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河南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实施路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大变局”的丰富内涵,牢牢把握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的历史机遇,是新时代开拓创新发展空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迫切需要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为代表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一、坚持正确的创作和生产导向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建设上,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当今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在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刻认识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坚持正确的创作和生产导向。
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生产,主动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向、新领域和新态势,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规律,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2022年河南政府工作报告将传承创新发展优秀文化、赓续红色基因、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作为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高质量建设文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需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原文化蕴含的思想精髓和人文精神,让厚重深沉的文化积淀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文化产业作为内容产业,河南应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讲话精神,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将创作生产传播优秀文化产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思想性、启迪性、激励性,引领向善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
二、文化资源多维度开发和创造性转化
河南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65519处,数量居全国第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各类线索180余万条,其中基本立项22万余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3个,国家级非遗名录113个,省级非遗名录728个。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以河南文化的根源性、原创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为基础,全面盘活各类文化资源,加快资源保护、开发、转化力度,将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效能,提升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首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知识产权作为一切与知识有关的权利的概括,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业态、创新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的动力,更是激励文化价值创造的源泉。采用专利导航、前景检索、地理标志等可靠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鉴定评估和认证检测,着力营造交互开放、功能聚合的开发秩序。其次,构建多维度智能开发。将科技信息技术赋能各类文物古迹,将丰富的馆藏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艺术化、个性化展示,推动创意产品的可视化表达,提升魅力指数。最后,加快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从农续耕种、习俗文明、技艺传承、礼乐典章对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合,总结世代相传中传递的群体价值,引入现代技术和管理制度,促进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表达。
三、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我国在2018年出版的分类标准指出:“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其相关产品的所有生产活动集合”。依据范围不同可以分为两个大类:以文化为核心,直接满足民众精神需要而创作制造、传播展示的文化产品以及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也涵盖文化辅助生产和装备生产、消费终端制造和销售、中介服务等活动。2021年河南文化核心领域营业收入1515.67亿元,比上年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2.4%;文化相关领域营业收入889.59亿元,增长6.5%,两年平均下降2.3%。以上表明,在“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虽受疫情的影响,河南文化产业仍保持着良好的增速,核心领域优于相关领域,尚存增长空间。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转变发展引擎、转换增长动能、优化产业结构已成现代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着力点。在文化核心领域,要以现代化高新科技为抓手,从内容、形式、结构、手段培育创新能力,通过资源、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高效配置,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文化相关领域,通过智能资源的不断投入与优化整合,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业、消费品工业深度融合,从装备升级、工艺方式、系统流程、技术平台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四、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集群
数字经济催生的数字内容产业、新型业态将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势力,它通过生产空间、市场流通、消费渠道、体验场景对文化产业的深度数字化转型起到推动作用《2022年河南省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提出“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推进“5110”工程”的工作思路,全方位打造数字强省。河南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向线下实体经营和线上数字运行“双线融合”发展的数字化战略,推动数字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广泛运用,培育数字集群聚合成长,做优、做强、做大数字文化产业。
建设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应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为牵引,把握郑州、洛阳在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中的引领作用、先发优势和对区域的辐射影响,厚植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新型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文化核心产业、调整优化文化装备产业、创造数据价值化文化服务产业,加快数字经济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群化发展。在载体建设上科学布局、智慧赋能;在集聚能级上要素支撑、形成梯度;在发展内容上彰显特色、树立品牌。充分发挥资本、技术、人才、网络设施、信息平台的集聚优势,用好郑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数字经济示范园区、智慧化园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多业态融合发展,共享创新创意孵化平台资源,着力构建生产技术先进、全要素生产率高、比较优势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五、“四条丝绸之路”畅通对外文化贸易
河南“四条丝绸之路”建构了空、陆、海、网对外开放的四维立体通道,也为我省文化产品和服务交易打通了“文化出海”通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河南应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更积极、更主动、更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联通世界的“四条丝绸之路”为桥梁,畅通对外文化贸易,构筑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体系。
河南对外文化贸易应充分挖掘本土特色的现代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在税收、配套金融服务、简化行政审查手段、跨境商贸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机制体制创新,激励跨境贸易企业加强合作机制,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在制度建设上,河南应加紧落实《关于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新时代制度型开放高地的意见》、《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文化产业对外开放与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利用河南自贸试验区开封片区积累的实践经验打造我国首个“文化产业开放先行区”。在品牌建设上,要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文化资源要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豫满全球”的文化精品,积极推动影视戏剧、杂技武术、书籍和工艺品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对外输出,不断增强中原文化的内涵和感染力,扩大国际的影响力。在载体建设上,以“一仓一园一谷两中心”作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深耕国际艺术交流市场,创新发展保税文化艺术品展示交易。
(作者:孙冰 郑州商学院,本文系2021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十四五”时期河南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批准号:2021ZT40)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