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旅文创融合推进的审视与突破:以创意为引擎助推业态升级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04-20 09:12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居民的文化消费快速增长,文化创意成为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成为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河南将把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优势业态直道冲刺、新兴业态抢滩登陆、未来业态谋篇布局系统贯通起来,全力打造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我省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应以文化创意为引领,以业态培育为抓手,整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源、资本等要素,打造文旅文创业态新谱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文旅文创融合发展。

  ●传统业态转型:数字赋能、打造文化IP

  推动文旅文创数字化转型。文化科技融合已进入数字文化经济时代,成为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路径。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应用,加速文化旅游的资源观、时空观、产品观重构,催生更多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数字文旅成为文化和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文旅文创数字化为手段,深化文旅融合,是我省传统文旅业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各地应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大力实施数字文旅工程,鼓励各级各类景区、博物馆和文化场馆打造新型、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产品,建设一批数字景区、数字展览馆、数字博物馆和数字文化馆,打造文旅数字体验新空间。建设河南省文旅数字创意中心和河南省文化旅游大数据库,将我省古建、古城、大遗址、石窟寺、碑刻铭文、艺术品等重点文物和文化资源全部实现数字化展示。支持各地文博场馆建设数字文创产业,推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学习、5G网络、区块链、元宇宙等现代信息科技在文旅文创产业的科学研究和应用,加快驱动文旅文创数字化转型。

  以文化创意赋能景区转型升级。创意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催化剂,以IP构建为核心的内容生产方式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主流。在文化旅游加速融合的背景下,新文创正孵化出更多中国文化符号。随着“Z世代”文化消费潮流兴起,对传统文化的时尚化、趣味化、现代化表达提出了更高要求。我省应坚持以推动传统景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通过发掘在地文化内涵、打造原创文化IP、引进旅游演艺项目、策划夜间文旅产品等推动传统景区向文化创意旅游景区转型。通过主题文化元素与符号的嵌入,推动自然山水景区转型、历史文化景区升级、现代主题景区再造,提升景区品质。此外,要充分发挥各类文化艺术组织的作用,如鼓励文化艺术协会和演艺机构开展“文化进景区”活动,推动文艺精品进景区,支持旅游景区和文化场所建设驻场演艺场所,推动非遗旅游景区建设。

  支持企业跨界创建文化IP品牌。跨界融合是文化产业领域近年来最显著的产业特征和发展趋势之一,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次品牌跨界IP联合的“出圈”行动,都会受到大众和媒体的青睐。我省打造文旅文创IP应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主题,以打造超级文化IP为目标,学习借鉴国内相关省区市先进经验,在全省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按文化传承价值、国际交流价值、艺术欣赏价值、业态整合价值的遴选标准,解码我省优秀的文化“基因”,梳理和建立“文化基因库”,联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打造文化原创IP库。文化场馆和文旅企业可以通过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服务体验等多种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各级文化文物单位应充分利用馆藏资源,全面推动文创产品开发。支持文旅和非文旅企业依托传统老字号、风物特产、工艺美术、特色美食,创新开发新产品。鼓励企业跨界融合,推出有文化、高品质、易生产的文创精品,打造文化创意IP品牌。

  ●优势业态冲刺:依托文化遗产、博物馆等开发新产品

  推出文化遗产旅游新内容。我省是文化资源大省,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馆藏文物、地下文物丰富,而且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四大国家文化公园的省份,已被确定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之一。我省应以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契机,以剧场演艺、实景演艺、动漫、影视节目、剧本杀、网络文学、有声读物、网络游戏等形式丰富文化遗产的表达、感知形式,推进文化遗产的创意开发,打造可知、可观、可感、可玩的文化遗产旅游新产品。此外,应充分发挥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通过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动画制作、网络游戏开发、艺术表演、数字转化、工艺美术品制造、艺术陶瓷制造等多种形式,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生产,培育一批非遗旅游景区、非遗旅游小镇、非遗旅游名村和非遗主题民宿,打造一批非遗旅游体验基地。

  创新博物馆旅游的内容与形式。博物馆是传统文化资源的高地,承载着更深重的文化复兴责任,同时也是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文化IP。持续创新博物馆发展模式,促进文博产业各门类各要素之间自由流动、重新组合,推进文博旅游产品创意性开发,成为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地博物馆应深入挖掘馆藏资源文化内涵,解码馆藏文物“文化基因”,梳理“文化故事”,增加文物的“可阅读性”,将文化符号应用到文创产品中,运用新技术开发特色文创产品。应用现代科技和文化创意赋予馆藏文物鲜活生命力,让博物馆里的文物、大地上的遗产、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以“文化+创意+科技”创造博物馆旅游新体验,通过虚拟、线上、沉浸、娱乐、综艺等形式拓展博物馆旅游新空间。

  培育文化旅游演艺项目。文化是旅游演艺项目的灵魂,缺少文化内涵的演艺项目不仅不能有效传播当地文化,也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省应发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旅游演艺和夜间精品项目的示范作用,围绕世界级文旅IP,高水平打造一批文化旅游演艺项目,丰富我省文化旅游演艺品牌。各地应立足历史文化底蕴,提炼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要素和文化产业要素,通过各种要素的组合和创意加工,创排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精品演艺项目。目前,我省的旅游演艺项目主要以主题公园、山水实景、剧场演出为主,侧重于对传统文化或者地域文化的歌舞叙事,个性化、年轻化、时尚化的演艺略显不足,可以鼓励景区、博物馆、民宿、文化街区等,凝练地域文化主题特色,打造情景剧、音乐剧、模仿秀、创意秀、喜剧秀、魔术表演等时尚化旅游演艺项目。

  ●新兴业态抢滩:打造研学游、乡村游等多样化体系

  打造研学旅游产业体系。依托旅游景区、自然和文化遗产、考古遗迹、革命遗址、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非遗传承基地、文化产业园区、工矿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古都古城古镇古村等开展研学旅游,支持有条件的文艺院团开放研学旅游服务。推动研学旅游发展,不仅要依靠文旅产业的发展,更要依靠教育产业和教育事业的融合,还需要高等院校、教育专家、教育机构和学习中心等的参与。打造研学旅游产品应深化教育产业、教育事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延长研学旅行产业链,实现跨界融合发展。同时,要积极培育研学旅游市场,重点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和研学旅游营地,鼓励研学基地设置研学旅游研发中心和授课中心,开发主题研学旅游精品线路,推出特色研学旅游课堂,形成研学旅游课程体系,培养研学旅行导师,加强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培养。

  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工程。文化创意是乡村创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是乡村旅游差异化发展的关键。乡村文化创意的核心是运用创新思维与文化理念,对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村生态进行创造性表达,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必须兼具本地性、文化性和创意性。我省乡村旅游以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为重点区域,自然山水与特色文化兼具,围绕乡村文化创意可以开发经营的创意产品类型多样、内涵丰富。通过对具有乡土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的创意化表达,开发与乡村文化相关的衍生品,是满足旅游者差异化、个性化和时尚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省乡村旅游可依托“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以县为主体、以村为单元,实施乡村文化品牌工程,将市场知识、经营智慧和创意灵感等融入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精心培育乡村文化旅游品牌,推进整村运营模式。探索乡创特派员机制,推动文化艺术下乡,支持文艺乡建,建设一批乡创学院,打造一批文创村、艺术村和网红村。此外,推进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精品主题民宿建设,重点打造一批特色主题民宿集群,建设乡村驿站和汽车露营地,构建以城乡生态廊道为连接,辐射乡村社区、文化遗址和旅游景区的城乡立体文脉网络。

  培育特色夜间旅游产品。夜间经济是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领域,也是激发内需潜力的重要引擎。不同于以本地居民消费为主的城市商业街,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必须以文化元素为支撑,充分体现当地特色。虽然我省以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为代表的夜间旅游项目蓬勃发展,但是仍存在业态不够丰富、产品相对单一等问题。各市县和文旅企业应积极策划夜间主题文旅活动,培育特色精品夜游项目,将文创市集、演艺、娱乐、购物、美食、特色民宿等业态融入夜间旅游,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融合夜经济示范区。围绕“景城一体”,重点依托景区、文化产业园区、旧厂房、民宿等,构建灯光秀、电音节、星空露营、露天影院、夜市街区、24小时影院、24小时书店、博物馆之夜等新业态,打造品牌化、创意化、规模化、规范化的夜间文旅集市,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

  推动红色旅游多元融合发展。紧抓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红色遗址遗迹众多的资源禀赋,我省不仅要重点围绕弘扬大别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还要积极推动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可以通过高新技术的应用和文化创意的融入,打造红色旅游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增强红色旅游吸引力、感染力和竞争力。开发红色旅游文创产品根在红色、重在创新,应以大众化、生活化为方向,体现当地的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打造我省红色旅游文化IP,不断丰富红色旅游文创产品供给。各地应持续开展红色文化“进景区、进场馆、进企业、进校园”活动,重点支持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传统红色旅游产品服务向特色化、品牌化转型,支持打造一批红色旅游文创企业。

  ●未来业态布局:抢抓考古、沉浸式等新奇热点

  实施考古旅游战略行动。我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考古遗产丰富。近年来,以考古活动、考古发现为旅游吸引力的考古旅游日益兴旺,成为我省文化旅游实现换道领跑的重要突破口。考古遗址公园是游客近距离感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重要场所,已逐渐成为文化旅游“新国潮”。我省应加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出一批特色考古旅游线路,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打造成国际知名考古旅游目的地。依托考古重要发现和大遗址,建设一批考古旅游研学基地,开展考古科普旅游,打造主题考古研学课程,重点培养一批考古旅游金牌导游和高水平考古研学导师。依托考古资源,打造考古文创IP产品,开发仿真考古、考古探险、考古剧本杀等沉浸式考古旅游产品。引进高科技团队和实验室考古新技术,规划建设国际考古学堂、考古方舱等项目,探索实施“考古发掘工地开放周活动”。依托河南省文物

  考古研究院新院,规划建设中原国际考古研学中心,筹划召开国际考古旅游研学大会,在河南发起设立“国际考古研学”永久会址。

  推动“康养+”多业态融合发展。近年来,随着生活理念的转变以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康养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康养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业态,将健康疗养、生态旅游、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体育运动、健康产品、医疗美容等业态聚合起来,具有强大的产业带动能力。随着康养旅游发展的不断深化,康养旅游方式正从养身走向养心,文化成为康养旅游的内核与根基,也是康养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我省应依托丰富的自然山水、中医药、武术太极、温泉等康养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各地应充分挖掘特色食疗、药疗、水疗等传统养生文化,结合市场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运用创意化手段,开发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康养旅游产品。我省应持续推动康养旅游基地建设,支持康养旅游与度假、养生、疗养、中医药、医疗、户外运动、体育休闲等健康产业深度融合。支持中医药大学和医药企业依托中草药和生态农产品,开发中医药康养产品和药食同源产品。以“康养+”推动景区、度假区、医疗机构、生物制药企业、养生养老机构、疗养中心、教育机构、健康护理用品企业等上下游关联企业开展合作,延长康养旅游产业链。

  全方位推进沉浸式旅游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高科技的应用,沉浸式文化旅游体验成为新常态。沉浸式旅游作为一种伴随着体验经济出现的新兴旅游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为沉浸式旅游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沉浸式体验作为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业态,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找到了新的价值和发展方向。目前,我省一些文博类景区景点依旧仅仅通过图片和文字叙述配合展示历史古物,游客仅限观赏,难以获得深刻的体验感。各地景区应充分依托现有条件布局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通过数字化、科技化的“沉浸式”手段,创造新的体验场景,增强游客参与度和体验感。此外,我省沉浸式旅游发展应注重以文化元素植入为核心,优化内容生产,突出沉浸式文化体验的故事性、艺术性和游戏性。可以通过推进剧本杀、密室逃脱、实境游戏、教育创作类项目与景区、文博场馆、古城古镇古村深度融合,以创意和科技构建文化场景化体验,打造感知度与参与度并存的沉浸式体验活动。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