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四化”建设 打通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4-18 15:3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十三五”期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投入稳步增长,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健全,文化惠民活动精彩纷呈,不断滋养着群众生活。受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人才短缺、供需错位、效能偏低等问题。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服务获得感,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服务均等的公共文化发展格局,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一、着力标准化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当前,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经费保障、文化人才配置等方面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优质文化资源与要素在城市大量聚集,而农村地区却相对比较匮乏。“标准化”建设通过强化政府事权责任、明确文化项目、细化服务内容,为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了“标尺”和“底线”,发挥着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不仅如此,借助标准化建设还能对管理人员和群众进行文化规训和教化,实现文化治理的价值目标。

  一要建立健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标准,适度向乡村地区倾斜,确保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县域是联结城乡的重要节点,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空间单元,要不断完善县域服务标准,在国家和省级标准覆盖范围上有所拓展,凸显地方文化特色。二要明确政府权责范畴,理顺文化机构间的职责关系,量化、细化基本服务项目操作指标,清楚界定公共文化服务各环节的目标导向、质量标准和实现方式。三要完善监督评价标准,从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人才队伍、服务活动等多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客观评价。同时,要积极构建以政府、社会、文化组织、群众等为主体的多元评价团队,避免公共文化机构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弊端。

  二、着力社会化建设,培育多元供给主体

  随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百姓开始追求更加高层次、个性化的文化品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滞后、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成为当前的突出矛盾。“送戏下乡”和农家书屋等服务形式已然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传统的供给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构建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多元主体供给机制开始成为各级政府增加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的新选择。但是,当前仍然存在着多元供给主体信息不对称,社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在激发各类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多方有效协同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要强化政府主导地位。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为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切实履行其“保基本”的主体责任,不断夯实基本供给基础,牢牢把握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二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通过多方渠道鼓励社会资本和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不断加大对文化市场主体培育和扶植力度,增强其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为群众提供多元化、专业化、便捷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三要注重供给主体协同。统筹处理好各主体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以期实现主体间优势互补和文化治理效果的最优化,通过畅通沟通机制,明确服务目标,合理整合资源,提高供给效率。

  三、着力精准化建设,促进供需有效对接

  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台上热热闹闹,台下死气沉沉”的现象。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与服务供给出现错位,深层原因是文化活动的开展没有以农民群众切实需求为导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的高度吻合是提升群众文化服务获得感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追求与向往的现实需要。

  在供给侧方面,一方面要确立服务差异化供给导向,基于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区的文化消费群体,构建差异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另一方面要根据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适宜性供给,让群众有文化归属感和亲切感。在需求侧方面,一方面要畅通群众需求表达途径,进一步拓宽群众表达公共文化需求的常规性渠道,让老百姓真实、直接的文化需求能及时表达出来;另一方面要引导群众积极表达自身文化需求,树立其乡村文化主人翁意识,大力宣传文化惠民政策,促进群众创造文化热情,变“台下观众”为“台上主角”,营造共建共享文化氛围。

  四、着力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以信息技术为驱动的数字化时代在改变人们日常工作方式、学习路径的同时,也在重塑着人们的公共文化生活方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随时随地获取数字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农村群众新的精神生活方式。与城市精彩纷呈的数字公共文化资源相比,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资源来源单一、获取渠道不畅、质量品位不高等现象。数字技术天然具有的跨越时空、资源共享的禀赋优势,是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和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打造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可以实现优质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还能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提供新的传播范式。

  一要加快网络平台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配备必需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城乡共享公共文化数字资源提供信息平台。同时,要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资源,实现不同系统数字资源的有效对接,让农民群众能够足不出户,轻点指尖就可以享受文化大餐。二要数字赋能文化治理,通过数字化管理途径,倒逼基层公共文化机构提高服务效能。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精准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做到及时响应,靠前服务。三要加强乡村文化数字化展示,充分利用数字媒介便捷、快速等特点,实现美丽田园、农业生产、乡土历史等数字资源的线上传播,增强群众乡村文化自信,创新传承乡土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崔越 许昌学院中原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本文系2021年河南社科规划决策咨询项目“十四五”时期河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协同治理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JC55)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