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农村大市场:破解堵点困局
李中建
《河南省“十四五”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一区两带三山”的空间发展布局,这种规划定位,非常契合河南的地貌、物产、气候、资源等省情特征,对锚定“两个确保”,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具有战略意义。
“一区”是以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为依托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是扛稳河南粮食安全责任的主体,“两带”是在沿黄和南水北调沿线,建设发展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的示范带;“三山”是在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特色产业优势区,把特色资源变成支柱产业,把红色资源变成金字招牌,丰富“两山”理论的河南实践。
分析目前建设现代化粮食生产功能区、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特色产业优势区所面临的主要难题,从现实看,我省要落实《规划》内容,面临着种粮积极性不高、农民高龄化、地块碎片化、农户不愿意放弃承包经营权影响适度规模经营等因素的制约,绿色农业好听不好卖、专业技术队伍匮乏等堵点,山区特色资源转化收入有较大的瓶颈制约等约束。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分类把脉,精准施策,破堵点、解困局,以更大的智慧和适宜的政策使农业变强、乡村变美、农民变富。
建设“一区”的现代化粮食生产区。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粮田,集中土地、农民、技术和资金力量,成功扛稳粮食安全的责任。以“区带”为核心的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地块平整、气候适宜,适合于承担主要的粮食生产任务。但也要清醒看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待提高,农业的弱质性原因,使得农业收入的天花板现象突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在于,现有的各种农业补贴加上最低收购价保护等惠农政策合并起来,农民种粮的收益仍远远低于外出打工,对不少农民而言,种粮的积极性仅仅依靠对土地的眷恋、珍惜这种朴素观念的支撑。导致种粮农民主体普遍高龄化,农村年轻人不懂农业、不愿意过问农业现象较为普遍。同时由于地块分割、户均土地面积小且分散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耕地收效。而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农民因担心将来失去了养老保障而不愿意配合,凡此种种,成为阻碍现代技术和各类资金进入粮食种植和建设现代化粮食功能区的主要障碍。破解这一障碍,可考虑除保障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及粮食的各类补贴外,再适度提升种粮农民的养老补贴,让种粮农民靠养老金便可以维持在农村的中等收入水平。以此破除现有种粮农民的养老顾虑,打通农村土地整合的最大障碍,配合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粮田,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率和效益,扛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建设“两带”绿色农业和美丽乡村示范带。破解技术和市场的两个堵点,使绿色农业进入田间地头,绿色产品进入城市千家万户。“两带”的沿黄和南水北调沿线,承担着建设全省及至全国的生态廊道的重要功能。发展绿色农业,是在保护环境、保证农产品绿色无污染的前提下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户收入的,涉及生态物质循环、农业生物学技术、营养物综合管理技术、轮耕技术等多个方面,发展绿色农业是提高农产品品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增加农民收入的好途径,也符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现实中,大众消费群体还未能全面认识和接受绿色农业的产品价值及价格,往往出现绿色、有机农业好听不好卖的难题。在“两带”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一渠清水向北流”的最佳村庄搭配,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公共服务,都需要稳定的经济收入作为保障。
集中破解技术下乡、市场开拓两个瓶颈。解决绿色农业不会种、市场过小、美丽乡村建设不可持续的问题。要在政策上,激励和支持一批绿色农业技术专家下乡,加大对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的新农人培训,培育一批懂有机农业、会经营的新型农场主。同时,由于绿色农业的生产对环境无污染、轮作休耕等因素,平均成本要高于一般农产品,还存在因价格因素导致的卖难问题,因此,需要引入专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人才,助农兴农,使绿色农业让“两带”的农民增收、村集体变富、美丽乡村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建设“三山”的优势特色产业区,做好连接城市和市场的大文章,疏通堵点,破解资源转化为收入的瓶颈。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地带,既是河南宝贵的生态资源,又蕴含着丰富的林果、药材、杂粮等农副产品,还是红色精神的发源地与教育基地,但“三山”地带,又是地理位置偏远、人口分布较松散的山区,虽然交通条件已经有较大的改善,相对要把特色资源变成支柱产业,知名度传播不广、接待能力较低、模仿式竞争等问题较为突出。“三山”地带的优势特产产业发展,既要练好内功,从严抓好农副产品质量,建立产品可追溯体系,重视农副产品的品牌建设,加强乡风民俗建设,加强停车、餐饮服务的规范管理,又要切实连通好中心城市、大市场,进而让放心农副产品既能广为人知,又能方便营运,让美丽的山水风貌既能引得来四面八方的观光游客,又有足够能力满足吃住游购的接待需求,把“三山”资源综合统筹、联动激活、高效利用。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