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4-27 13:41

  在高校建立符合青年学生代际特点的思政工作体系,对于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尤为重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困境

  (一)思想政治工作子系统作用发挥不充分,呈现“层层递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横向层面涉及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和评估督导体系,纵向层面涉及学校、学院(系)、教研室、班级等多个层面,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封闭式校园管理大背景下,日常的“琐碎性”事务活动陡增,思想政治工作往往被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冲淡”,甚至“流于形式”,呈现出“层层递减”的现象。

  (二)教育者育人主体意识不均衡,需要提质增效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各子系统中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呈现不均衡的状态。首先,完善的育人体系和制度覆盖与育人职责执行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三全育人”大格局,高校思政工作体系建设已经呈现出整体性提升的局面,体制机制等“四梁八柱”都已经建立起来,但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育人职责贯彻不到位的现象。其次,党组织育人主体作用发挥较好和其他组织育人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之间的矛盾。高校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肩负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体作用,其他各类组织在育人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参差不齐”。

  (三)勇于开展创新与实践教育活动,但广度和深度不足

  在高校育人实践中,各类组织系统的教育者能够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业务工作相结合开展相关教育实践活动,但广度和深度还略显不足。首先,育人的有效“覆盖度”不够,在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工作有效覆盖不足的现状,主要体现在: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覆盖度不足;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时间“覆盖”不足;教育内容的全面性覆盖不足;教育“阵地”覆盖不足。其次,辐射影响力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一段时间以来以供给方为重点进行主动“灌输”,难免陷入“自说自话”的现实桎梏,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需要转换“升级”,传播手段需要“与时俱进”,育人载体需要“更新换代”,克服高校育人工作和“业务”工作“两张皮”的情况。

  (四)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效应有待于进一步形成

  “三全育人”就是要通过搭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发挥高校内部各系统之间的组织优势,将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有机结合,发挥组织体系的动员、营造、辐射、带动、涵育的作用,发挥组织在育人资源的整合、配置的功能,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目标。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效应还有待于进一步形成,存在各自为营的现状,具体体现在:各子系统育人要素之间有待形成有效协调;各种育人形式协调统一参与育人活动的局面有待形成;各子系统育人合力局面有待形成。

  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运用“网言网语”,进一步完善网络育人子体系

  (1)加强领导与统筹,将最大变量转变为最大增量

  要全面加强党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与领导,突出正面引导,弘扬时代主旋律,务求将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最大变量转化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增量,与时俱进地做好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2)网上网下联动,校内校外联网,各类育人队伍协同发力

  网络的便捷性就在于随时、随地,不局限于时间、地点等物理空间的限制,通过资源整合,将各类平台实现有机整合和有机联动,呈现各类精品集中出现、宣传报道集中聚焦、同一话题师生共同发声的新体系,根据话题聚焦、内容整合将高质量的育人内容输送至学生端。

  (3)发挥互联网技术,打造数字校园。

  谁掌握网络主动权,谁就掌握了青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封闭式校园管理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推行数字化校园,打造智能校园,探索5G、人工智能新技术和校园网络育人相结合的新模式,让网络也切实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

  (二)加强劳动教育,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子系统

  实践育人要和劳动教育有机结合,青年学生受到各种因素特别是网络的“干扰”,上网时间多了,在寝室“宅”的时间久了,实际动手的能力弱了,因此,要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相结合。

  (1)通过设计“行走课堂”,架起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青年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的愿望,并且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封闭式校园管理中,实践育人显得尤为重要和弥足珍贵,要创造实习实训机会,弥补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动手能力之间的差距,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培养青年学生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到检验教育效果的主动意识和思想自觉。

  (2)提高综合素养,培养劳动习惯

  青年学生喜欢“宅”,在家也是受“宠溺”的一代,这就使得他们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弱的情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其不仅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和理论素养,同时还应该努力增强实践的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观念和劳动习惯,不断地在实践锻炼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3)打造学校、政府和社会互联互通的实践育人平台

  深入挖掘适合本校本专业学生劳动实践的“资源图谱”。构建校内、校外,课堂上、课堂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育人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劳动资源,构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通过规范内容、统筹管理、分类分级,形成全流程的实践育人体制机制,有效确保实践育人贯穿于“三全育人”中。

  (三)关注封闭式校园管理情况下的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完善心理育人子系统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校园管理执行的是非必要不外出的管理方式,许多校园文化活动因为会涉及聚集而取消,青年学生天性活泼好动,长时间处于相对封闭的校园环境内,势必会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心理育人体系势在必行。

  (1)完善育人工作平台,构建五级联动心理育人格局

  坚持将心理育人贯穿“三全育人”其中。通过建立校、院、班、舍、家五级联动,为学生提供完备的咨询平台保障,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的基础上,自觉从“育心”向“育人”推进,引导学生用理性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增强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共同助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完善的心理育人平台。

  (2)构建咨询、预防、识别、干预全流程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育人机制

  通过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和预警平台,完善心理危机干预预案,做到“一生一策”、“精准施策”,着力构建“从学校到家庭”、“从学院到宿舍”、“从校园到社会”的多维互助体系,发挥心理委员及学生党员的朋辈引导作用,落实好心理危机预警预控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疏导与干预作用,建立健全谈心谈话窗口制度,搭建全流程心理育人的工作平台。

  (四)筑牢安全稳定之基,完善安全稳定子系统

  安全事关学校的整体稳定,完善安全稳定子系统是有效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基础和关键。

  (1)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意识

  构筑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首先要提高校园安全风险防范化解意识,坚守底线思维,时刻紧绷风险意识,要强化校园内的政治安全,认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在思想文化阵地管理方面,坚决落实严格的审批制度。

  (2)提升安全风险防范化解能力

  以制度建设有效提升安全防范化解能力。深化大安全观体制机制建设,将保护青年学生生命安全、财产安全、健康安全的相关举措,通过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机制的方式来实现。构建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长效机制,确保万无一失,同时,以教育引导提升安全防范化解能力。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将安全体验教育融入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之中。

  (3) 构建高校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建立校园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平台。通过落实高校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完善相关安全预警和处置协商机制,进一步形成安全预警、多方研判、应急预判、协商处理、督促报告、追究责任等一体化安全防范和处置流程,形成高校安全、稳定、完整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五)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构建完善的评估监督体系

  (1)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

  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是提高教育者工作效率和效果的重要保障,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成长观、事业观和政绩观,打造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育人评价体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网络教育评议和仪式感教育等形式提高教育者育人工作的光荣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2)完善科学的评估监督体系

  评估监督体系有利于对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确保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和合理。考核指标以能够反映业绩目标完成情况、工作态度、能力等级的数据为主。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立德树人工作的效果,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依据组织岗位设置和组织机构的不同、依据教育者的角色不同而进行不同的考核细则的设定。

  (作者:王帅 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专题项目(2021ZT01)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