的公共服务意识和热情待客能力;大力加强旅游接待、生态保护、服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培养有专业水准的“土专家”。

  三是加强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文化振兴。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早在1981年就指出:“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业不仅是一种经济事业,也是一种文化事业”。几十年来,“文化是旅游的重要内涵,旅游是文化的传播载体”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旅游吸引的核心是文化吸引,旅游开发的重点是文化开发已经成为学界和业界的共识和常识。2018年,国家文化部门和旅游部门的合并标志着文旅融合进入了实质性发展阶段。乡村旅游不仅仅是推进乡村经济发展,还应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通过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开发,丰富和增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底蕴与特色。要加大优秀乡村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展示,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丰富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要挖掘民居、服饰、饮食、农耕器具等物质文化资源,还更要注重挖掘传统业态、农事操作、民间技艺、民风民俗、家风传承、民约乡规、民间传说与民间文学等非物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加强全域旅游,通过旅游产业、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发展带动辐射作用,提升整体的乡村文化建设进程。全域旅游强调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通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等角度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和旅游成果全民共享。文化作为核心要素和灵魂所在不仅要体现在旅游产品中,更要体现在居民行为中、区域发展中和人居环境中,文化突破传统的旅游产业、旅游产品与旅游服务的范畴,成为推进区域发展、增加产业动能、提升游客与当地居民文化体验的关键要素。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实现以乡村文化资源促乡村旅游提升,以乡村旅游发展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把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建设成为游客旅游打卡文化“圣地”和当地居民文化素养提升基地,以农村的乡土特色、农民的淳朴风格和农村展示乡村文化的方式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游客文化体验与文化教益,提升当地农民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四是秉持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理念,以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乡村生态振兴。乡村旅游一个很大的吸引要素就是生态环境好,乡村辽阔的乡野、稀疏的村庄、低矮的民居、清新的空气、满眼的绿色和恬静悠闲的慢生活与城市拥挤的住宅、嘈杂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水泥森林和紧张快节奏的生活状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自然环境,也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良好的生态既是乡村旅游产品又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三生融合”是指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乡村旅游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坚持低碳发展,杜绝环境污染。要保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农业生产的生态化,服务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和农产品生产的低碳化以及物质消费和服务消费的无害化,生产方式与消费方式都要注意节能减排、生产垃圾与消费废弃物的回收处理,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运用和农业资源养护。从厨房、厕所到垃圾箱,居民生活与游客旅游消费卫生设施建设要到位,居民生活空间和游客消费空间的清洁卫生要到位,居民生态化生活与游客生态化消费同步推进,游客消费环境与居民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生态包括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乡村要加强绿化,种植本地树种,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植被,保持青山绿水蓝天和空气的清新,维持良好的自然生态。同时要加强传统民居及原生态村容村貌的保护修缮和村风民俗、民间技艺的传承等,避免人居景观城镇化、民风民俗庸俗化和手工技艺机器化,维护原始自然的文化生态与社会生态。

  五是发挥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干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组织振兴。乡村旅游依托良好的旅游资源,特别是分布在山区的传统村落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不太好、“空心”化严重,有的甚至村容凋敝、土地荒芜,一片沉寂,乡村旅游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和勤劳致富的带头人来推进乡村旅游工作。鹤壁通过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帮扶干部的方式激发乡村旅游活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振兴,为全省全国乡村振兴工作探索出了“鹤壁模式”和“鹤壁方案”。鹤壁淇县大石岩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光、淇滨区桑园村第一书记刘伟等都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2016年淇县启动实施“头雁回归创业”计划,退休干部徐光来到淇县大石岩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大石岩村开辟出荒野洪荒游、水系游、红色洞穴探险游和传统的古村落游4条旅游线路,他将村里废弃的学校改造成能接待200人的人民食堂,把40余间老房子打造成景区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了停车场、土特产集贸市场,把大石岩建成集影视基地、红色旅游、党建学习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地,2020年村里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7000余元。这些优秀的党员干部从推进农村党支部建设和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入手,克服困难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勤劳致富,使山高路险、地薄粮少的穷山沟通过发展旅游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同时也以强有力的产业发展能力和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强化了基层组织在当地农民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在乡村经济发展中的战斗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基层党组织不仅在物质上给村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回报,较大地改善了他们的生活质量,也在精神上也给予他们信心与力量,较好地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党员干部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与领头雁,基层党组织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和根本保障。

  【作者:王勇强 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学硕士 本文为2021年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鹤壁市为例”(项目编号:21B790004)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