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网络舆论场特点、问题和对策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4-20 11:13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舆论引导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方式的不断革新,网络舆论场呈现出多元、多变的态势,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舆论场的博弈日趋激烈,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和最前沿。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论形势,如何做好网上舆论治理和引导,成为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本文以皮埃尔·布迪厄场域理论为基础,从“政府舆论、媒体舆论、民众舆论”三个维度分析,以近三年河南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依托舆论内容、舆论主体、舆情类型、传播平台、网民心态等指标,分析河南网络舆论场特点,梳理出河南舆论场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政府推进网络治理和舆论引导提供参考。

  一、网络舆论场的概念与背景

  网络舆论场是互联网信息快速发展时代,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和共同探讨的热点议题。研究网络舆论场是巩固壮大网络舆论主阵地的需要,是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更是加快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网络舆论对我们现实生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学者对网络舆论及网络舆论场进行研究探讨,在网络舆论领域已经出现了一批领军人物,如刘建明、喻国明、刘毅等。我国对网络舆论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网络舆论场的内涵及构成等基础研究。刘建明认为“舆论场”是指“包括若干相互刺激的因素,从而能使许多人形成共同意见的时空环境。[1]刘九洲将整个中国舆论环境分为政府舆论场、媒体舆论场和民众舆论场三元结构。[2]余秀才(2010)认为网络舆论场由新媒介场、心理场和社会场交汇而成。[3]二是网络舆论场演化机制的研究。禹秀玲等(2016)认为网络舆论场的演化以社会场为外因、以心理场为内因、以新媒介场为表征。张春城(2012)阐述了网络舆论场演变过程和网络舆论运动的规律。三是网络舆论场中的媒介权力及实体因素研究。肖文涛等(2015)提出网络舆论场中普通网民、意见领袖、市场化媒体三种力量导致网络舆论场的力量对比失衡。王灿发等(2015)分析网络舆论场中各个媒介权力和势力博弈现象,提出应对之策。四是网络舆论场舆情引导探析。喻国明(2016)认为网络舆情的治理现在已进入到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阶段,要善用网络舆情生态的组织机制,促成网络舆论的自身成长和价值涌现。[4]周文彰等(2020)从内容、范围、效果三个维度上细化考量,对网络舆情开展动态跟踪治理。

  国外研究舆论起源于法国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最早提出“公众舆论”的概念,后来美国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较为系统阐述了舆论概念和影响因素。法国学者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对研究中国的网络舆论场最具启发和指导意义。布迪厄认为,场域是一个关系争夺网络,是力的较量场所和空间。场域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历史的;不仅是静止的,而且是动态的。[5]从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角度分析,舆论场可以定义为各种不同主体所表达的意见构成的场域。舆论即公开的意见,舆论在某一阶段的集中爆发可能构成舆情。笔者认为,网络舆论场是网络空间和社会所特有的一个时空环境,与现实社会场交互作用,是现实社会的释放场和监控场,是现实生活反应在网络环境的表达。

  综上所述,学术界普遍对网络舆论场的现状、问题和规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探索了多元研究视角,但是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对全国整体网络舆论场研究较多,对涉豫网络舆论场针对性研究较少。二是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对网络舆论主体的研究大多是以法国勒庞群体心理学作为理论工具,分析网络群体的非理性特征,很少对网络舆论群体传播行为做动因方面的深入分析,而且也缺乏实证方面的深度研究,研究显得相对单薄。三是研究内容上存在不平衡现象,网络舆论的功能与引导研究较多,但对基础理论性研究内容较少,对网络舆论场演化机制等基础性研究深挖不够。四是研究舆论场媒介权力较少,对整体性媒介相互博弈内容研究较多,对舆论领袖等专业媒介权力深入研究较少。

  本文以近几年来河南省发生的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入手,在数据分析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当前的河南省舆论场的基本情况,深入分析河南省舆论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网络舆论场的内部产生机制及外部根源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尝试探析网络舆论场中不同媒介话语竞争和博弈规律,为我省网络舆论场治理和舆论引导提供总体思路和系统对策建议。

  二、河南网络舆论场的特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的重要论断。从历史演进看,我国的舆论场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历程,分别是主流媒体主导的1.0时代,自媒体冲击主流舆论2.0时代,主流媒体与自媒体和谐共生3.0时代。当前,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为代表的社群传播崛起,深刻改变着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社会舆论生态的主导力量已经从原来的技术—政治二元力量向多元化演变,形成了技术—政治—资本—境外势力等多元力量对决的战场。

  从我省网络舆论场构成来看,主要有三种力量,分别为政府舆论、媒体舆论和民众舆论,[6]这三种舆论相互角力,此消彼长,融合发展,形成河南网络舆论复杂多变的局面。

  (一)政府舆论场情况:政府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协同发力构建主流舆论新格局。政务新媒体成为正向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也是民众了解信息的权威途径。近年来,河南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政府新媒体平台建设,省市县乡等各级政府、省直各职能部门大都设立了网站,加强信息发布和与民众的互动,提升了政府办事效能;还开通了@河南发布@清风中原@平安中原等系列微博、微信,横向包含各职能部门、纵向贯通各市县区的新媒体发布矩阵不断完善。在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1年上半年政务微博影响力”前十排行榜上,河南教育、中原盾、郑州地铁、河南消防等上榜。然而,政府网站及其新媒体平台多以信息发布为主,与网民互动较少,网上舆论引导力不强,在服务民生需求方面还需提升。

  (二)媒体舆论场情况:国内主流媒体阵地版图扩张争夺省内媒体话语空间。媒体舆论是指以新闻媒体为主体形成的网上舆论,其上接政府路线方针政策,下接基层社情民意,是主流舆论场的重要构成力量。媒体舆论经历了由传统媒体主导、网络新媒体兴起、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的发展历程。河南媒体舆论场由省内、省外两股力量组成,两者相互博弈,在竞合中和谐共生。从全国来看,以央视为代表的央媒,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刊发的舆论监督类报道,成为涉豫负面舆情的重要来源。就省内而言,以河南广电都市频道、大河报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在一些社会民生事件传播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三)民众舆论场情况:公众意见表达和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元。民众舆论,主要由广大网民、社会组织和意见领袖等组成,包括论坛、贴吧、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浪微博、知乎河南、58同城、大河论坛、商都论坛等成为网民言论主要渠道。据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河南互联网用户总数达1.18亿户,新浪微博用户数和微信公众号均位于全国前列。新浪微博、大河论坛、商都论坛、知乎等成为网民言论主要渠道。河南网民基数大,主要有普通网民和意见领袖组成。我省普通网民的诉求表达在网络舆论中占比逐年增加,网上意见领袖构成日益多元化,对舆论的生成和分化起到重要作用。

  以上三种舆论密切联系,功能互补,共同形成网上舆论场。要用好网络治理手段和方法,壮大政府舆论,用好媒体舆论,引导民众舆论,促进政府舆论、媒体舆论、民众舆论的融合共生,最大限度凝聚共识,绘就最大网上同心圆。

  三、河南网络舆论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为了解分析河南网络舆论的特点和发展态势,我们依托2019-2021年涉豫网上相关信息,将负面舆情作为重点分析对象,选择了近三年涉豫重点负面舆情事件作为分析样本。在研究设计上,按照舆论场主体和客体相关理论,构建了“舆论内容、舆情类型、舆论主体、传播平台、网民心态”五个指标,对涉豫网上信息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一)从舆论内容看,涉豫网上舆论正面信息影响力有限,负面舆情多发。通过对近三年相关信息数据分析发现,河南网上舆论场,正面信息量大,“硬核河南”在网上刷屏,唐宫夜宴和“奇妙游”系列节目“破圈”走红,进一步彰显“厚重河南”形象。同时,随着河南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再加上“7·20”暴雨、疫情防控等因素影响,负面舆情与正面声音相互伴生,负面舆情呈点状散发态势。究其原因,河南人口总量多、网民多、线下矛盾事件较多,网络主流阵地建设需提升,制度还有待健全,造成网络主流文化建设不足或遭受挤压,负面信息易受网民关注。

  (二)从舆情类型看,社会民生、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领域舆情多发,基层应对处置水平待提升。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在近三年负面网络舆情方面,社会民生、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涉法涉诉是较为集中的舆情多发领域。比如,教育领域,涉学校管理、校园安全事故、学生霸凌及未成年合法权益保护等舆情多发,在“双减”“民转公”教育改革背景下,培训机构跑路,家长维权等相关话题舆情明显增多。另外,社会民生类舆情是真实社情民意在网络空间的反映,涉民生诉求类舆情事件频发,体现出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维护权益的意识不断增强。在这些舆情较为多发的领域,基层治理问题往往是诱因,在舆情发生后,应对处置线上线下联动不够,造成舆情发酵,基层舆情处置和媒体应对水平仍需提升。

  (三)从传播平台看,以微博、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崛起,传统媒体舆论空间受到挤压。近三年来,全省网络舆情信息来源以微博、微信、网络媒体和短视频成为舆情策源地,其中,今日头条是客户端中占比最大的信息来源。以抖音等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占比逐年上升;虽然我省传统媒体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旗下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传播力不断增强,但是新媒体蓬勃发展,挤压了传统媒体舆论空间,也带来自媒体“标题党”以及带节奏进行信息发布等乱象,为网络舆论治理提出了新挑战。

  (四)从舆论主体看,省内主流媒体信息首发率低,重点新闻网站和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待提升。河南网络舆论主体包括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平台、政务新媒体、自媒体以及网民等。在全省重点负面舆情首发媒体方面,央媒和外省媒体占比较大。央视、央广网、新京报、澎湃新闻、上游新闻等成为很多涉豫舆情事件的首发源头;河南广播电视台、河南日报、大河报(含旗下新媒体平台)等省内媒体,具有较好的口碑和民意基础,也是推动部分网络舆情走热的关键力量。商业网站主要以今日头条、新浪等为代表,较多参与舆论传播;以河南政府网、@郑州发布、@平安中原等为代表的政务新媒体矩阵,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关键力量,以微信公众号、微博评论、网络论坛等为代表的网民舆论日渐壮大,成为舆论监督和舆情发酵的重要力量。分析发现,我省部分传统主流媒体在舆情信息中首发率不高;一些省内重点新闻媒体在正面宣传报道中,存在宣传形式不够丰富、信息传播渠道单一等问题,再加上各政务新媒体之间缺乏联动性和协同性,削弱了正面宣传效果。

  (五)从网民心态看,强情绪、弱事实特征明显,网络舆论引导力待加强。如果说,事件性质是网络舆情发酵的根本,网民心态和情绪则是网络舆情传播的动力。[7]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大多呈现强情绪、弱事实的特点。河南大多数网络舆情事件中,网民持有负面情绪(质疑、批评、焦虑等)。比如在安阳狗咬人事件中,网民态度上持客观中性的占9.6%,负面批评的占90.4%,随着舆情发酵很快呈现一边倒式批评。在疫情网上信息传播中,网上出现批评质疑防疫政策、赋码政策时,容易出现情绪化倾向,呈现出跟风心态,非理性倾向和“回声室效应”明显。从网民心态分析,负面情绪更容易激发人们分享欲望,“羊群效应”容易导致负面情绪更快地传播。这从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网上正面信息影响力不足,网上舆论引导队伍不够强大,在引领网民思想和行为上尚需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还需完善。

  四、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的对策建议

  互联网信息技术迅速的发展,为网上宣传思想工作和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基于对近三年涉豫网上信息的梳理分析,针对河南网上舆论场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应对建议:

  (一)以人民为中心建设政府舆论主阵地,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等平台建设,寻求集群化发展进行整合传播。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政务新媒体平台互补互通,不断构建结构合理、资源优化、协同高效的政务新媒体传播体系。既要善于利用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进行政务宣传,又要加强网络问政平台建设,方便群众一站式获取政务信息、解决需求服务,畅通网民诉求解决通道。二是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面向受众针对性推送,既要真实、准确、权威,又要察民情、接地气;既要形成声势,又要入脑入心,不断提升受众的活跃度、参与度,增强用户粘性。三是完善机制,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新闻媒介素养和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水平,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

  (二)用活互联网思维壮大主流舆论,加快推进省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一是坚持“互联网思维”,加快打造以“顶端新闻”“大象新闻”等为龙头,各县域融媒体多元化发展的省市县一体化全媒体传播体系,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建好主流媒体移动传播平台。二是积极探索“媒体+N”的路径模式。持续探索推进“广电+报业”“市、县主流融媒体+”等模式,建立线上线下舆论引导协同工作机制,构建我省立体化全媒体融合矩阵。在新闻报道中,把握好时度效,善于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优势,做好分众化、差异化传播,不断提高网络传播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三是建好主流媒体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互联网平台,促进政府舆论、媒体舆论和民众舆论的深度融合,形成网络正能量传播合力。四是培育“大河报”“都市报道”等省内舆论监督品牌媒体,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强化舆论场中的主导权,让主流媒体牢牢占据网络舆论传播制高点。

  (三)健全协同机制做好舆情治理,构建多方联动舆情应对格局。一是以“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为遵循,加强各单位和部分协同联动机制建设,完善网络舆情通报、会商研判、应急处置等制度。二是坚持线上线下联动,提前排查舆情风险隐患,建立多方联动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快速应对处置机制。三是畅通网上民生诉求沟通解决反馈机制,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及时解决民生问题。四是规范省内媒体、网站的内容生产、信息发布流程等,做好网上舆论引导,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四)加快培养高素质舆论队伍,增强网络舆论斗争能力。网络空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是要建强网宣、网管、网评、网研、应急、技术等六支队伍,形成舆论宣传、负面舆情治理、网络舆论引导的一体化的指挥体系。二是完善网络意识形态责任制考核体系,探索多样化的联合宣传和网络治理机制。三是分领域分行业培育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懂传播、善引导的省内正能量网络大V,推动一批理论界、法律界、传媒界等重点领域知名人士网上发声,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意识形态和网络舆论斗争中,赢得舆论主导权。

  (五)加强网络文明建设,提升网民素养共筑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一是注重发挥网民主体作用,要做好网民心态引导,以群众喜闻乐见的短视频等形式,广泛开展网络文明宣传活动,大力强化网络文明意识,培育良好网民素养。二是增强公民安全意识和法治素养,促进网民自律,构建网络行为新秩序,全面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共同建设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刘九洲,付金华.以媒体为支点的三个舆论场整合探讨[J].新闻界,2007(1)

  [3]余秀才.网络舆论场的构成及其研究方法探析[J].现代传播,2010(05)

  [4]喻国明,刘夏阳.中国民意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5](法)布迪厄等.实践与反思[M].李猛,李康,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6]周瑞金.“新意见阶层”在网上崛起[J].炎黄春秋,2009(3)

  [7]周葆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活方式及其影响因素,[J].新闻大学,2020(03):84-89

  (作者:王小娟 系河南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主任编辑,闫 禛、杨斌斌,系河南省委网信办互联网舆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省网络舆论场问题与对策研究”(2021JC51)研究成果)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