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5-17 09:58

  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石,其内涵丰富,涉及基层党组织建设、治理体系构建、治理能力提升、治理主体参与、治理方式调整等,这些方面对提升乡村振兴的成效,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根基。没有乡村的有效治理,就没有乡村的全面振兴。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方面下大功夫。

  一、治理体系方面

  1.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乡村振兴三级组织领导体系

  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工作的坚强政治保障。健全和完善基层组织领导体系,是引导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关键。县级党委要聚焦落实中央、省市乡村振兴部署,编制好乡村振兴布局规划,统筹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充分协调乡村振兴的人财物问题。在工作中,注重树立乡村振兴典型,在推广新模式、新经验,打造地区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示范村“三级联创”样本上下大功夫。乡镇党委要发挥好上传下达、执行落实的关键作用,注重统筹,善于调动资源,集中精力抓产业、抓发展、抓民生。村委会要全力抓落实,积极主动谋划产业,积极吸引各类人才,发动群众干事创业,服务群众尽心尽责。注意在工作中突出农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深化基层机构改革,优化乡村振兴治理体系

  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按照优化协同高效原则,充分发挥机构编制部门职能作用,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整合基层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设置与乡村振兴工作息息相关的机构,能更好地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推进“三农”工作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组织基础逐渐夯实。坚持转变作风、提高质效的原则要求,下放审批服务权限,进一步向基层放权赋能,把力量和资源向基层下沉,激发基层工作活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政府功能,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实现资源下沉“一盘棋”、审批服务“一窗口”、综合执法“一队伍”、基层治理“一网格”、指挥调度“一中心”的目标,确保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

   3.坚持“三治”融合,补齐乡村治理短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模式作为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是压缩了基层自治空间,而是强化了乡镇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基层自治的自主权”。将“三治”融合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运用到实际乡村治理工作实践,要建立起以自治为基础、法治为保障、德治为支撑的治理模式,一要健全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基层社会自治体系,打造社会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二要发挥基层社会法治机制的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方式和法治手段解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中遇到的问题,提升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三要建立以规立德、以文养德的德治建设体系,强化规范约束。

  二、治理能力方面

  1.压实一线总指挥责任,提高政治引领能力

  县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线指挥部”,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是我们党在县域的坚实执政力量。贯彻落实好中央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县委书记责任重大,角色关键。县委书记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发挥好政治引领能力,把准政治方向,围绕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讲话、重要论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不断引导党员干部运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要履行好政治责任,深入基层、掌握民情,研究制定乡村振兴工作方案,抓好工作督查。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工作干部培训,推动让基层干部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任务要求,学习先进地区工作经验,进一步打牢思想基础、凝聚工作合力。

  2.发挥产业规划引导作用,强化项目实施能力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发展乡村产业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根基。发展壮大乡村产业,要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整体规划与精准施策相结合,不断发展特色产业,立足打造“一村一品”“多村一业”,谋划打造全产业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盘活中央扶持资金,加大资本支持力度。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发展短板,优化创业环境,吸引一批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回村创业,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搞好乡村振兴招商引资工作。强化创业指导,政府牵头组建乡村创业导师队伍,建立服务平台,加强创业人员培训。

  3.推动资源向乡村流动,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配套,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以“四好农村路”为目标,加快乡村公路、用水、用电、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健全农民诉求反映渠道,打造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精准收集群众“急难愁盼”的需要,加强有效供给和精准供给。加快培养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提升乡村教师队伍、乡村卫生健康人才队伍等,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素配置合理化。

  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和工作队作用,提升组织动员能力

  将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推进农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建立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注重吸引乡贤企业家、乡镇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职,不断输入新鲜血液,强化基层工作力量。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增强村两委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村级事务发展“火车头”带动作用,带动村民投身乡村振兴建设。

  5.弘扬乡贤文化和乡土文化,提升文化运用能力

  充分发挥文化宣传动员作用,形成乡村振兴行动合力,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凝聚人心、整合力量。坚持党在农村文化建设领导地位,提升文化运用能力,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精神动力、提供发展动能、营造良好环境。乡贤文化和乡土文化是连接乡情乡愁的精神纽带,是传承乡风文明的重要方式。大力弘扬乡贤文化和乡土文化,充分促进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创新方式开展道德评选和乡贤选任活动,激活乡贤文化的向心力、感召力和约束力,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做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合,实现乡村社会充满活力,为向乡村振兴打造和谐环境。发挥乡土文化的人才凝聚作用,为乡村振兴注入发展活力和动能。

  6.强化科技赋能,完善网格管理能力

  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精准高效的乡村治理,信息化、数字化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科技在村务管理、便民服务、网格管理、党建宣传等领域的作用。要根据村民分布特点、人口数量等将农村地域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延伸党组织管理服务触角,充分运用数字智能化提升治理效能和服务能力,提升农村网格化管理水平,打通最后一公里。

   7.突出群众主体意识,培育群众自治能力

  当下,中国乡土社会正在经历快速转型,城乡人口流动不断加快,单一的治理手段难以应对多元的社会现实需要。有效的乡村治理,必然要求尊重各地实际情况,尊重农民意愿,将自上而下的制度建构与自下而上的多元治理机制相结合,建立起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的共治格局,达成乡村治理的最大公约数。要用好“枫桥经验”,在乡村治理中更好地实现农民当家作主,做到全过程民主,更好地体现农民利益、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更好地调动和激发乡村社会各个方面的活力,确保“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得到落实。

  (作者:焦裕禄干部学院课题组,本文系《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兰考实践与探索》课题组(批准号:2020BZZ008)阶段性成果)


编辑:王友振