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统一大市场 畅通经济大循环:河南的优势和挑战
□李剑力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河南是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和内陆开放大省,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既有优势也有挑战,抓住机遇,扬长补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对锚定“两个确保”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意见》明确提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最终形成一个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项系统性大工程,必须站位全局,立足内需,立破并举,“两只手”有机结合,系统协同,稳妥推进。在重点任务上,主要体现为六个方面: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动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以升级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丰富平台功能为抓手,着力提高市场运行效率。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建立健全统一的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市场,建设统一的能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市场。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健全商品质量体系,完善标准和计量体系,全面提升消费服务质量。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以增强监管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为保障,统一监管规则和执法,着力提升监管效能。六是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着力强化反垄断,依法查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快打破各种制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显性、隐性壁垒。
可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部署和要求非常明确而具体,必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发挥我国市场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河南的优势和挑战
河南在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具有许多显著优势,也存在较大挑战。
显著的交通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九州腹地,连接东西、贯通南北,高速公路便捷畅通,内河航道升级加快,“米”字形高铁网初步形成,“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成形在即。郑州机场货邮吞吐量跻身全球货运40强、居中部地区“双第一”,中欧班列(郑州)实现高频次“快跑”,综合指标居全国前列。河南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基本形成,已成为连通境内外、辐射东中西的物流通道枢纽。
较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河南是国家粮食核心生产区,是传统工业大省,工业门类齐全、体系完备,拥有41个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是多个产业链的发起点、支撑点、结合点。近年来,除了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外,我省新兴产业快速壮大,未来产业取得积极进展,载体能级持续提升。
强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在消费潜力上,我省有近1亿人口、2200多万中等收入群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2.44万亿元,规模居全国第5位。在投资潜力上,当前河南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在交通、水利、能源、通信以及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潜力大,每年将有150万左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带来巨大消费和投资需求。在“双碳”目标背景下,生态环保、制造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存在巨大投资需求。
当然,河南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短板和制约。一方面,我省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产业层次较低,创新能力弱、龙头企业数量少、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偏低,消费环境不优,平台经济活力不足,内需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仍有不少梗阻点,经济循环不畅,面临经济循环迟滞的风险。
把握机遇,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展现新作为
各地找准自身优势、补齐短板和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河南应准确把握机遇,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在主动对接中赢得发展机会。
对标对表,以主动赢得先机。《意见》清晰地勾画了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任务图。河南应强化机遇意识和危机意识,坚持目标导向,对标对表,全面深化改革,对照六方面的重点任务清单,立破并举,在落实制度规则、设施联通、要素资源、商品服务、监管公平“五统一”的基础上,坚决破除各种形式的藩篱,进一步规范市场竞争行为。这样,河南才能谋在先、走在前,赢得先机。
锻强长板,把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一是增强内需潜力,发挥强大市场规模优势。聚焦“两新一重”项目建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鼓励民间投资稳定发展。着力增强人口素质和技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完善消费新场景,持续激发消费潜力。二是优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深入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推进补链延链工程,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三是建强通道载体,强化枢纽区位优势。在“米”字形高铁网建设基础上加快城际铁路建设,推进省内更多城市并网入轨。加强省内机场、公路、水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四条丝路”融合并进。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提升开放平台功能,主动对标RCEP经贸规则,塑造制度型开放新优势。
补齐短板,化被动为主动。一是加快推进优质企业培育。支持大型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大力实施制造业“专精特新”培育工程,建立“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聚焦平台、企业、人才、生态等关键环节,吸引集聚、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全省域创新能力。三是加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龙头带动和整体联动相结合,推进中心城市“起高峰”、县域经济“成高原”,完善多中心、组团型、网络化、集约型城镇化空间格局。四是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公平竞争制度,深化资本、劳动、土地、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改革,有效释放发展活力。
(作者系省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