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扣:注重乡村塑魂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04-27 10:27

  □郑永扣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物质层面的塑形任务,也必须有精神层面的塑魂要求。推动乡村振兴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相互影响、相互支撑、互为补益、良性互动的关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奠定了更加深厚的经济社会基础,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进一步落地生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文化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价值追求,使这些价值理念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施过程,能在“凝心聚力、引领认同、化解矛盾、文明乡风”四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凝聚共识,整合多元主体。推进乡村振兴涉及不同实践主体和利益主体,在协同多元主体、整合多样利益时,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最大公约数的作用,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不同的参与主体制定统一的价值标准,树立正确的义利观。通过整合多元主体的价值诉求,达成价值共识,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中成为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增强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内在驱动力。

  通过引领认同,减少施政阻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农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抓手,也是促进传统文化认同、民族历史认同、社会道德认同的重要载体。在广大农村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化农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理解,提升农民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同,从而使乡村振兴相关方针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易获得民众的理解与支持,最大限度降低社会信任成本,减少实际工作层面的阻力。

  通过化解矛盾,确保有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历史交汇点,城乡结构深刻变化、经济体制持续变革、价值取向日趋多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秩序的具体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调节农民的情绪情感,提升个人及群体的思想境界。在实践中能够防微杜渐、正本清源,助力农村社会矛盾预防化解机制的形成和有效运作。

  通过文明乡风,提振文化力量。新时代乡风文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以优秀传统乡土文化的思想理念、道德伦理、价值追求为内容,以守护文明乡风、维护良好家风、保护淳朴民风为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核心要素,能够充分发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在改善农民精神风貌、理顺农村社会关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等方面影响乡村振兴的现实进程。

  乡村振兴战略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部署,实施乡村振兴能够在现实层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广泛培育与深入践行,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的基础性作用。

  乡村振兴进一步夯实物质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要求,是提升农民增收能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重要保障。只有让农民腰包鼓起来,获得感、幸福感得到提升,才能使他们深信党和政府所倡导弘扬的价值主张。

  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治理基础,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广大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生活质量是否得到提高,公共福利是否实现增长,现实困难能否得到解决。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从农业、农村、农民最现实、最迫切的需要出发,在切实为“三农”办实事、解难题、谋发展的同时,增进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心。

  乡村振兴进一步筑牢制度基础,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观念形态,需要通过具体的政策、制度、法规来落到实处。乡村振兴战略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与现实化。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展开过程,作为理论载体能够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解释力、现实影响力;作为制度载体能够通过自身的制度性安排,为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

  乡村振兴进一步拓展实践基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在于它能够随着实践的需要不断丰富其内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场新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这一伟大实践对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任务,同时也提供了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实践经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作者系郑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