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现状、影响因素与推进策略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来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和理论研究工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思想,充分发挥社科工作者在宣传、普及社科知识、引导正面舆论的力量,河南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先后组织召开专家座谈会,围绕建立长效机制、组建专业队伍、加快培育有影响力的社科类政务账号和自媒体账号等问题进行探讨,对“推动社科工作者进军网络主战场”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一、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现状分析
(一)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迫在眉睫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0亿人,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为110分钟。且2020年《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新媒体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哲学社会科学是大众的科学,其根本目的是服务群众,要将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作为社科工作者传播先进思想的主要渠道。
(二)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恰逢其时
社科工作者能有效利用短视频软件等新媒体平台进行社科成果、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社会科学知识的普及,也能让社科工作者的学识得以充分传播,实现知识价值最大化。
(三)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现实情况
经过网络调研发现,总体上,社科工作者对新媒体平台的关注度、重视度较高,但参与度较低,也有小部分社科工作者参与度较高且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第一,多数平台已认证的科研工作者或学者以理工科和医科居多,人文社科类较少,且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哲学、法学等领域。而多数已认证的社科工作者,其账号发布内容五花八门,涵盖各式各样的话题和社会热点,与其所认证的领域并不十分相关。
第二,部分已认证的社科工作者,账号活跃度极低,极少更新内容或更新周期较长,分享内容和粉丝数量都特别小,影响力很微弱。
第三,但也有一小部分社科工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中做出了一番成绩。如李松蔚老师,在知乎上有158.3万粉丝量;钱文忠、习五一、陈昌凤等老师在微博上都有不少的原创内容和粉丝。
二、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缺少政策激励、发声后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缺乏时间和精力阻碍着社科工作者在网络新媒体平台上发表见解
不论国内或国外,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大都以论文发布为主,并且社科工作者在进行职称评定、年终考核时多是考核论文发表量、项目完成量及比赛指导获奖量等,所以社科工作者多将关注重点放在论文、项目等事宜,使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学术成果的动力不足。且社科工作者的时间精力有限,教学、论文、项目等占据了其大量时间,新媒体平台作为新兴传播渠道,需要社科工作者了解和熟悉其交互规则,使得部分社科工作者望而却步。其次,公众对于网络信息的不信任和媒体报道的断章取义,使得很多社科工作者不愿、不屑、不敢做科普,也不愿、不屑、不敢在公共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有一些社科工作者因为知识储备不足、不够幽默等不自信因素不敢参与到社科普及、主流思想宣传工作中来。调查显示,除了做科普、写报刊文章不能用来评职称和申请项目外,被同行认为不务正业也是社科工作者不愿在网上发声的原因之一。此外,社科工作者在网上发声不恰当或出了纰漏会很麻烦,这使很多社科工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上普及社科知识、宣传主流思想也有顾虑。
(二)用户在新媒体平台中查找社科工作者的账号相对困难,易用性不高,针对性不强
新媒体平台是流量为主的平台,注重用户自主挖掘兴趣或投放推荐广告,没有社科相关栏目设置或推荐,而社科工作者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社科工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生活、学习和工作需要。新媒体平台中的信息量巨大,真假难辨,用户在搜索社科信息时很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如果能快速找到认证的社科工作者,用户获取到信息的真实性就有了保障。但目前新媒体中还没有社科相关的栏目设置或推荐。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在查找社科工作者时,无相关推荐,无粉丝规模,除了部分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公众号可以通过姓氏查找,其他不易查找。以微博为例,用户实名制信息无法获取,网名较多,无法知道用户真实姓名。以B站为例,按照内容相关来进行关联的且默认是按照播放量来排名,但播放量高的用户大多数为非学术类的UP主,学者类的UP主被数据埋没,无法快速获取,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一层一层排查。
三、推进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对策建议
社科工作者进入网络主战场非一人、一时之战,需要多方协同联动,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线上和线下两个角度,多方共同努力来推进社科工作者进入网络主战场。
(一)以点带面,组建专业队伍
通过网络调研发现,新媒体平台上全国的知名社科工作者仅600人左右,而河南省内具有高级职称的社科人才就有8235人,所以我们新媒体平台上的社科团队亟需扩大。要全面推进社科工作者进入网络主战场,必须以当前的知名社科工作者为主要突破口,由他们做先锋兵,孵化一批具有现实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军账号”,做到互联网新应用发展到哪里,社科工作者就跟进到哪里,社科普及就覆盖到哪里,精准多元,提升达到率、阅读率、点击率和转发率等,建设成为河南省高质量发展的高端“智囊团”。同时,社科工作者自身必须转变思维,打破公众传统印象,走出小楼,不断学习,提高使用新媒体发布学术成果的技能,创新和丰富表现形式,创造出更接地气、更易传播的作品。
(二)社科管理部门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调整科研评估政策
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平台中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传播速度极快,公众辨别信息真实性的能力有待提高,从而使得社科工作者在普及社科知识、宣传主流思想时难免遭受质疑,耗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针对公众接收信息渠道的变化,社科管理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章程去鼓励社科工作者积极融入到公众的变化中去,导致社科工作者虽认为在新媒体传播学术思想很有必要,但很难付诸实践。因此,社科管理部门要积极制定政策,让转发、评论、点赞等同发表论文、承担课题一样计入科研绩效中。如夏邑县为鼓励公职人员在云上夏邑APP上宣传政策、活动等,制定了分享文章1积分、评论2积分、发短视频5积分等激励政策。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良好网络秩序
社科工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中普及社科知识、宣传主流思想的知识贡献行为可以帮助他人,同时为自己获得名誉或金钱等报酬。涉及利益就必须有完善的规章制度来保证平台秩序及用户信息安全,需要个人道德与法律法规双向约束。目前,我国出台的关于网络言论方面的法律大多停留在文本层面,系统性和可实施性较弱。为此,应从网络言论发表者入手,根据环境和情境进行规范,让用户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与普通用户不同,社科工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中普及社科知识、宣传主流思想时,大多数都与科学相关,而社科工作者涉及的学科不同,很难统一规定,针对这一点,法律应该从宏观方面入手。比如,对社科工作者交流内容的真实性进行约束,避免有用户通过不实的言论误导大众。
(四)优化用户体验,完善激励制度
调查发现,一部分社科工作者不愿意在新媒体平台上普及社科知识、宣传主流思想,是由于对新媒体平台不熟悉,需要花费精力去学习。对此,新媒体平台要完善新手引导教程,减少用户在注册、发布时耗费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交流效率。问卷结果还显示,大部分用户在使用新媒体平台后丰富了知识面,提高了心情愉悦度,但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地位没有提升,也未获取相应的经济报酬。因此新媒体平台需要联通线上线下两个渠道,积极寻求与传统机构的合作,通过线下交流会,名人宣讲等活动提升社科工作者的学术影响力,还可与机构共同商议社科工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中的活跃度激励政策,使社科工作者无论在新媒体平台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能获得满足感。此外,新媒体平台可以设置社科工作者的备案机制,用户设置昵称为某大学,某方面专家时,需要提前备案并提交资料审核,提高社科工作者的荣誉感,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用户的信息安全与隐私。
【作者:杨瑞仙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姜小函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李慧贞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推进社科工作者挺进网络主战场的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JC61)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